首先,没有「同样的教育方式」,」因为「人不会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教育不同的孩子——如果不是孪生子的话,教育方式也不会完全相同。比如,父母年纪大了,变得宽容了,以前较真的事,现在不爱计较了,那么他们教育现在孩子的方式肯定会有所变化。

再比如家庭收入变了:过去收入低,父母教育孩子要节俭;现在生活好了,父母就能更多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你说,这样教育出来的两个孩子,可能一样吗?

父母的职业发展、婚姻状态、阅历与心态……太多的因素可以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即使父母自己主观感觉教育方式没太大变化,但是放到具体的教育环境中,一定是千差万别。

这些都是从主观方面看,「同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不存在的。只能说,父母之间有相似的教育观念、行事风格。但是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父母并非「教育结果」的决定者,何况这个非决定因素还有那么多不确定性?

其实,与其探讨「教育方式」,还不如探讨「人的成长」更好。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从父母的角度看是一回事,从孩子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又是一回事。你把父母定义为「家长」,教育的权威,单向的输出者,那么的确可以正儿八经探讨下「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你不过是他生命历程的起点和背景,你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合适?你决定不了,周围的亲戚朋友、社会环境也没有发言权。最终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回望这个生他养他的家庭环境,是否给了他最适合、最需要、最有益的营养。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不对,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

其次,人的先天禀赋千差万别,想法愿望各不相同,生命之路本有万千可能。即便完全克隆了同样的「教育方式」,放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也会演变出不同的结果。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孩子,可能变得自律,也可能变得懦弱无主见,结果不是自命为「家长」的父母可以掌控。艺术气质的孩子,很难适应枯燥刻板的环境;理性发达的孩子,搞艺术也是一头雾水。教育的目的,无过是帮助人的成长,帮助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能,走更适合自己的路。有合适的温度、土壤、水分、阳光,橡树种子必然会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橡树。就算你把种植梧桐、银杏的经验如法炮制,也不会种出来理想的梧桐、银杏。

问一下自己:如果孩子跟你预想的不一致,但他很快乐,你能不能接受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无需纠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没那么肯定,你要问的不是孩子,也不是「专家」,只能回过头来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比我更快乐?


  首先,当你看到两个孩子截然不同时,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截然不同,而不是由于你的教育才变得截然不同;

  其次,用同样的教育方式去教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实施。比如,当你要求两个孩子过来做一个游戏时,一个人说好,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游戏,而一个说不,开始调皮捣蛋,你还能用同样的教育方式去应对?(朋友,有个词叫「因材施教」呢)

  别将孩子视为被动地承受体,孩子有不同的天性,并且有其主观能动性,事实上,所有的人际沟通都是种「互动」。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孩子的个性特质也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只不过,由于成年人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数情形下,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更为突出一些。

  贴一个发生在美国的小故事: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哥哥是个的悲观主义者,弟弟则是个乐天派。在他们8岁那年的圣诞节前夕,家里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美国人少地广路长,有辆自己的单车几乎是所有孩子都期望的事),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

  拆礼物的时候到了,所有人都等著看他们的反应。

  哥哥先拆开他那个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来:「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著这么大的雪!」正当父母手忙脚乱地希望哄他高兴的时候,弟弟好奇地打开了属于他的那个盒子——房间里顿时充满了一股马粪的味道。出乎意料,弟弟欢呼了一声,然后就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寻找起来:「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在哪儿了?」

  谢邀。


大部分中国家长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持续了太多年。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失败,我们或是归咎于自己,或是归咎于教育体制。实际上更时候是因为孩子的先天个体差异造成的。在大牛爸只有一个孩子时,也认为应该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但是当二孩出生后,我才真实的感受到同样父母生出的孩子,个体差异有多大,有时你都会觉得他们不是相同DNA的产出结果。所以大多数时候,不是因为你的教育方式,而是因为孩子的先天个体差异,而这一点。只有当你生过老二后才会有切身体会。


谢邀。

来,我提供一下实验素材。一对双胞胎,教养完全一样,环境几乎相同,父母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那会截然不同吗?

我家是一个女儿和一对同卵双胞胎儿子,俩儿子基因99.9%相同,长得很像,性格接近,从出生就一起带,上学出行基本都是同步。(大概符合)

心理学的很多教养实验都是「同款双生子」进行的,所以这种情况是为了最大化相同,控制变数,尽量得出结论。

来进入正题。

这两个孩子外表很像,动作神同步,性格接近,都比较外向,极其爱动,喜欢阅读,喜欢打打闹闹。

4岁,差异不大,但是存在,表现在---

  1. 运动能力:哥哥更喜欢力量型运动,比如踢球,弟弟更擅长技巧性运动,比如单杠。
  2. 语言能力:都喜欢阅读和表达,差异不大。
  3. 社交能力:哥哥更喜欢主动打招呼,搭话,弟弟更喜欢捧哏个
  4. 性格和喜好:哥哥更随和,但多愁善感。弟弟更敏感,相对更耿直,对秩序要求更高。举个栗子,爸爸剪了头发,很细小的事情,我都没注意到,只有弟弟看到了。
  5. 口味:哥哥不喜欢吃海苔,但喜欢榴梿,弟弟相反。

再回来说姐姐,和弟弟们相比,整体都很好动,很外向,很喜欢社交和阅读。但比起弟弟,更喜欢参与动手类活动,更具备领导力,更喜欢关心他人的感受。竞争感更强,更喜欢表现自己。

男女差异,出生顺序,孩子本身的天赋,父母和环境会无意识有意识的促进孩子不同的发展… 综合这几点说一下我的结论-----

孩子条件都一样,会截然不同吗?

会。大方向会接近,但每个孩子的主观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即便双胞胎也会不同。

但是,父母要想孩子大方向都是积极的,需要给到每个孩子不同的、适应性的养育,而不是一刀切。因为,每个孩子不管主观还是客观,生理还是心理,都有独特性。

尽量把副作用降低,给孩子更适合的养育,和孩子一起且观察,且成长,敬畏生命的可能性吧!


小孩天生就都不同的呀,否则同一个班主任交的,怎么还会有差生优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