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有两个:

1. 无论我直接回答这种做法不可行或者可行,而忽略了题主的现实困难。那么我们就知识在讨论教育理论,而非在讨论题主的问题本身了。

2. 小朋友3岁之前不能接触其他孩子这种生长环境看起来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太一样,除了我们关注题主的问题本身外,建议题主更要认真思考在这种生长环境是否会对孩子造成其他方面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如果现实情况就是这样,没得选择,也没有什么不可行的,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孩子有其他的选择的话,按照现在主流的教育观点,可以考虑让孩子接触其他小朋友。这才是现实世界的教育----正如我一再强调的,完美的教育只是理论,现实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完美的

但我还是要聊一聊理论这个东西~毕竟,我们的教育还是要参考一定的理论指导的不是?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图片,它展示了0-3岁孩子的发展标志性时间。

孩子的发展包括多种方面,包括听力、视力、大动作、精细动作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孩子在大概1岁左右就开始观察(看、听)他人,当然也包括其他的小朋友的情况。

而且孩子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需求的。包括对健康的需求、情感发展、自我认同,照顾自己、接受教育、家庭温暖、和社会交往等需求。

但是,我再强调一下,孩子的这种需求是两项状态下的需求。现实生活中,可能更多的都是无意识自发的发展而来,很少有家长能够非常系统和科学的统筹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并去满足他。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正如我开篇所说的那样,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孩子3岁前接触不到其他小朋友这种情况很不正常。与其我们关注孩子能不能接触其他小朋友这种情况,不如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在这种看似不太正常的生长条件下,还有没有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

我比较担心的是孩子是否在一个刺激丰富的生长环境中成长。只有孩子们充分了解了自己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形象和存在规律,才具备了基于这些实物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基础!如果孩子没有接受足够的刺激,其思维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我来列举两个极端例子吧:一个是绝望之井试验一个是玛利亚.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的发现

所谓的绝望之井就是这个设备,这是一个叫做哈洛的医生在上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个试验。就是这么一个倒三角形的装置中固定一只头朝下的猴子,猴子几乎不会接受任何的外界刺激,就这样绝望的生存著---有时候甚至长达两年。而之后,这些猴子几乎全部都会表现为发狂,错乱,进攻,撕咬等症状。也就是说,精神上和思维发展上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绝望之井和处在之中的猴子

第二个故事就是蒙台梭利和儿童之家孩子们之间的故事。蒙台梭利并不是教育专业出身,而是医学院出身。她从医学院毕业之后进入而儿童之家实习。因为当时世界大战的影响,儿童之家孩子的数量非常多,在实习期间有个现象,那就是这些孩子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蒙台梭利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她发现这是因为孩子在儿童之家几乎没有正常的生活,没有游戏,没有玩具,没有什么家长的交流。可能每天的生活只有恐惧、生存、思念。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这些孩子缺乏足够的感官刺激,对世界的了解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战争的出现导致儿童之家的孩子数量剧增,但普遍缺乏大人引导的互动交流,及时很多孩子在一起也缺乏足够的刺激,从而影响思维的发生发展
也正是基于此,蒙台梭利提出了很多增加孩子感官刺激的教育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我说的这两个例子都表达了一个思想:孩子是否处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的生长环境中呢?需要家长仔细的去观察分析,这种3岁前接触不到其他孩子的的生长环境是否还存在其他方面影响孩子成长的潜在问题?如果不存在那最好,如果有这种可能性,那么这才是家长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我是 @战斗鸡奶爸 ,专注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可行

但是会有一些问题,现实中这种情况的还是很多的。说身边的例子吧。

我儿子是2岁半入园,私立幼儿园,入园是有一个流程的。从每周一次的亲子班4次到半日班一周,然后才开始正式的幼儿园生活。从亲子班开始陆陆续续是有很多退出的,我比较喜欢观察,加上我儿子没什么哭闹,就近距离观察各种孩子的情况。陌生的不说了。隔壁单元的邻居,和一个小区的邻居,我们同班,就细说说他们俩,因为很熟悉。

A男孩

满月后就由保姆和姥姥带了,每天作息规律,精工细作,因为我儿子小时候比较淘气,爬上爬下,他家阿姨十分抗拒与我们接触,平日都是阿姨抱在怀里,晒太阳或者在门卫室聊天。这个男孩从入园开始,不会和家人之外的人沟通和解决问题,从托班一直哭到中班,对,每天上学都哭,然后就是身体免疫力方面非常差,基本上冬天是休息的,只要去了就感冒。

B女孩

4个月妈妈上班后,由姥姥带大,也是全程在家无小朋友接触,入园后虽然没经历过哭闹,心比较大,但是脾气暴躁,所有事情以自我为中心,毫无规则性,且攻击力满级。上到老师,下到小朋友只要不合她心意,必然出手。几乎全班无一幸免,她妈妈常年道歉,被老师请。这种情况其实延续至今,因为我们住一个院,偶尔还会碰见。

以上是两个我特别熟悉的,都是入园前没有接触过任何小朋友,一直在家中且是老人带的案例。

我儿子入园初期在幼儿园发生的几起冲突事件,不在乎都是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三岁前,在家,且无接触小朋友,老人或者阿姨带大,没有规则性,不懂得什么是秩序。更不懂如何与人相处。

我的建议是,如果三岁前没有条件接触到别的小朋友的机会,在家庭教育上一定要弥补上。很具体一些,总结如下:

第一、要让孩子明白规则,秩序,且他不是中心。

第二、起码的自己吃饭,喝水,上厕所要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案例A男孩一直由阿姨喂饭,阿姨陪玩,他在幼儿园并不会自己吃饭,开始吃不饱,也不会跟小朋友沟通。

第三、接触不到小朋友,并不等于接触不到人,在行为礼貌方面要让孩子知道,见人问好,你好,谢谢,对不起,用到生活中去,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孩子要知道。

第四、面对不友善的小朋友,要知道怎么去躲。知道如何跟老师「告状」。

第五、在家多读一些书,幼儿园相关的绘本,让孩子有一个集体的概念。

第六、加强锻炼,小朋友换新环境突然接触外界,很容易生病。

其实做为家长,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的之前都要为孩子做好铺垫,让孩子迈入新征程的时候是稳步前进心中有数。能够提前预知的问题,就提前铺垫好。

换句话说,一个懂礼貌有规矩,自己事情能自理,表达清晰,友爱同学,尊敬老师的三岁小朋友谁不喜欢呢?这种状态下的小朋友即使三岁前并无接触小朋友的经历,也会很快适应集体生活的。

重要的其实不是接触不接触小朋友,而是前三年的家庭教育,是不是给孩子起到了一个加入集体生活非常好的铺垫和锻炼。


怎么说呢从问答题目来看,小朋友3岁之前所生活的环境没有其他小朋友,可能是家庭原因无法接触到其他小朋友,毕竟没有哪个父母或者长辈不愿带小孩子出来玩或者找小朋友玩的,这种情况的话还是不推荐直接进幼儿园。

1.小朋友没有和父母或者长辈分开过,突然进幼儿园并且长达8个小时的离别时间,小朋友是接受不住的。小朋友入园后会感到孤单,害怕,不明白父母或者长辈为什么不在身边了。

2.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的社交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缺失,小朋友的生长发育都是阶段性的,好比两岁多的时候拿到一个玩具就不会撒手,哪怕放下来去玩去他的玩具,只要有其他小朋友拿上了,他也会抢过来,这个过程作为家长要耐心引导孩子。小朋友3岁之前没有接触其他小朋友也就碰不到这样的事情,或许通过绘本,动画能知道这个事情,但是纸上终究是纸上的。

但是但是,3岁的小朋友也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了。那么就是怎么送小朋友入园了。

入园前还是可以做一些准备的比如给小朋友读一读《一口袋的吻》

以及《魔法亲亲》

讲述的都是让小朋友安心去学校的事。

前期多和老师沟通,给老师说明小朋友的性格特征,及时了解小朋友的事,这样方便接娃娃的时候安抚小朋友。

既然送幼儿园了,接娃娃的时候就能碰到同班小朋友的家长了,可以和家长们多聊聊天,看看有没有同一个小区或附近的家长,可以约一约小朋友一起玩。

小朋友接回家可以在家扮演老师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小游戏,了解小朋友在幼儿园发生的事以及多多引导小朋友回想开心的事。

总而言之,小朋友的健康发展,父母还是要多操心的


我们家的西西当初就是三岁刚过直接送去了幼儿园,在那之前能接触到的其他同龄人也是寥寥无几,结果刚送去的前两天哭的不行,特别是看了当时的生活老师给我发的视频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别的小朋友都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体活动,

只有他一个人偷偷跑到门口,

很明显的是在盼望著我和西西妈的出现。

但也就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西西就开始能够较好的适应入园生活,并逐渐学会如何跟身边的小朋友交流、互动。

他小班的第一个学期也就上了两个月便进入寒假,紧接著新冠疫情爆发,第二个学期直接pass掉,下半年直接一头雾水的升到了中班,但是再也没出现之前的不适。

借著这个问题,我认真回忆了一下跟西西在一起时的情景,认为想要让孩子平稳度过入园初期,缓解分离焦虑,家长能做的其实有很多:

1.耐心陪孩子共同度过刚入园的时光

为了让西西喜欢上幼儿园,每天下午接他放学后,我都专门带他留在园里,陪他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并陪他在园里踢球、玩滑梯等等。

放学后我都会花时间陪他一起玩

这样可以让他降低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戒备心,产生想要继续返园的念头,并且在以后接送孩子时发现他情绪出现波动时,可以随时提到这些情景,让他对入园保有期待;

2.把孩子的个性、特点跟老师说清楚

排除那些不负责任甚至没有师德的老师,大部分幼师对孩子还是很有耐心和爱心的。他们不会希望自己班级的孩子出现不和谐的情况,但让老师一个个逐渐摸索、熟悉每个孩子的特点,恐怕是一项艰巨而耗时的任务。

如果家长能提前把情况说清楚,老师不仅能提高效率,还会更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

就比如西西刚去的时候,我特意告诉老师:我长期在外地工作,家里平时全是西西妈一个人忙里忙外,所以西西会有些不太会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我害怕他越来越孤僻,还请老师多费心。

于是他的主班老师就总主动拉著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并录一些小视频通过微信发给我,让我安心工作。

3.主动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里的美好时刻

很多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去幼儿园?

因为他们记住的都是那些负面回忆,带给他们的都是消极体验,试问谁愿意再回去尝试呢?

每次西西妈或者我休假在家里接送西西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开车的路上和他聊天:「儿子,今天在幼儿园你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以跟我们说吗?」 「今天你准备去幼儿园跟哪个小朋友一起玩呢?准备玩些什么游戏呢?」

简单的几句话,可以引导孩子对这一天即将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有一个积极的暗示:「这一天我要做/有过什么开心的事情」,从而降低孩子对幼儿园的抵触心理。

当然,也有必要通过适当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园中的情况:「有没有小朋友或者老师欺负你?」「今天有没有哭?为什么哭呢?」根据孩子的回答,适当的进行安慰再转移话题,既可以拉近跟孩子的距离,还能根据实际情况侧面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园中的实际困难。

总而言之,家长不必因孩子入园的问题过度恐慌,孩子的表现最主要的还是看他们最信任的父母是如何应对的,如果孩子还没怎么样,父母就开始手忙脚乱,那你如何让一个三岁毛孩稳住阵脚?

只要家长在孩子有所改变时及时给他鼓励、支持,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的出面去协调、解决,让孩子每时每刻都可以感知到你就站在他的身后,相信他一定会平稳、轻松的度过初期的焦虑不安。


我不太清楚是何种状况会造成3岁之前接触不到其他小朋友的。

因为在我生活的环境中感觉很少见,一般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市里的小区,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奶奶辈妈妈辈的家长会带著孩子出去小区或家附近闲逛。一方面这是大人要出门的需求,另一方面3岁以前的孩子也是很喜欢出门的。

一旦出门,就总会有一些孩子聚在一起玩,就会有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这肯定是进入幼儿园之前的同龄孩子之间的社交基础

但即便有这样的社交基础,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否能顺利适应,也是要打个问号的。我就见过有小朋友非常抵触上幼儿园,一直要哭著不肯上学,到了小学有时候还这样的。这个小朋友不是独子,家里有哥哥,平时也有很多机会跟别的小朋友玩。但他也还是会这样。

可是,不管孩子抵触不抵触,总是要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家长只有帮助孩子适应,而不能完全就顺著他让他待家里。

所以,这个问题貌似意义不大,不管可不可行,到了幼儿园的年龄就要送去幼儿园,不然幼儿园都不送去,等到小学再送去,岂不是更难适应?难道能一辈子都不接触同龄人吗?

所以,这个问题,如果是假设,还没发生,那就努力让孩子多接触其他小朋友,培养他的合作等与人共处的能力就行了。如果是已经这样了,那也没必要纠结可不可行,直接送去,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就行了。

要相信即便有问题,也是可以慢慢改善的。抱著这样的信念,就不怕有什么问题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