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艺术家的最高追求,应当是坦诚,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不回避自己的缺憾,不把能力的不足包装成「先锋」,「风格」,「哲学」等等等。


当然不应该,艺术跟审美有关系,和美不美没什么关系。

审美和美不是一回事,审美是对美的价值判断,是一种价值观。

艺术里讲的审美,是在这个价值观下对美与丑的一致标准。

换句话说,艺术是美是丑不重要。重要的是美丑判断的标准是否一致。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十分丑陋压抑的艺术作品。

我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尝试举个栗子。

如果有两张艺术作品,一张是画的好看积极的新古典天堂,另一张是画的血腥野蛮的新古典地狱。那么这两张画虽然一个是丑的,一个是美的,但是都可能是好的艺术作品,因为两者是在同一个审美倾向下的。

但是这时候又来了一张印象派的艺术作品,那么,对于新古典的受众来说,这个印象派作品就属于「非艺术」,和美丑都没有关系,因为是另一套审美体系。

历史我们都知道,最后印象派战胜了新古典,其实就是印象派的价值观战胜了新古典的价值观。这时候印象派也出现了很多画的很丑的画,但是无论美丑,印象派都算是「艺术」了。

我说的这么多,就是想表达,艺术不艺术与美丑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更深入的,美术话题没多少人爱看,有人想听我再写吧。


谢邀,

不应该。

因为艺术发展到今天,艺术不是审美,而是基于历史的体系。

如果听不懂是什么意思,要么专精古代艺术方式,要么艺术还没入门。


当然,「美」就是最高准则。

但是「美」的标准很难定义,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认同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艺术美」绝对不是单纯的自然美和视觉美。


「美」作为艺术的标准,其实很久很久就不是了,应该说「美」是艺术其中的一个要素,这个要素也随著艺术发展,比重越来越低。

西方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前,艺术追求还原的是「美」。从现实主义后艺术的追求就是「创新」「颠覆」「再定义」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

中国艺术,好像追求的是「意」这个「意」可以有很多解释「虚」「空」「作者志向」等等也少有追求「美」。

所以把「美」作为艺术判断标准,应该是少有的标准,不是常态。

艺术家主体转移,观众才是艺术家!

艺术自杜尚把一个小便池放到展馆,艺术后续的发展就混乱了,因为杜尚对艺术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绘画,当然,杜尚反的就是绘画艺术,绘画是艺术,其他的不能是艺术吗?

为什么现成品不能是艺术?比如小便池;为什么行为不能是艺术?比如下棋;为什么思想观点不能是艺术?比如我觉得我就是艺术,我就是艺术家。

这太猛了,艺术的概念范围无限延伸了。艺术业内人士一看,哦,是哦,艺术本来就是唯心主观的是我觉得,杜尚牛逼啊,好,你小便池真是艺术,你杜尚也真是艺术大师。紧接著下一个问题就来了,那我的小便池是不是也是艺术呢?当然也是艺术。不过已经有了小便池,那我就拉一泡翔吧,我拉翔也是艺术,我是拉翔艺术家。艺术进入到了所谓后现代艺术,把杜尚标榜成「后现代艺术之父」。后现代艺术就是大家现在正处的艺术环境,很多现在「输出艺术家」学样杜尚,发展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思想实验艺术,这种艺术,那种艺术。

但是艺术到现在还是没解决杜尚提出的问题:艺术是什么?

关于西方艺术发展我粗略整理了一下,写了一个文章,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274072?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在这文章里,我把杜尚比作了希特勒,他只提出了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也抨击了后现代艺术,因为杜尚的徒子徒孙也没解决杜尚提出的问题,还打著杜尚,艺术的幌子,在招摇拐骗。在文章里我也提出了:艺术是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要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可以选择不要什么样的艺术,这样杜尚的问题,艺术是什么?就不是问题了。我选择艺术是国画那艺术就是国画,我选择艺术是电影那艺术就是电影,我选择艺术是流行音乐那艺术就是流行音乐,我选择艺术是古典艺术那艺术就是古典艺术,我选择那种制作粗鄙,残暴,血腥,肮脏,无聊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不是艺术那它就不是艺术。

艺术是选择解决艺术是什么,不过又有了另外一个问题:谁选择?谁可以来选择?

当然是「艺术家」来选择,那谁是「艺术家」?

艺术界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没有大写的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s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也可以翻译成「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拷贝 @李如一

回答如何理解贡布里希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这句话?这话作者大概意思是艺术发展到现在形式已经多种多样了,没有说艺术一定是什么形态,我们的青花瓷是艺术,西方的油画是艺术,非洲原始木雕也是艺术,艺术的定义是宽泛的开放的,这个也对应了杜尚的问题:艺术是什么。这作者就说艺术什么都是,艺术什么都不是。但是有艺术家。这些艺术都是人创作出来的,他背后创造输出的人就是艺术家。他把艺术家定义到了艺术输出者。

艺术输出者是艺术家,所以艺术话语权,艺术的定义,被艺术输出者掌握了。话语权太重要了。

不过显然杜尚后我们艺术家的输出,不能说服观众,你艺术家摆个小便池就是艺术家,难道我不会摆小便池?我摆我是「艺术家」吗?

观众质疑声很多,艺术家没办法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总不能说:"我就是"。包括我们著名的油画家刘小东老师都被问到了说:「只要你拿出来,就是作品。」作品就是输出,在后现代艺术这个环境,有输出作品,我们观众不也就是「艺术家」了。又按后现代观点艺术的逻辑,只要有观点输出就可以是艺术,「我观看作品,就是一种艺术。」这应该也是一种观点吧。见:

只要是作品,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吗??

www.zhihu.com图标

观众真这么做,我们的「输出艺术家」又不愿承认,就你们观众真能理解艺术?只有我业内艺术家摆的小便池才是艺术,观众摆的小便池还是小便池。「输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输出进行了崇高化,故事化,玄乎化,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和权威性。自己输出阐述有点吃力时就连同「艺术评论家」「收藏家」一起来做,进行话语权争夺,艺术现在进入到了自我包装,再阐述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催眠,比大声的时代,也进入到了艺术家小圈子自我封闭,相互捧脚的时代。

观众毕竟是艺术组成的很关键的部分,艺术是:输出者-输出物-观众,三者相互联动才构成艺术事件,就是艺术还是需要被观众需要,不然他构成不了艺术,但是现在艺术输出者做为艺术家做的输出不能被观众需要,他就利用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对艺术进行强制粗暴的定义。这显然观众不买账。观众这时也会对艺术输出做自己的自我解读再阐述。做「艺术评论家」「收藏家」一样的事。

前几天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同志的女儿贾浅浅同学,用艺术家身份发表了的艺术作品,遭到了全网观众嘲讽。

如何评价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

www.zhihu.com图标

我们观众果然藏龙卧虎,对艺术输出的阐述解读都已经超过了艺术输出者本人了。

这时候,我们的观众不能是「艺术家」吗?为什么只有艺术输出者才是艺术家?

观众就是「艺术家」!

观众就是「艺术家」我们思路一换,艺术很多问题都可以通了,解决了。

1-杜尚问:艺术是什么?观众「艺术家」说艺术是什么就是什么。本来我们从有艺术概念以来,都是观众或后世观众定义艺术,我们艺术史写的艺术事件,艺术家事迹都是观众编撰的,这次是把艺术的解释定义权还回观众;

2-艺术发展突破类研究输出,是不是艺术探索?这也不是艺术输出者自说自话,需要观众「艺术家」确认是,才是。这样艺术输出者专心做自己的输出,至于输出后的结果是不是艺术,哪就等「艺术家」定夺了。

3-艺术的高雅低俗,是「艺术家」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艺术输出者自我标注;

4-「艺术家」是艺术事件参与主体。「艺术家」有自己的艺术审美,有自己的审美偏好。艺术输出作品无绝对好坏,艺术审美有高低,雅俗。

5-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输出者也是观众,艺术输出者作为观众阐述自己的输出,这很好,只要有其他「艺术家」认可;

观众是「艺术家」这是一场艺术革命,是观众对艺术定义解释权的夺回。我们观众「艺术家」以后看到不符合自己的艺术审美的输出,我们「艺术家」要保持怀疑,持开放包容心态去了解学习。看到击穿自己审美底线的输出,要果断判断其就是打著艺术名号的垃圾。然后弃之不理。不要被其输出者不著边际云里雾里的瞎扯唬住,要知道观众才是「艺术家」对艺术有定义权。

求点赞,关注,谢谢。

知乎盐选会员畅享盐选专栏、Live、电子书等海量会员内容新用户仅 9 元¥ 19.00去购买?


应该把思想作为最高标准


可以,但没必要。


不应该。艺术本质之一是多样性,就是不同的文化底蕴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对美的要求都不一样。比如西方古典油画、现代印象派、抽象表现主义等,我国唐宋宫廷青绿山水画、元明清文人水墨写意,就是不同的绘画表现。


美,一直都不是艺术的目标。

原始社会的艺术是记录,我们部落今天干掉了一头牛,祭祀了一只羊,美不美不重要;

文明社会之后追求的是传达信息,感受天父的威严,炫耀东家的富裕等等;

当代艺术之后就更不是了,是观念的表达。你看cy townbly,mark rothko这些,一开始就妹打算往美这个方向奔。


不是不是不是,早就不是了,现在是观念艺术的时代。


美是准则,我始终觉得艺术创作不管怎么发展,一个成熟的作品都不能抛弃美感。

但是不是「最高」。


毕加索要是把美作为最高准则,大概就不会是毕加索了。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除语言/表情之外的表达形式,艺术是一种语言,并且没有所谓的最高标准。美术是视觉表达,音乐是听觉表达,电影是视听表达,美食是嗅觉和味觉表达,按摩和性爱是触觉表达。不好意思后两者对我来说也是艺术@_@。

所有的艺术表达都会对人产生心理暗示。如果非要说最高准则,那就是好的艺术作品会促使人进行思考,一些艺术运动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促进整个社会进行思考。

我个人觉得艺术应该是一种融入生活中的创作态度,不需要最高标准,你在家闲时粉刷墙壁,做木雕,写书法,做手工艺,弹琴,那些能让你放松并专注的事情,你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表达都是艺术。

如果说应该把美作为最高准则的职业,我想应该是A片导演

艺术家不应该把作为最高准则,艺术家应该把创新作为最高准则。

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给艺术家下一个定义,社会中有一批人从事艺术工作,画点画做点雕塑装置啥的(广义的艺术工作者还包括做电影的做音乐的等等),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做的比较优秀,产出了不错的个人作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家了。

定义完艺术家,我们再讲一下艺术家的工作内容,以艺术家中的细分职业画家为例,画家的工作内容就是创造新的视觉样式以扩充人类整体的视觉样式库,至于他创造的这个新的视觉样式是美是丑并不重要,关键是新,新就有意义。

举个例子,随便百度一下艺术家出现的词条截图中这几个艺术家代表之一草间弥生,老太太画了一辈子圆点,这个圆点是美是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本人探索创造总结了这一视觉样式(当然也是站在艺术史无数巨人的肩膀上),并用自己的一生时间制造大批量相同视觉语言的绘画作品,最终使这种视觉语言进入并扩充了人类的视觉样式库,当我们普通设计师设计一个包装或者平面作品使用到了这种视觉样式,要记得这是一个叫草间弥生的优秀艺术家带给我们的。

上图的达芬奇和梵高也是一样,他们的作品虽然现在看起来不新了,但是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伟大的视觉样式创新,也同样荫泽了后世无数的视觉设计作品。


每个人对美的是感受不一样的。

美也是有多种多样,有的人觉得老人脸上的褶皱的沧桑是美,也有人觉得美女脸上吹弹可破的肌肤是美。

美有深沉的,有幽默的,有优雅的,有崇高的,有雄壮的,有荒诞的,有媚俗的……等等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美是一个出发点,至于最高标准,不一定。因为"美"这个字,太过于泛泛……可以理解的很深,也可以理解的很浅。


美不能作为一种标准,因为美本身就是各种各样的。

50年前,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样大小、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克莱因蓝」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

克莱因相信,只有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一些艺术家使用各种色彩以求获得艺术生命力,而克莱因宁愿回归单纯。

「克莱因蓝」的RGB比值是0:47:167,但是明确的数据并不能减少人们面对它时那种震惊——蓝色本身象征著天空和海洋,象征著没有界限,又因为「克莱因蓝」太过纯净,以至于很难找到可与之搭配的色彩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它的冲击力格外强烈。

这种蓝被誉为一种理想之蓝、绝对之蓝,其明净空旷往往使人迷失其中。

克莱因曾说:「表达这种感觉,不用解释,也无需语言,就能让心灵感知——我相信,这就是引导我画单色画的感觉。」

蒙德里安及其荷兰"风格派",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并不局限于绘画。

事实上,"风格派"内的许多成员正是各艺术领域的积极活动家。 提到蒙德里安,我们马上会想到那些规格不同的矩形方格子。

某些美术评论家认为蒙德里安的作品只适用于广告设计、家具、印刷品和建筑装潢,根本谈不上「绘画」二字。

这种批评其实是抽象的,因它离开了时代特征,当时蒙德里安不这样认为,他一步一步地走上绘画几何学的抽象构图道路,是沿著立体派和未来派的单纯化结构而来的。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标准,艺术家的美不被条条框框限制。

所以说,追求的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美都是主观的。


1艺术品的最高标准是美,美就是艺术作品的终极追求。艺术或艺术品只是承载美的形式。

2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造生产者。也就是美的创造者。

3但艺术家在现实中难免会受到生计的胁迫,政治影响等。

总结:一个艺术家应将艺术作品的美作为最高准则,一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或承担政治风险艺术家就不用了,毕竟保命要紧。


艺术家是会把美作为最高准则的但是每个人认为的美都不一样


创新,传承乃艺术最高追求


只是其一,还有善,还有精神与创造力


很多人都说了是审美,不是美。

用通俗语言说,其实就是品位和独特。

作品低品位还没个性,那就基本不用看了。

作品高品位但没个性,也成为不了一线艺术家。

作品低品位但有个性,至少可以让人留下印象。

既高品位又有个性,才是真牛X。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