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阶段的幼童,可以在完全不理解内容的情况下,记住非常多的东西,比如说三字经、弟子规,大量的唐诗、歌谣。

另外我还发现,他们平时语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词,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却能够合适地运用。

这是为什么呢?如何最大发挥这种记忆能力,更好地开展儿童教育?


理解能力低下,是因为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是初步发展的,这方面研究学科很多,比较主流的比如皮亚杰认知阶段论,还有信息加工理论。

幼儿超强记忆力,原因是三个:

他们处于对声音信号的敏感阶段;

他们认知有限干扰少,大脑适合反复强化一个信息(成人相反主要忙于信息处理);

幼儿大脑发育初期不善于屏蔽无效(无意义)信息,而成人比较聪明掌握了信息屏蔽能力,思维效率高。


看见很多人对幼儿「记忆力好」这个「优势」兴高采烈,决定大加利用一番。

我来泼一瓢冷水。

这种超强记忆的展示,有时有可能恰恰是不合理或者失败教育的一个信号。

孩子特别会背,背后可能的隐患。

教育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关于学习有浅层认知学习和深层认知学习两种。

简单举栗子。

学一个新词:热带水果。

浅层认知学习就是:re dai shui guo,或者「热天水里有个苹果「或者热带水果热带水果热带水果热带水果……或者「如果题目是榴梿,就选热……果」。

深层认知学习就是:

榴梿香蕉芒果甘竹荔枝释迦……

热带就是纬度23度之间,水果是被子植物果实……

偏正关系片语,热带的水果。

水果的子集,食物的子集,和蔬菜关系是……

以上示范,明白了吗?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习惯于浅层认知学习的孩子可能会有「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专业词不是我编的)偏好。

简单说吧,无意义背习惯了,人的大脑会比较不愿意进行分析类方式的学习。

而不太乐意分析类学习,如果有一天遇见非记忆型知识学科时,会怎么样,各位应该都能想像得到。

比如力学原理一张纸可以写完,那题目哪个是背熟了就可以拿下的?

这么说吧!如果给个电脑手机,或者开卷考试就可以拿高分的,记忆型能力是具有优势的。

反之还是需要分析能力的。

最后,结论。

学龄前幼童由于语音敏感期,发挥记忆优势,在语言语音方面发展,是好事。(学语言不等于语音)

学龄前幼童要引导他们开始简单基本的自发分析能力,比如互逆逻辑思维,游戏方式训练,会有很大好处。

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想像力是思维发展培养的「三驾马车」,不要偏废。

最后,不是教育或者心理学专业人士,不要异想天开靠想像力就觉得自己可以决定孩子的「天才之路」,有可能南辕北辙。

极个别家长有时候会和我「讲道理」,「我觉得小孩子早点咋咋咋,将来一定会咋咋咋……」我不销售观点,只抖书包和分享一些我教育工作体会,当然是您自己决定孩子未来怎么办。

但是咱们实事求是,很多专业问题不是非专业一个「我觉得」就一定对的,万一错了,损失是在孩子身上,专业问题还是慎重一点,您说呢?


问题说一个我的猜想,看看能不能抛砖引玉,引来大佬。

把人脑当成电脑来看。

记忆可以看成是编码和存储的过程。

成人的记忆,是一种压缩比比较高的记忆方式,清晰度较差,会损失很多细节,但是存储内容比较多。

而儿童的意义,是一种源码,非常清晰,但是随著年龄增长还是要优化演算法,才能处理更多的事情。

只有少数人,拥有摄像机一样的记忆,同时又能存储很多内容,这样的都是天才,大脑主频比较高 ,解码能力强。

目前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编码方式,似乎很难干预,如果教育手段能干预的话,将是教育的突破。


首先,成年人先不要太自信,因为其实成年人很多照样是死记硬背而不理解。很多成年人的思维其实还停留在发展心理学的Concrete operational甚至有些还在preoperational阶段(我们常说这个人跟孩子似的就指这种现象),所以就算是成年人的理解程度也存在著巨大差异。

所以,就题主所说现象而言,心理学的解释是:

  • 理解是一个量化概念而不是二元论的理解或不理解。幼儿的理解也许和成年人中思维发达的人差别巨大,但和成年人中思维不发达的人其实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只不过后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技巧社会化了他们儿童化的思维而已。
  • 不理解一个词而能合适地运用,显然这里的合适需要打引号。成年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有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这是我们选择性遗忘的结果,因为我们因为惊奇而遗忘了更多的不合适;另一方面合适同样是量化概念而不是二元论的。

从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如何利用机械记忆其实是很有讲究的,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和脑科学提示的不同内容的敏感期:

  1. 在某些领域扩大死记硬背的范围。例如文学里不仅唐诗宋词是就要死记硬背的,古文观止里的某些散文也是。在外语方面,不仅英语里所谓sight word需要死记硬背(义大利语没有这个问题),生成意义上的语法也是。
  2. 根据脑科学提示的敏感期适当提前某些内容的学习。比如我本人的例子:我小时候学某英语教材学错了顺序,上来就是我根本不理解的内容,但是因为我喜欢伦敦音的腔调,不知不觉就会背这些我根本不理解的内容。后来我理解了,但是在我不理解的时间段我学会了伦敦音,而这个时间段如果放到我能理解的阶段可能就晚了。
  3. 当然死记硬背也是有方法的,方法巧妙而得当可以大幅度提高死记硬背的效率。


孩子0-6岁之间是吸收性心智,这个时候他是在全力吸收外界的新事物

这时候的孩子像干燥的海绵一样,会接触水,就疯狂吸收,大人就像吸饱了水的海绵,已经吸不进去了

这个能力其实就是专注力,如果培养出来,你会发现孩子会成为一个特别牛b的人

但在中国,不行!中国的土壤不适合

为什么?

因为中国讲究人情世故

这样的人大部分培养出来是不通人情世故的,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关注别人

我们参考以下人:乔布斯、埃隆马斯克

这两个是这个时代公认的伟人,但我们反思一下,如果他们在中国,他们会成功吗?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你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不是智商高,是情商高!

中国的文化是:人情大过天

不要刻意去培养,顺其自然,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核心能力


因为小孩子的心清净没有过多的杂念,所以记东西快。我个人认为可以利用这种记忆力多背一些高层次的经典,比如大学中庸道德经金刚经等。然后就是背一下文学作品,古文观止之类。


这个现象大概率可以在人脑科学里找到答案。

个人理解是:

1、记忆和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调动的脑部功能区是不一样的;

2、理解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关联思维,显然这不是幼童可以做到的。


不记忆的都死了。

没法发挥,这是生存本能,你也可以做到。

譬如背不过课文就不吃饭。

你试试。


我儿子就是,而且跟你形容的还有区别。他的理解力低于同年龄幼儿,记忆力强于同年龄幼儿。我觉得这一点都不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