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 受想行识受阴。

汝等比丘。当观察于色。观察色已。见有我 异我 相在不。

诸比丘白佛言。

不也 世尊。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色无我。无我者则无常。无常者则是苦。

若苦者。彼一切非我 不异我 不相在。当作是观。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

如是观察已。于世间都无所取。

无所取者。则无所著。

无所著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知道是知道,但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他确实是真阿罗汉,自知不受后有,也确实不受后有,而且不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阿罗汉。

【二】他是假阿罗汉,死后依然轮回,但他以为自己就是阿罗汉,而且不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阿罗汉,这叫做增上慢。

佛陀没有般涅槃的时候,证得阿罗汉的比丘,要在僧团面前让佛陀亲自确认一下发个毕业证,不然就不能得到僧团的普遍认可。

后来佛陀不在了,发毕业证的人也就没有了,按照佛陀留下的戒律要求,不能随便自己夸自己是须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罗汉。

所以第一次结集,参加者五百阿罗汉我都半信半疑,叫做五百比丘肯定没问题,不一定都是阿罗汉,把他们都叫做阿罗汉,我认为是出于尊重,不一定符合事实,因为当时「阿罗汉」这个称呼,不仅仅是佛教沙门在用,波斯匿王曾经当著佛陀的面,把一大群外道称呼为阿罗汉,说明这是当时对所有出家人的一种尊称,然后波斯匿王承认了他们都不是阿罗汉,而是波斯匿王派往他国伪装成沙门的情报人员,这个故事也说明,佛陀那个时代,各种出家人不但非常自由,还普遍受到上层社会的尊重。


我觉得应该是知道的。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拜拜 劳资不来知乎了据说是这种心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