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应该是:什么是没有武学知识的人说出的不能相信的话


杨家枪并不是传自北宋杨家将,而是传自南宋时期义军女首领杨妙真。

现实中真的流传著杨家枪,而且影响力非常大,据传传自南宋义军女首领杨妙真(史书中又称杨氏、杨四娘子、杨姑等)。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载:「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

杨妙真及其手下义军因种种情况,先是效忠南宋抗金,后来又效忠蒙古打南宋,应该说当时的义军是作为割据力量苟且图存于各个政权之间。

杨家枪在明代威名就很盛,多见记载。近现代北方流传最广的枪法六合枪,普遍的说法是「集六家枪法之合是名六合」,具体到哪六家不同传承上说法略有出入,但杨家枪必列其中。


1、古代所谓武艺,指的一般不是拳脚技术,而是马术和冷兵器技术,其中冷兵器的重视程度排行,一般以远兵(弓弩类)为第一,长柄兵(枪矛槊类)次之,短兵(刀剑)又次之。并且比较讲究马匹铠甲的好坏,讲究不同器械的配合,弥补不足。

2、中国徒手格斗发展,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不是越老越强,而是在明中末时期冒头,在清代前中期发展,在清末民初达到了第一个顶峰。

原因很简单,元明清都有不同程度的冷兵器管控,管控期间有松有紧,元清时代管控严格时期有点长,加之广泛意义上,天下承平日久的时间长,导致徒手技击技术得到了发展。至于为什么清末民初得到发展了呢?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恰巧遇上了火器及枪械使用率大大提高时间段。加上信息交流,交通的便利,使得冷兵器技术、徒手技击技术开始市场化,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四处游历,加强了技术流通交流,加上民国时期各地国术馆的开设,不仅仅教授传统拳,有条件的也教授西洋拳击,日本柔术等等,使得传统拳达到了顶峰阶段。

3、清末有几大镖局,名声非常响,如北京会友镖局,靠的不是拳脚技术,而是从洋行买来的长短快枪。镖局和各地山头的盗匪,都是靠钱庄票号过活的。镖局和地域性的盗匪联系比较紧密,类似今天有辆车路过收费站,不过有些地方的收费站就认那几辆车,别的车没关系敢拉东西路过,绝对抢了。所以后来银行和火车兴起后,这几样东西全扑街了。

4、太极拳虽然派系众多,但是其名声大都来自杨露禅及后面两代人,尤其是杨家进京站稳脚跟教拳后,太极拳就有哲学化文人化趋势,至于其余几家太极拳,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属于沾光了。

5、形意拳和八卦拳历史上有些支派的交情很好,两拳有共通互补之效,所以合出一门形意八卦拳来,见到这个名字别太吃惊。

6、戴家拳的名声,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什么镖喊沧州,而是因为形意拳的广泛流传,使时人对这门保守的拳术很好奇。戴家拳素来保守,而形意拳自创拳开始,就以开明开放的风气在传播。

7、心意拳,也就是河南派心意拳,一度成为回教护教拳,很少传教外人士。不过随著回回喜欢做生意,四处闯荡的缘故,心意六合拳传播速度很快。基本上清末民初,哪里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就可以见到河南心意的影子。

8、很多人估计不会接受,目前少林武当两家的武功,大多是七八十年代后才逐渐整理恢复的,基本上都散落民间了。而且少林武当只是泛指,两家山门下面又有无数派别。

例如武当派,松溪、纯阳、三丰、自然、字等等。

9、说个得罪人的,近年来传统拳的发展,是自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初以来最好的几年。不接受任何反驳。


一,中国武术圈子,在五十年代末期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群主张「不技击」又有关系的「大湿」们赢了,批判「唯技击论」,然后又搞成了「不技击」,以至于往后二十年国内没有武术技击擂台赛,其中曾经盛兴一时的「拳击」运动更是遭到了严重打击,练武术练拳击的成了暴力,流氓的代名,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大批响应国家号召的拳师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散打事业,第一代的散打运动员和教练出身各种流派的都有,而1986到1988年,我国才正式恢复了拳击运动

二,时至今日,国内搏击,其实也有各种黑幕,龌蹉,都被表面的光环掩盖住,一般人不注意,但是武术圈内,包括许多声名赫赫的地方,骨子里散发出来,好似烂泥地里的气味,更加的黑,连光都只有微弱的一点点,光点敌不过这黑暗。但目前正在有人努力抗争

三,中国武术在技术上存在著许多低效的东西,但是在更开放的环境下,还有不少技术值得挖掘,为了适应别人的规则,国内放弃了一些东西

四,武术圈内,许多不打专业比赛的,训练体系不像话,训练效率很低,某些传人,「年轻高手」,甚至没有系统训练过,没练过搏击的,现在单纯的传统武术最厉害的高手基本上限三线散打运动员。

五,民间许多业余爱好者,自称练过什么什么的,有许多都是自学的,包括搏击和传统武术,两者同样具备大量水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被垃圾拳馆坑了的不计其数,但是相比起来,传统武术爱好者里论技击能力,其中只有少数的爱好者能与业余玩搏击的五五开,有些还能略占上风,余下皆夸夸其谈,练嘴不练功的,但最厉害的高手却是两者兼修的

六,补充一条待续的,不管你觉得自己拳法练多好,徒手格斗,最好不要惹大级别摔跤手……不过日常交流被虐也是常事……不交流怎么进步嘛

七,市面上很多什么武术名师,忽悠占一半,剩下一半功架纯,功底不错,但可能除了推手一辈子没打过架,在技击技术演示和教导上就有些天真的幻想,可能他们老师也没打过,不准确的讲手演示也就这样传下来了,只有极少数年轻时候是真实战的,在技击上很有些东西

八,许多拳术,老师真肯教,你真用心,付出精力学,一年半载就有所成,三五年你就会成为高手,过去传说需要十年八年才能练成的功夫,那是老师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轻易教


满清以武定天下,看看清朝武举人考些什么:

抄的百度的。

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看来满清的武举人,肯定都是膀大腰圆。百来斤大刀舞出花,三百斤石墩子抓举过胸。

先把力量肌肉练足再考虑技巧吧。

因为老有知友质疑,轻量级举重运动员也可以举300斤重量,不需要膀大腰圆。

回答一下:举重运动员举300斤,那是双手承重。如下图,灵魂画手,会意即可。

看见了吗,举重双手承重300斤。但是武举「献印」动作,是单手承重300斤。如下图:

很明显,完成献印动作的武举人,力量是远大于极限重量300斤的举重选手的。

所以武举人体型肯定大于6070公斤体重的举重冠军。


作战效率问题。我爷爷老家沧州,自古武术之乡,大洪拳,八极拳,形意拳等多个拳种都在此地兴盛,然而抗战时打的最好的,是一群没怎么练过武术的各县大队。平时不练拳,冷兵器训练就是靠原先几个老红军教的刺刀训练,来回三个动作:突刺 ,防刺,砸击。解放后改名三防一刺。其中以突刺练得最多。普通士兵每天至少一百下,班排长加倍,个别兵王级甚至会加练到三百甚至上千。头一年看不出什么,两年以后,只练这几个动作的老兵就可以在刺刀战中撵著日本人打了。到了解放前夕,部分敌对的武装(如红枪会,还乡团)带著大刀长矛和我军作战,别说火力不行了。就是白刃格斗都打不过我方的民兵。后来发现,武术最大的缺陷是,同一个师傅教出的徒弟,招数和动作互相不好配合,因为好的师傅往往因材施教,各个徒弟学的功夫都不一样,个人喜好和擅长的招数也不同,往往单打独斗很不错,一玩集体配合就歇菜。笨一点的师傅就只能教几个简单动作,让徒弟一点不能错地熟练掌握,反而很适合大规模集团作战。

感觉就是常规步兵和特种部队的区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