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齐桓公「正而不谲」,称赞其九合诸侯的义举,那么孔子为什么对齐桓公评价这么高呢?


因为齐桓公的作为,很符合孔子关于「华夷之辩」、「克己复礼」和「仁」的主张。简单地说,他们的价值观相似。

1,齐桓公的「华夏之辩」,和孔子的「华夷之辩」。

(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

(管仲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齐桓公按照了管仲的说法,去「攘斥外夷」。

于是孔子对齐桓公这种行为,高度赞扬: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里表示,孔子和齐桓公的华夷观一样,所以他很欣赏齐桓公,关于「攘斥外夷」的做法。

当然齐桓公「攘斥外夷」,是为「他(桓公)救中国」的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齐桓公是主张维护周天子,和恢复周朝制度的「仁人」。

2,齐桓公维护「周礼」,和孔子对「周礼」的推崇。(这里的周礼,指周朝的统治和制度。)

(1),孔子对「周朝统治」,和对「周朝制度」的肯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的长处,制度达到了繁茂而完美的地步,因此他支持周朝的制度。因为周朝制度的制定者,实际上是周公,他又哀叹,为什么「自己运气那么差,那么久梦不到周公」。

这反映了孔子对周朝制度的高度评价。

(2),齐桓公对巩固「周朝统治」的作用。

(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而齐桓公也南伐楚蛮,北击外夷,对「救中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实际上是在周王室衰落的情况下,起到维持国际秩序的作用(这种鞋秩序,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也就是他对维护周天子的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人用「尊王攘夷」来总结齐桓公的这种做法。

3,齐桓公的『仁」,和孔子的「仁」。

(齐桓公)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 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齐桓公在葵丘之盟中,跟盟国提出了著名的「五禁」。齐桓公强调「尊卑有序」,「爱护老人和小孩」,「尊尚人才」,「任人唯贤」,「凡大事要奏报周天子」,「不要损人利己」。

这些条款,跟孔子的主张基本符合。

齐桓公的主张,跟孔子关于「仁者爱仁」(这是孟子的话)的主张非常贴合。所以: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在论语里,直接说齐桓公「如其仁」。因此,也就有了题目中,孔子对齐桓公的评价:「齐桓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谲,是「阴谋」,「诡计」的意思。

正,是「正大」,「光明」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齐桓公的所作所为,是「光明正大」的。晋文公的所作所为,是「阴险狡诈」的。

正是因为齐桓公行「仁」,既「攘外夷」,又「尊君王」。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克己复礼」和「仁」的行事准则,所以说他的做法,一向光明正大,值得推崇。

注:五禁即:1,诛杀不孝之人,不要随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2,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3,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4,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5,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


因为,尊王攘夷。这代表了对周朝传统统治秩序的维护,正符合孔子的思想旨趣。


答主清荷子已经回答的很全面,很准确了,不用我多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维护了传统文化,维护了传统礼制,重建了尊重周天子的国际秩序。这些都是孔子看重的成绩。


谁讲仁义,孔子就捧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