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齊桓公「正而不譎」,稱讚其九合諸侯的義舉,那麼孔子為什麼對齊桓公評價這麼高呢?


因為齊桓公的作為,很符合孔子關於「華夷之辯」、「克己復禮」和「仁」的主張。簡單地說,他們的價值觀相似。

1,齊桓公的「華夏之辯」,和孔子的「華夷之辯」。

(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也」

(管仲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齊桓公按照了管仲的說法,去「攘斥外夷」。

於是孔子對齊桓公這種行為,高度讚揚: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這裡表示,孔子和齊桓公的華夷觀一樣,所以他很欣賞齊桓公,關於「攘斥外夷」的做法。

當然齊桓公「攘斥外夷」,是為「他(桓公)救中國」的目的服務的。也就是說,齊桓公是主張維護周天子,和恢復周朝制度的「仁人」。

2,齊桓公維護「周禮」,和孔子對「周禮」的推崇。(這裡的周禮,指周朝的統治和制度。)

(1),孔子對「周朝統治」,和對「周朝制度」的肯定。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認為,周朝借鑒了夏、商兩代的長處,制度達到了繁茂而完美的地步,因此他支持周朝的制度。因為周朝制度的制定者,實際上是周公,他又哀嘆,為什麼「自己運氣那麼差,那麼久夢不到周公」。

這反映了孔子對周朝制度的高度評價。

(2),齊桓公對鞏固「周朝統治」的作用。

(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而齊桓公也南伐楚蠻,北擊外夷,對「救中國」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實際上是在周王室衰落的情況下,起到維持國際秩序的作用(這種鞋秩序,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也就是他對維護周天子的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人用「尊王攘夷」來總結齊桓公的這種做法。

3,齊桓公的『仁」,和孔子的「仁」。

(齊桓公)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 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齊桓公在葵丘之盟中,跟盟國提出了著名的「五禁」。齊桓公強調「尊卑有序」,「愛護老人和小孩」,「尊尚人才」,「任人唯賢」,「凡大事要奏報周天子」,「不要損人利己」。

這些條款,跟孔子的主張基本符合。

齊桓公的主張,跟孔子關於「仁者愛仁」(這是孟子的話)的主張非常貼合。所以: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在論語裏,直接說齊桓公「如其仁」。因此,也就有了題目中,孔子對齊桓公的評價:「齊桓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

譎,是「陰謀」,「詭計」的意思。

正,是「正大」,「光明」的意思。

翻譯:孔子說:齊桓公的所作所為,是「光明正大」的。晉文公的所作所為,是「陰險狡詐」的。

正是因為齊桓公行「仁」,既「攘外夷」,又「尊君王」。孔子認為他的做法,符合「克己復禮」和「仁」的行事準則,所以說他的做法,一向光明正大,值得推崇。

註:五禁即:1,誅殺不孝之人,不要隨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2,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3,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4,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5,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因為,尊王攘夷。這代表了對周朝傳統統治秩序的維護,正符合孔子的思想旨趣。


答主清荷子已經回答的很全面,很準確了,不用我多說。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維護了傳統文化,維護了傳統禮制,重建了尊重周天子的國際秩序。這些都是孔子看重的成績。


誰講仁義,孔子就捧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