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靠信息来源】为了避免对您造成误导,请谨慎甄别

扬州不是孟浩然「烟花三日下扬州」可一笔带过的

商周的诸侯国都是夏禹所封的

而扬州的子爵国越国也不能例外

商王朝可以灭国但不生国

周王朝可以复国但也不能生国

【无可靠信息来源】为了避免对您造成误导,请谨慎甄别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读者所有

转载无须联系作者

(一己之见 · 仅供笑阅)1,262


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说法,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这是比较主流的说法。

还有把宋襄公和秦穆公换成阖闾和勾践的说法。

个人观点,从这两种说法的区别上可以看出,桓公,文公和庄王是绝对意义上的霸主,但穆公由于来自「西部蛮秦」,可能在实力上具备霸主的资格,但在正统性上却难以让中原诸国信服。宋襄公则是相反,代表殷商传承,高举仁义大旗,号召力很强,但实力却相对拉垮,春秋无义战的标志性事件也在他身上发生。

所以,按这个逻辑体系,想要公认霸主这一身份,必须在正统性和实力上都具备。楚国虽然说出过「吾蛮夷也」这等金句,但在晋楚争霸时期的行事风格也和中原诸国无异,其实已经被认同。而吴越两国,在不少说法中都是记载为「北上参与会盟」,所以其实力暂且不谈,光在正统性上很难得到北方诸国的普遍认同。

综上,吴越是否当过天下霸主是存疑的,可能只是中原诸国不想惹的暴发户罢了。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越国这个国家属于起源非常早的,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因此越国虽然不是周天子分封的,但却是古已有之的诸侯,其地位是会被承认的。

还有就是周朝的分封制本身就是承袭远古时期的宗族制度,周朝的分封诸侯刚开始确实是分封自己的亲信,功臣,但这些最先被分封的诸侯们一到封地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联系和了解当地的家族情况,区分好宗族和家族,因为分封制的主体,就是依照宗法制来确立的,地方诸侯身份和他们在宗族里的地位是直接连系的,周朝的亲信诸侯是代表周王室监督地方,俗称方君,而五爵制度,公侯伯子男,主要就是通过宗法关系来册封的,公爵主要分给曾经作为天下共主的家族的,还有就是辅佐周朝建立立下辅政大功的祖辈,公爵属于周朝的宾客,周王要以宾客之礼相待,也就是见王可直言不跪,还不受侯爵监督,侯爵国就是方伯,代表周天子监督地方的周朝卿士,伯爵国主要就是作为宗族领导的家庭的,而周朝的伯爵卿士主要就是承担协调地方诸侯事物的职责,子爵就是从宗族远离的姻亲聚合的氏族,男爵则是单一血脉的氏族。因此越国的诸侯地位在周成王时期就已经确认了,按照越国的氏族属性,由多族混合,应该是个子爵诸侯。


打败吴军之后,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周元王派人赐勾践祭祀肉,封赏他为伯,诸侯们四方来贺,至此,这种诸侯争霸才拉上了序幕。越国俨然就是当时天下的霸主。


春秋时期的称霸,本质上都是区域性的霸主

齐,中原东部

晋,中原北部

秦,中原西部

楚,中原南部

宋,中原中部

这些霸主是在各自的区域里,不同的时间里,整合了当地的区域势力

  • 弭兵会盟

晋悼公死后,君权再度下移,晋国六卿专擅国政,兴于内耗,意与楚国和盟。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国的华元与向戌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弭兵会盟之后,各区域霸主由于内部矛盾的加剧,相互之间保持了和平

前546年到前453年的三家分晋(战国开始)这中间的百年间,各个区域霸主没有再发生过战争,也就让当时的东南部的吴、越两国的战争被人们所关注

就相当于,当下中美俄英法这些大国之间基本都维持著和平,也就让亚塞拜然和亚美尼亚这种小国的冲突成了国际上的热点新闻


因为无论是谁只要承认周天子就可以得到周天子的分封,就是周王朝的分封国。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是楚国,作为南方蛮荒之地领袖主动认周天子为主自己为附庸,加入周王朝后被封为子爵,成为诸侯国之一。所以周王朝的分封是动态的,不是说开国多少就是多少,是不断增加的。因此越国也算分封国。

其次华夏霸主是什么意思?所谓春秋五霸只是当时实力增长较快强大诸侯国,不是真正的最强者。即使越国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法做到真正的霸主,对楚对齐战争也是互有输赢,最后被楚所灭。


因为华夏文明就是黄河长江文明,吴越二国当然是华夏霸主了,和戎狄的游牧文化有本质不同。


在春秋时期,因为礼崩乐坏,周天子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主要靠实力,比如楚国这个同样的例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