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卿族弄权时期,赵氏就长期处于舞台中心或离中心不远,赵盾们和晋公们掰手腕不亦乐乎,到了六卿内卷时代更是导演了对智氏的大反杀

然而赵氏后来建立的赵国,最有名的君主给人留下的印象反而是「头铁」,武灵王前面的胡服骑射改革就感觉比商鞅刚得多,后面欲把国家分为二导致自己饿死的操作也挺刚(无论这是深思熟虑还是一时兴起的想法)。赵家祖传的谋略诡计失传了吗?

PS:赵括也是赵家族人吧,感觉也很刚。。


非专业扯一扯,个人认为这可能是历史故事叙事习惯和Stereotypes的问题?本来,三晋的风格继承晋国,都是狡诈多权变同时又「刚」,然而可能由于一些故事的剧情需要(?)或者想让人们加深印象,叙述的时候强调了韩魏狡猾的一面,同时突出赵国「看起来很刚」的一面。可能是峰终定律(?)的原因,在很多通俗读物里,提到战国战争总要花很大笔墨在秦赵对抗上(「峰」是长平之战,「终」是战国末期的一系列秦赵战争,尤其是李牧击败秦军的战役),以至于给人的Stereotypes就是「赵国经常和秦国正面刚」。但实际上以赵国的实力并不能和秦国正面刚出什么花来(没有乳赵,就是这样),赵国君臣当然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秦赵对抗中,他们也频繁使用欺诈(比如说好了割地结果咕掉了)、外交手段(主要是合纵「包围网」);还有一些看起来是正面刚赢的战争其实还是赢得挺取巧的(比如阏与之战,并不是简单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具体过程随便百度一下应该就有,顺便阏与之战还有魏国在后面牵制)

关于「弄权」这一点,如果你说政变的话,从三家分晋到沙丘宫变,赵国一直拜里拜气的(bu)持续政变,就算沙丘宫变后没什么政变了,赵国还是战七中政变最多的国家。还有,「弄权」这点甚至刻入了赵国的DNA(划掉)民风,直到西汉,太原、上党一带(赵西南部+部分韩魏)都是「多晋公族子孙, 以诈力相倾, 矜夸功名, 报仇过直, 嫁取送死奢靡」,「号为难治」。即使没有政变,赵国(实际上战国各国)的朝廷也总是会出现派系斗争,只不过在一般的历史故事里,这些不会花什么篇幅去讲。

关于头铁或者很刚的特点,一般体现为正面对抗或者命硬抗揍?如果说命硬抗揍这点,那晋国的赵氏还真完美符合,甚至还总是触底反弹(拜 里 拜 气 * 2)。一手遮天的赵盾去世后,赵氏在晋国依然表现得强势甚至更加跋扈,加上家族内通*丑闻,为下宫之难埋下隐患,以至于在下宫之难中差点被灭门(顺便赵氏后人还编造了「赵氏孤儿」这种感人至深的故事来粉饰丑闻,赵世家里就有。说到这点,赵氏家长们和后来的赵王们确实会捏造一些假故事、预言梦境什么的来掩盖事实,或让僭越、立储等「合规」以达成目的,这也可以算是赵氏后人继承了他们先祖的狡猾?)不过在晋悼公时期赵氏又复兴了(触底反弹)。「简襄之烈」的时代先后两次晋阳之战,够不够刚?擅长弄权和命硬抗揍并非不能兼容,晋国的赵氏兼具这俩特点,赵国也都有,不过是通俗历史故事叙事的时候强调的点不一样罢了。

其次,秦楚魏齐韩等其他国也都不乏「头铁」或者「硬刚」的一面,只不过没有被强调或重点展示。

战国初期的秦国可不(像某电视剧里的那么)弱,和强盛的魏国互有胜负,甚至敢于主动进攻,是不是很刚?

魏文侯的魏国东西两线都取得很好的战绩,在北线跨越赵国,两年就攻灭中山,是不是也很刚?魏武侯的魏国更头铁,不仅常年多线作战,连盟友的内斗也要插手,导致三晋关系恶化;魏惠王前期也是,与秦齐楚敌对,又对韩赵用兵,还一度攻克邯郸。只不过后来魏国由于国力不能支撑霸权,其外交向合纵转型,也成了人们印象中的「反复多诈之国」。

BC284齐国被打得只剩两座城池,一直坚守到BC279年复国,这坚守时长和触底反弹力度,是不是更铁?

即使是体量很小的韩,前中期也与的秦、魏互有胜负(魏惠王五年,魏攻韩阳城不克;韩哀侯时期韩襄在酸水打败秦国苏胡率领的秦军),被进攻时不乏坚守数月的记录(如秦攻宜阳,五月不能拔),在强盛时期也是「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看看赵武灵王的下场吧!这难道不是弄权的结果吗?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主父见长子赵章作为臣子向弟弟跪拜,心中不忍,便动了将赵国一分为二的心思。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赵主父觉得对不起长子,想要弥补儿子。实际上,赵主父是想通过拥立赵章,分解赵惠文王的权力,重新确立自己在赵国的地位。

这一年,赵主父四十六岁,正值壮年,当初他选择退位,是为了腾出手来,好好打理边疆,为赵国开疆拓土。经过这么些年的征战,他带领著赵国军队攻灭了中山、赶走林胡、吞并楼烦,成为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当消灭了北方的敌人后,赵主父将自己的眼光投向了中原。他发现,这么些年,在他经略北方时,中原的秦、齐、楚、魏诸国连年征战,国力兵力大不如从前。而赵国因胡服骑射,兼并胡人,多年的磨练,使得赵国的战力在诸侯国中首屈一指。

赵主父又动心思了,他要到中原征战,他不甘心只当草原上的霸主,他要征服中原,成为中原的霸主。而要想征服中原,第一步便是要夺回赵国的权力。

之所以用夺,不是用拿,是因为赵主父发现,他已经不能左右赵国的局势了。当初,他禅让的设想是,在赵国建立一种二元政治体系,自己为主,儿子赵何为辅。可是在这么些年的发展下,赵主父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赵惠文王在肥义的辅佐下,名正言顺的取代赵主父,成为了赵国的一号人物。

虽然赵惠文王是自己的儿子,但权力的远去还是让赵主父有些失落,一生追求荣誉和地位的他不甘寂寞,因此,他便想通过拥立赵章,重新夺回权力,确立自己的地位。

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如果赵主父能将赵国一分为二,那就说明,赵主父在赵国还是第一人,毕竟,将国家一分为二,只有国君才能做到。

赵主父没有贸然行事,他首先找来自己当年的心腹大臣肥义,向他阐述了想分裂赵国,拥立赵章的想法。他本以为当年那个力排众议,支持自己胡服骑射的肥义,这次也会义无反顾的站在自己的身旁,支持自己拥立赵章,重新夺权。

然而,肥义拒绝了。

在肥义看来,赵国只能有一个王,那就是赵惠文王。这些年,作为赵惠文王的老师,肥义始终都在教导赵王对待王权的态度:所谓王,就是万人之上,独一无二,王权不稳,国家必乱。

虽然对赵主父感情很深,但肥义还是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道理拒绝了赵主父的想法。同时暗示赵主父重新夺权执政这个想法的危险性。

与赵主父会谈结束后,肥义便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向赵惠文王做了陈述。赵惠文王当下便与肥义商量对策,当下,肥义便命令宫中警卫队长信期日夜守在赵王身边,确保赵王安全。

此时,公子成和李兑听说这件事后,便到达宫中,表示了愿意效忠赵王。宗室重臣赵豹也来到王宫,提醒赵王与肥义做好准备。

公子成是赵主父的叔叔,在胡服骑射之后,一直在家蛰伏,他本人在赵国宗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赵惠文王之所以能够在宗室中打下基础,正是借助了公子成。而公子成则通过赵惠文王,又重新步入了政坛。赵豹则和肥义一样,是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的重臣,素与肥义交好。李兑则是肥义从低等士卒提拔起来的高官,可以说,肥义是他的伯乐。

在肥义与赵惠文王商议的同时,赵主父也将赵惠文王不愿将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原原本本的告诉了赵章和田不礼,赵章和田不礼更加怨恨赵惠文王和肥义,他们决定主动出击,采取行动。

可是赵惠文王被肥义保护的很好,赵章等人一时无法下手。

几天后,赵主父以在沙丘选看墓地为由,让赵章和赵惠文王随行。赵惠文王没有办法,只得在肥义与信期的陪同下随行。到达沙丘宫后,赵主父和赵章住在一个宫殿,赵惠文王住在另一个宫殿。

田不礼见时机已到,便劝赵章以赵主父的名义召来赵惠文王,并在宫门安排死士,只要赵惠文王一进宫门,就将其杀死。杀了赵王之后,再将赵主父控制起来,到了那时,赵国就归赵章所有了。

赵章依计而行,派使者去召见赵惠文王,正当赵王准备动身,前往赵主父的宫殿时,肥义觉得事情不对,突然起身,劝住赵王。但主父的命令又不能不从,他便将赵王安置在宫殿,同时命令信期不离赵王左右,而后自己独自一人前往赵主父的宫殿。

少顷,侍者便传来消息,肥义刚进入宫门,就被突然冲出的一群黑衣人乱刀砍死。现在,这群黑衣人正带著公子章的叛军正向赵王宫殿杀来。赵惠文王大惊,信期立马安排得力卫士保护赵王,而后带领卫兵冲出宫门,与赵章所率领的叛军交战。

正在双方杀的难解难分时,公子成和李兑率领军队来到沙丘,参与平叛。只靠死士的赵章和田不礼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不消一刻,赵章和田不礼便被打的大败,田不礼见大势已去,就脚底抹油,逃往了宋国。

赵章则且战且退,来到赵主父居住的宫殿门口,他跪在门口,痛哭流涕,恳请赵主父能够救他一命。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赵主父心中不忍,便开门将赵章纳入到宫殿之中。

公子成和李兑率领军队到达赵主父宫外,将宫殿重重包围,虽然包围了宫殿,但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李兑准备将这件事向赵王请示,公子成阻止他说:「如果请示了赵王,那么赵王一定会让我们解除对赵主父宫殿的包围,如果是这样的话,等赵主父从里面走出来后,我们就会背上「围困主父」的罪名,恐怕我们两个都会被斩首谢罪啊!」

「如果不告诉赵王,我们自己处理,只要最后我们帮助赵王安稳了王位,赵王一定不会怪罪我们的!」李兑默默点头。当下便命令士兵攻入主父宫中,诛杀赵章及其党羽。而后退出宫中,只围不打,宫中则只留下赵主父及其身边的侍卫宫人。

第二天,李兑命令士兵向宫中之人喊话:「宫中之人参与了叛乱,按律应该处死,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只要你们出来,我就将你们赦免,但最后一个走出宫门的人,一定是叛乱的主谋之人,我们会将其全族诛杀。」命令一下,宫中的侍卫、宫女、宦者全部逃出了宫门,只留下赵主父一人。

赵主父也想走出宫殿,但被拒绝。

宫中只有赵主父一人,而宫外却有三千人,这三千人将赵主父围困在宫殿长达三个月之久,在这三个月内,赵主父与外界断绝了任何联系,没有食物和水的给养,最后几天,饥饿的赵主父饿的只能抓幼雀充饥。

三个月后,赵主父饿死在沙丘宫。

可怜一代英主赵武灵王,最后居然落得个被活活饿死的结局。


晋国自从晋文公改革之后,军政合一,执政卿轮流执政,并未被赵氏垄断,相反,赵氏过于强大的时候还被众卿和晋公扼制。后来赵氏自己还内讧差点灭亡。反杀智氏之前,赵氏在晋阳苦撑数年,也是非常惨烈。不头铁,哪来的资本与其他势力周旋?


一样内斗啊,武灵王不就因为内讧饿死沙丘。


赵家并不以弄权著称,弄权的话范家才是典型。栾书 稀缺都比赵盾擅长弄权

不过以弄权著称的家族都很快的完蛋了


题主目光如炬,赵武是假赵实锤了。下宫之后无嬴赵,栾却杀尽大业人,呜呼!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