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示,还有人称公的,是因为都是死之后的谥号吗?活著的时候都是称王的?真是我看史书的一大疑问了。


称号圈太复杂,不能用简单的生前死后来区分。

一、称王

在春秋时期称王的,这个很少,理论上,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周天子,所以徐国称王的时候被打了一顿,取消了王号,后来势力大了,又称王,又被打了一顿,但是这次比较抗揍,被打完之后,擦擦脸上的血,还是没有去掉王号,直到公元前512年,以王爵身份被吴国消灭。

楚国,也是僭越称王,然后又被打服了,改回子爵,到了春秋时期,楚武王说,王不加位,我自尊也,于是又一次称王,直到秦国灭楚。

其他如蜀国、巴国、吴国、越国,都曾先后称王,可以看出,这些王基本都是以华夏文明圈之外的民族为基础,不遵从周朝礼仪,自行称王的,维持王号靠的不是大家承认,而是拳头硬。

这几个国家的君主无论生前死后,都是称王的。

但是到了战国,情况就跟春秋时不一样了。

公元前334年,老牌霸主魏国在徐州朝见新兴霸主齐国,并且尊齐国为王,齐国不敢独自称王,为了尊重魏国,也承认魏国为王,这就是徐州相王。

过了十年,秦国凭借连续打击魏国的威望,自立为王,又过了两年,魏国为了缓解秦国带来的压力,在公孙衍的主持下进行了五国相王,包括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王号,除了赵国自认为没有王爵实力,不但没有称王,反而自降一格,称为赵君,其他国家都相继称王。

再后来连宋国都称王了,这个时候战国诸侯们已经是合法称王了。

二、称公

虽然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国,但是可以发现并不是只有公爵国的国君才称xx公,有一些侯爵、伯爵,甚至是子爵都会称为xx公。

春秋时君主称公有以下四种情况:

1.它本身就是公爵国。

西周、春秋时期的公爵国很少,比较明确的是宋国、虞国、虢国,这三个国家很特殊。

《公羊传》中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

宋国是商朝后裔,王者之后,对于周朝来说他是客人,「宾而不臣」,所以尊他为公。

虞国的始祖是虞仲,是承继周文王二伯父的一支,虢国的始祖是虢仲,文王的母弟,而且还长期担任王室卿士,这两国和周王室的关系都非同一般,是公国。

还有卫国,虽然是侯爵国,但是卫武公曾经在平王东迁时,勤王有功,被提升为公爵,这个应该是仅针对卫武公个人,而没有把卫国提升为公爵国。

2.执政公卿

天子三公称公,对于一些担任王室重臣太师、太保、太史的人来说,即使没有封国,依然可以称为公,比如周公、召公、太公、毕公、毛公等等,这些都是王室卿士,可以称为x公。

毛伯彝上的铭文记载,「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徒驭、铁人伐东国骨戎,咸。」同样一条记录,前面称为毛伯,在他接替虢公成为统帅后,就称为毛公。

3.本国尊称

《白虎通》记载,「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也就是说诸侯的臣子在本国称呼自己的国君,可以用公来表示尊敬。在本国的史料中,也会尊称自己国家的国君为公。

比如《春秋》是以鲁国史料为基础写的,就会尊称鲁侯为鲁公。

4.死后尊称

对于其他国家的国君,生前通常称呼其爵位,死后为表尊敬,也会称呼为xx公。

《春秋"桓公十一年》:「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郑庄公

《春秋"僖公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次年)八月丁亥葬齐桓公」。

许国是目前唯一确认的男爵国,称呼死后的国君时为表尊重,依然会称为许x公。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说晋国,你会发现有晋文侯,晋武侯,晋成侯,晋小子侯等等,他们都已经死了,却没有改成公,因为晋国曾经发生过曲沃代绛,曲沃小宗灭掉了绛城大宗,入主晋国。

所以,将曲沃一系之前的晋侯都称为侯,之后的称为公,大概是为了区分吧,把原来的晋国就当成已经灭国了。

三、称侯

称侯的情况就比较单纯了——他们的爵位就是侯爵,在他国史料记载时,或者觐见天子时,都要以他本来的爵位来称呼。

边远地区的封国为侯国,主要承担抵御戎狄的军事职责,比如,鲁国、晋国、齐国、卫国、曾国、蔡国等等,都属于侯爵国,正式称谓都是x侯。

以上。


首先你要知道,那时候中国最高统治者不叫皇帝,而是王。

也就是周王。

他的诸侯,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这个爵位并不能准确的代表实力,因为漫长的时间下去,开国时高爵位的国家未必混的好。

比如宋国,三恪之一,是最高的「公」国。

而诸侯霸主的齐桓公,其实是侯爵,因为齐国只是侯国。大家称其为什么什么公,只是尊称而已。(也有说法是齐僖公开始僭越称公。)真正的原因是哪个,我也不是很清楚。

但你可能会发现,楚国的国君,都是楚X王。这就不同了,楚国,吴国,越国是真真正正的僭越称王。因为当时南方地区也就是江浙一带都是蛮荒之地(汉江流域还稍微好些),根本不被中原重视,他们又只有低等的爵位,实力膨胀后就很不爽,比如楚国就自称蛮夷(其实根本不用自称,大家都这么叫他),越自卑越要掩饰,于是自封为王。

因为国君的地位和周王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爵位高的国君在周朝衰落后,往往国力也跟不上了。战国七雄最后胜利的秦国,当初被封爵时只是第三等的「伯」。


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是周王室分封的。

王爵是因为东周时期周王室已经没有威慑力了,控制不了诸侯了,所以就有了自称王的。比如楚国日益强大,不想对王室称臣,自称蛮夷,自己给自己封王。周边的小国不敢得罪楚国,也都支持他。到了春秋末期,像吴越这种后崛起的国家,离中原又远,根本不受王室管辖,所以自己称王。再到战国,王室一点能力都没有了,连傀儡都算不上。其他国家都当他不存在,都称王了。

齐桓公、晋文公这些「公」,是死后的谥号,是对他们的尊重,当时的称呼应该是齐侯、晋侯,因为他们是侯爵。


除了周王都是自称为王 候是周的臣子


整体看称号是不断升级的,春秋以前大家都称侯、公,楚国称王,战国时期大家都称王了,后期有几国称了帝,但没成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