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知道的话我就自己写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了(bushi

本质上,我们其实对云中的冰相粒子的了解微乎其微,对其相态变化的了解也仅仅是基于有限的观测和定性的理论。还是,大飞机要多上天。


下雨还是下雪,与自云底至地面的空气的温度有关。当温度统一且高于零度时,下的是雨;当温度统一且低于零度时,下的是雪;当温度不统一,即高空冷近地面热或高空热近地面冷时,就可能产生雨夹雪。


独创性回答!谢谢邀请。

水蒸气如何选择冷凝为雨、雪或冰雹,温度是一种主要的标志但不是原因,主要的原因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存在不同的分子团簇结构,在不同的温度和气压条件这些分子团簇成分可以互相转化。而这些不同的分子团簇相对于水蒸气的三相线具有自己不同的、专属的三相线,有的(A)在零度的时候有冰点,有的(B)在5度左右的时候已经达到其冰点。其中饱和的前者会凝结成冰和冰雹,而饱和的后者则只能凝华成雪或雪晶。

因为气体的扩散性,所以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可能发生突变,只能极其缓慢的发生变化,而发生缓慢变化的同时却能够同时发生团簇成分之间的平衡变化。

温度缓慢降低的时候,由A变为B类型为主,因为B类型分子量大,增加B可以降低A类型的饱和度。于是在气温平缓降低的时候(通常气流平稳)空气中B类水蒸气居多,在降温到达一定的温度4-5度,会下雪。

温度快速变化的时候,通常是云的内部气流遄急,A变为B的过程较少,于是在遇到急剧降温时水蒸气凝结为冰或冰雹。

至于下雨,前面已经讲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就总体来说不会发生突变,但是不排除在局部很小范围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主要是由于B类的成分在受热或外界能量的激发时会发生裂变,变为A类型,因为B类的分子量大,所以B类的裂变可以使A类的瞬间超出饱和,于是就会有雾滴的产生,如果外界的能量输入继续,这些雾滴就可以发展成为雨。

总结一下,雨是在外部激发的条件下先形成雾滴然后发展为雨(如果外部条件能继续作用)。雾滴或云里的温度聚变的时候,产生冰晶和冰雹。缓慢变化的时候经常发展为雪。

以上内容全部原创,欢迎探讨,欢迎转发,但请注明知乎出处。


因素很多,过程很复杂。1-2句话说不清楚,建议你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许你回了解一些。

简单一点说,是温度决定了雨雪冰雹等降水形式。不同季节出现不同形式的就是例证。


冷凝过程中的温度以及降落区域的环境温度。

例如雪是由冰晶的积聚或从液态水滴中吸水而形成的固体(伯杰龙效应,Bergeron effect)。表面温度低于冰点。


主要是温度,要是冰雹和雪,我认为则和空气中悬浮颗粒有关,凝结核够多够大应该就是冰雹


温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