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0岁时回中原老家,因所谓的水土不服。全身起一种泡,特别是腰上一圈,过了几天破了后,粘到裤腰上,每次脱裤子都是一种折磨。后来奶奶领我到邻村,那人看了后。用纸包了几包白色粉状物,拿回家后用火柴棍裹上棉花蘸上粉。涂抹破溃了的泡,结果是抹了后就收口。很快全身的泡就都治好了,并且还不留痕迹。假如这个算中医。那阴阳或五行,从何下手。


有效的都可以都为中医的,比如青蒿素,是中医的成果。

假的骗人的,都不是中医的,比如鸿茅药酒,那些各个卫视的神医神药,家传秘方。

还有一些没有什么疗效,但是人们不可或缺,也会成为中医的,比如大米。


属于中医范畴。很多方剂先是验方,后来才由传统中医形成理论和解释的。


属于(除了祖传偏方包治百病这种)

先说题主举的例子吧

那个白色粉末是啥?如果是煅石膏,用的就是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的功效(应该是吧)

这么一听,是不是就比较「中医」了?


我目前学习得到的认识呢,中医是现有实践,后有理论

题主问的是有效的单方偏方是否属于中医

我从反面举个例子

被记载下来有毒的配伍禁忌是否属于中医

当然属于,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歌

但是,这些记载中,中医阴阳藏象等理论的参与并不多(妊娠禁忌歌中应该有中医理论,十八反十九畏大多是没有的)

即使没有阴阳五行参与,它照样属于中医,因为中医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实践才是本体。理论还可以根据实践做出改进,比如命门学说、温病学派

说回来单方和偏方的问题

中医里单味药组成的方子还是有不少的,比如独参汤等等。这在七情配伍中叫「单行」

偏方验方这类应该也有不少记载,emmm比如《肘后备急方》?

(话说我就不太明白为啥从肘后备急方里面出来个青蒿素之后他就不算中医了)


最后emmm说一下题主真正的问题,「阴阳或五行从何下手」

阴阳五行,其实,临床上用的应该不是特别多

临床用的多的应该是藏象理论等,阴阳五行潜藏在藏象中、影响了藏象理论,但一般没有直接用阴阳五行治病的

打个比方,来了一个病人,昨夜受凉感冒,今来就诊,刻下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咳嗽头项强痛苔薄白脉浮紧,诊断为风寒束表证,用麻黄汤(大概这么个意思吧,,)

下面捋一下中医理论对全过程的解释

风寒邪气袭表,故恶寒

卫气与寒邪交争于表,故发热

寒性收引,腠理郁闭,故无汗

风寒袭表,肺主皮毛,肺气不得宣降,故咳嗽

寒性收引,客于经脉,头项经脉拘紧,故头项疼痛

薄白苔主寒证

脉浮紧为表寒

(喝口水暂个停先)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

麻黄味辛性温入肺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味辛性温入肺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杏仁味苦性微温入肺经,降气止咳平喘

甘草味甘性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解释结束)

刚才的解释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于症状产生的解释,和第二部分对于方子的解释

要是把第一部分去掉,只用第二部分,貌似也可以是吧

如果不去掉,那么在临床中有中医理论的参与,理法方药一个不缺,挺标准的

如果去掉,貌似也可以治一些病,就单纯有是症用是方嘛;但是,实际应用时候,应该是不如标准的好的,因为辨证不一定准确,用药不一定对证。

所以,阴阳五行也可以抛弃掉,只不过这样的话效果很可能变差就是了

(emmm以上是为了给小白解释,有些地方可能说的不是特别标准,求各位大佬轻喷)


肯定属于中医范畴。单方是对单味中药的灵活运用,是对单味中药作用的深层次发掘,毫无疑问是属于中医。

偏方就比较复杂了,有可以用正统中医理论解释的偏方,也有不能用正统中医解释的偏方。不能被正统中医理论解释的偏方也是医疗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可以称为零碎的中医经验,对正统中医理论是很好的补充,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


单方是指民间流传对某种疾病常用的药方,一般药味简单,多能就地取材,便于应用。

民间单方有简、便、廉、验和易学的特点。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亦无偏废,尤其在偏僻的山区和农村,更是如此。

虽然在疾病治疗手段上单方有它一定的地位,但是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

1、缺乏灵活性

未经辨证论治,或药物与证型相反,则同一个单方或验方,有的人服用疗效明显,有的人则有可能效果不明显,甚至使病情加重。

比如同样治疗腰酸背痛的重要药物杜仲,如果患者是肾阳虚,这个时候配上补肾的中药一起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湿热证,则需要配合清湿热的药物,否则腰酸的问题不但不容易好,反而会使得湿热更重。

2、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伤,甚至中毒

单方常常药物简单,为了增加疗效,通常药物剂量较大,同时一些药物本身就含有毒性,容易造成服用者中毒。例如每年因为服用土三七导致爆发性肝炎,最后需要肝移植的都有不少的报道。

3、容易影响脾胃功能

脾胃为后天之本,单方通常药物剂量较大,有没有其他药物进行制约,久服很容易导致脾胃功能损伤,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正规的治疗。


涂抹的三七粉吧?中医无论没治外治都是辨证的


应视为精华。


中域中医做出总结:

单方是一味药组成的,像独参汤呀的,一般药是「君」药,用量大点的!

验方不是古代医书上的流传方,而是没经过论证,但是临床却有疗效的,一般是民间的方子!验方和偏方有点相识的!


属于中医范畴。但是就像私人笔记与教科书一样。指导意义有差别。


先说结论:单方或者偏方,属于经方范畴;不属于医经范畴。

中医传承到汉代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家。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以《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为核心,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讲究天人合一,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以《神农本草》《汤液经法》为核心,研究本草药物的四气五味,用药物偏性作用人体,使身体发到阴阳平和。

从中医发展史上来看,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朝代医学无流派之争,以经方传承为主,主要在于本草经验的收集,和有效方剂的传承演化。当然也包括了某些单味药证等。我们现在所说的偏方单方,很多都可以在《千金》《外台》中找到源头。

宋代以后,内经理论开始普及,同时也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思想的影响。医学不再成为专门的传承,广大文人进入医学领悟,于是各家学说蜂拥而起,但大都以内经理论为依据,遣方用药以脏腑经络,阴阳五行为指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以至于深入人心,人人但言中医,则不离五行生克,脏腑经络。这也是现代医学说诟病的中医玄幻虚化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偏方单方很难被这些理论所解释,成了有效但被「中医」说不齿的一个处境了。

其实我们不能忽视从汉唐经方延续下来的诸多单方偏方,这是本草药证的珍贵财富。也是传统医学返璞归真,讲究实证的一种途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