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你可以说本质上是为了繁衍,但是仍有许多纯粹利他的道德行为;放大一些,粗看的直觉是「弱肉强食「的原则应该是不会进化出道德抑或人性的啊。


因为「适者生存」啊。

个体没有群体的力量大,而自然界中,人类个体可不是最强者,甚至乎很弱小,会因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死亡(猛兽、蚊虫、毒物、饥饿),而且还存在每天8-10小时的休眠时间,一天24小时,你没有2-3人轮流休息,估计你一觉下来永远不用醒了,这便是「」。

所以,人类建立了「」,如3人群体,每人站岗8小时,其他2人休息,24小时3班轮流工作。但实际上,还需要一个负责准备「粮食」等事情。所以,1站岗、1工作、1睡觉,3人轮著。

但问题是,轮班的人也可能会偷懒、或者会看走眼,所以你还是有可能一睡不醒,所以群体数量少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很警惕。但群体壮大了,可以随便死人了的情况下,警惕性便会减少,这时候就会出现偷懒。

空闲的人帮助偷懒/病痛的人顶替工作时间,称为「」,回报顶替者称为「」,再发展下去一群人无病呻吟装病,一旦发现必须惩罚,所以出现了「礼/法」。

依靠这些方法,群体逐渐壮大,环境粮食供应不足,便出现「」。

征伐产生「俘虏」,便出现「」,其实「势」一直都在,最早的时候叫「道」,它们的区别在于「道: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势:指的是同种物种之内,不同地位之间的竞争」,你可以简单地把势理解为「社达」。

古有亡国,而后互相征战,现在没多少国家了。——《墨子》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框架下完全可以进化出道德。道德利于群体的团结,一个团结的群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
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不是理论体系,而是自然法则,无法违背的自然法则。 其次要论证一个观点,对于自然而言,「物竞天择」是好事,但落实到个体的物种可不一定哦,这个法则可是会导致你灭族的哦(⊙o⊙)哦! 接著要强调一个观念,从宏观角度,道德人类族群生存的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一定程度上抵抗了「物竞天择」法则对人类的淘汰力量,所以道德是值得被提倡的呢! 最后要明白一个道理,从宏观落实到微观,人类在自然法则的约束下,用道德进行抵抗。但在族群内部竞争,要抵抗被淘汰,依赖于道德救济,那可就是无理了,人家凭什么要提供资源给竞争对手?除非人家已经不视你为竞争对手了,只是养个基因型号而已,既然都放弃族群竞争的权利了,那么活著就行了,享受可就是浪费族群生存资源了。所以要么自强,要么如牲畜一般活著就好,就不要讲什么人权了。


首先说,达尔文是生物学家. 适者生存 不是达尔文说的.

原文: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说这个话的人叫做Herbert Spencer, 赫伯特·斯宾塞, 英国通才, 哲学家,

适者生存(英语: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英语的片语,是以竞争争取生存或优势之概念的总结。此概念由赫伯特·斯宾塞在1864年于其著作《生物原理》 (Principles of Biology) 提出。

这人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natural selection) 这一概念从生物学拓展到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生物学把fittest这个词定义为最高的繁衍成功率.

在生物学, natural selection是指自然环境淘汰非适应物种.

适者生存应用到经济学, 社会学一样. 社会及人文会淘汰掉非适应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 无论这个文化以前多么昌盛, 如果没有适应新的世代变化, 注定消亡. 反之亦然, 适应当下社会及人文的文化也会崛起或者进化.

同理, 道德一样会进化。道德标准其实也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

举例1:儒家的三纲中,对孝的理解.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记载: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孟的意思总结为当爹的先做好当爹的责任。

到了汉朝,董仲舒时代把阴阳学学应用到三纲, 这时已经强调夫为阳子为阴.

到了后世渐渐发展成孩子无条件服从父母, 孔孟不背这锅, 这本来是法家思想.

在孝的这个道德进化过程中, 孔孟时代的孝不符合帝王的利益 (强调统治阶级仁,先做好表率),这种观点不适应环境,遂被淘汰 (百家争鸣,儒家在秦汉初期根本没有地位)。后世的儒家为了出仕和发展儒学, 结合法家思想把儒家的伦理关系进化了. 这种道德就是进化出来的。到了现在, 这种道德观又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 估计快会消亡把. 然后传统的, 孔孟时代的孝和伦理关系会被再度提倡, 或者干脆进化出一个新的对孝的定义.

举例2:

同性恋获得合法婚姻权利. (无歧视, 纯学术讨论, 我身边就有出柜的朋友且非常幸福).

同性恋在欧美, 在以前是反道德的反宗教的反人类的. 这种谴责程度和遭受二大爷四姨什么的谴责根本不一样, 同性恋无法得到宗教的认可。

随著社会的发展, 人们放宽了道德标准, 人性也在慢慢解放(强调多样化),宗教对人的束缚力也在慢慢下降(主要指基督教天主教),异性恋虽然是普世价值观, 但是不一定要烧死同性恋了。其实自古代以来,各个时期对同性恋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认可. 不宣布同性恋合法的恰恰是为了维护稳定的统治(以防那些反对同性恋的群众造反,历史上还是有几个同性恋的帝王的, 爱江山还是爱美人???)。

举例3:

宗教. 伊斯兰激进教派就是从原本的伊斯兰经典教义进化出来的。没研究过伊斯兰经典教义, 但是绝非是那种如果你不怎样怎样, 就一定下地狱这样. 这种东西都是后世出于统治目的而进化出来的新教义,而非原本的伊斯兰经典教义的道德标准.

阿fai:「适者生存」是什么意思?

阿fai:「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所以孩子应当无条件服从父母」、「父母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之类的思想是对的吗?

阿fai:为什么「父母无恩论」会受到欢迎?


往深一点想,伦理、道德、文化,正是因为物竞天择法则下发生的必然结果。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之所以能对抗自然选择,和天敌物种的竞争,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文明,是因为能够大规模协作。而大规模协作要维持,群体必然会发展出相对稳定的社会群组结构。部落,国家,地球村,人类在不断扩大社会群组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靠的就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伦理、道德、文化。

所以,伦理、道德、文化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而是为了支持社会和大规模协作的结构稳定,为了对抗自然选择和天敌物种的竞而产生的副产品。


是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出于劳动力和占土地原因都会养一些被淘汰基因,不然难道自己的子孙去当最底层

现代世界每一个人都同时流了开国皇帝和汉奸叛徒的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一个群体。只有一个群体有了道德与人性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例如狼群,如果一头狼不遵守狼群里面的道德,那么他就不能融入狼群,他就会落单,他就活不下去了。
物竞天择的说法与物竞上帝择物竞王母娘娘择物竞火星人择的说法有什么区别?
我来回答一下:觉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觉得不是第一性原理,所谓伦理道德都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我认为伦理藏在基因(DNA)里面,所谓道德我很多认为是没用的,除了善良之外. 最后一句:上帝在下一盘好大的棋,我们只是棋子.
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不是理论框架。

当人类的生产力达到远超出「生存」要求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了,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