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不死,刘裕不会急著撤军回建康,王镇恶、沈田子不会团灭,为北伐留下更多的人才。


东晋末年,出身寒微的北府军将领刘裕,通过多次内战,夺取国家大权后,发动了多次北伐,相继攻灭山东的南燕,四川的谯蜀,关中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几乎夺取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全部领土,十分天下有其七,达到了东晋乃至整个南方政权的最大版图。直到近千年之后,才被朱元璋刷新了新记录。

这位从大头兵一步步成长为帝皇的传奇英雄,曾创下手奋长刀,一人追赶敌军数千人的传奇,一生戎马生涯战无不胜,更培养了刘道规,王镇恶,朱龄石,朱超石,檀道济等众多优秀将才。

特别是最后一次北伐,刘裕趁著后秦皇帝姚兴病死,宗室内乱的良机,出兵誓师北伐。他先收复河南,并在黄河沿岸,以「却月阵」的全新战术,歼灭3万北魏骑兵,之后攻破潼关,歼灭后秦军队主力,将其一举攻灭。当此之时,天下震动,群雄束手,称得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就在刘裕夺取长安后不久,坐镇后方的首席文官刘穆之英年早逝,刘裕离开关中,停止北伐。关中留守的部将王镇恶、沈田子等人自相攻杀。赫连勃勃的匈奴夏国趁势大举南下,夺占关中。

刘裕虽然在几年后正式称帝,是为「宋武帝」,建立了南朝刘宋政权,然而有生之年统一天下的梦想,就此遗憾终结。

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后世论者提及此事,多认为刘穆之早逝后,刘裕为了稳固掌控朝堂,篡夺东晋皇位,才放弃了北伐良机,导致关中惨败,使自己一生事业功败垂成,远不及后世朱元璋的目光高远。

然而,刘裕北伐时,经过多次内战,铲除了桓玄、刘毅、司马休之等政敌,平定卢循、徐道覆的天师道军队,早已经稳固控制了东晋政权,心腹党羽遍布朝野内外,扬州、荆州、江州等南方重镇尽在指掌。坐镇都城建康的刘穆之的去世,并不足以当真让朝野动荡。

所以刘裕离开长安后,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以进可攻、退可守的两淮之地为驻地,足见他无需返回建康,也自信能稳固控制江南局势,而北伐之雄心从未熄灭。

东晋相国、宋王:刘裕

然而,刘裕统一天下的真正阻碍,并不在赫连勃勃这个形同马匪的胡夏政权,而在于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

北魏王朝并不同于此前汉化程度较高的后赵、前秦、后燕等胡族政权,其一半疆土在长城之外,是长城内外各胡族部落的共主,能一次性啸聚数十万塞外胡骑,对中原地区展开一场大侵攻。

而且,北魏已经雄踞河北数十年,得到以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当地汉人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十分巩固的统治。同时明君(拓跋嗣)在位,贤臣(崔浩)为佐,并无类似后秦政权那样的内乱,几乎无隙可击。

北魏司徒:崔浩

随著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区在将近百年的胡汉征战中被打残,河北地区已经一跃成为天下最繁盛的经济重心,同时也是北中国的人口重心。这一状况持续了整个两晋南北朝的数百年时间,一直到隋唐中期,安史之乱后才告终结。

因此,占据了中国的经济重心的北魏政权,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远非刘裕此前攻灭的南燕和后秦可比。

虽然此前北魏军在试探性进攻中,虽然被刘裕临河出奇兵,派朱超石以「却月阵」大破之。但区区三万人的损失,对北魏还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中书侍郎:朱超石

后世宋太宗赵光义,击败增援辽军,攻克太原坚城,灭亡北汉政权后,不赏赐部下,不休整军队,马不停蹄杀奔幽州城下,最后兵败身辱,仓皇乘驴车逃命,「高粱河车神」贻笑千古。

久经戎马的刘裕可不会犯类似错误,因为一场战斗的胜利,就当真以为北魏不堪一击,河北河东,乃至于整个天下唾手可得。只因无论军事实力、地利条件还是经济基础都不具备。

东晋自淝水之战后的几十年时间,孙恩之乱,桓玄之乱,连番大规模的内战,将益州、荆州、扬州、江州这些主要地域,全都被打残了。因此,此时东晋真实的国力,其实十分薄弱。

刘裕每次北伐,几乎都是统帅一支数万人的主力军团,从两淮出发,凭著麾下精兵良将的超强战斗力,方得连战连捷。甚至可以说,刘裕完全是凭著个人卓越的军政和战略才能,才得以一次次以小博大,以少胜多,打下这偌大的疆土的。

刚收复不久的山东和河南地区,由于处于南北势力的交接要冲,一方面被胡汉各政权发反复争夺,另一方面,各种地方豪强坞堡盘踞,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所以不论南朝还是北朝,纵然能一时占领山东河南,却难以将之真正变成自己稳固的新战略基地。

因此,对收复长安后的刘裕而言,关中地区距离自己远在江南的大本营实在太远了。此刻东晋的疆土,看似地域是联成一体,实际是孤悬在西北。 一旦关中局面有变,无论是半残的荆州、益州,还是未巩固的河南,都难以提供有效的战略支援。

因此,在东晋和北魏以黄河为界对峙的情况下,刘裕绝不可能把军队主力旷日持久地驻扎于孤悬西北的关中地区。

此时已经50多岁的刘裕,也不可能弃自己南方的广大统治区不顾,当真把统治中枢转移到西北,重新来一次创业。

当刘裕一度动了经略关中,西征秦凉(关陇),再图赵、魏(河北河东)的念头后,他麾下诸将征战日久,皆纷纷反对,提出东归之意。坐镇都城建康、主持后方大计的谋主刘穆之,偏巧在此时英年早逝。

刘裕的决策,是一边接受宋王封爵,以兼顾南北的淮南淮北十郡为私人封国。他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兼顾南北。另一边,刘裕留下12岁的次子刘义真坐镇长安为名义主帅,关中出身的王修、王镇恶这一文一武主持军政,沈田子、傅弘之等部将为参佐。

显然,不论是用二王两个北人做军政首脑,还是留下12岁的幼子,都是为了安关中当地士民之心,自己绝不会轻易弃他们于胡尘的一种政治表态。此刻刘裕尚有充分自信,能稳固南北局势,而北伐之雄心从未熄灭。

岂知,根深蒂固的南北矛盾不可解,沈田子、傅弘之等人完全信不过王镇恶,竟矫诏杀之。王修杀沈田子,又被其他南人将领,教唆刘义真将其处死。

安西将军司马:王镇恶

关中诸将内讧,一直盘踞朔方,对关中虎视眈眈的胡夏皇帝赫连勃勃,趁机集合二十万大军大举南侵。

如果刘裕要以主力军队增援关中,行军路线便得从彭城沿著黄河西进,北魏就在黄河对岸虎视眈眈,稍有不好就是灭顶之灾。

刘裕先后派朱龄石、朱超石兄弟和蒯恩率偏师增援,却无形中成了添油战术,一个个在赫连勃勃的大军进逼下,相继兵败身死。

要知道,王镇恶轻舟袭江陵,渭水取长安;朱龄石督师平定巴蜀;朱超石却月阵破北魏;这三人若是放到三国时期,都是一战灭国如邓艾的顶级名将,傅弘之、蒯恩、沈田子、毛修之等人,也绝不下于于禁、乐进这水准的「五子良将」。

关中之败,重将六死一俘,百战之余的北府精锐折损不下两万人,就相当于曹操一战把「五子良将」全搭进去,虎豹骑和中军也损失惨重,实在是……憾恨之极!

当前线噩耗次第传来,刘裕不得不忍痛放弃关中,在彭城城头迎风唏嘘,慨然流涕,洒下英雄泪,结束了这段金戈铁马的英雄传奇,【以南统北】的梦想,要留待千年之后的朱元璋来实现了。

相关链接:狐狸晨曦:王镇恶和沈田子的内讧悲剧,令刘裕丢失关中,为何无可避免?

本文部分观点,参照了笔者好友【长乐夜未央】的相关著述,此致感谢。


那要看统一的概念是什么。如果是灭亡胡夏北魏可能性应该不大,江南步兵面对鲜卑骑兵存在天然劣势,却月阵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好用,刘勃勃也是游击战专家,没有那么容易击溃,而且打一方的时候另一方很有可能骚扰。

如果是收复大部分失地是有一定可能性,只要刘穆之不死,或者不是那种时候死,给刘裕充足的时间治理关中,稳定民心(即使沈田子,王镇恶,王修死了关中本来也能守得住,是刘义真临走前大肆劫掠失了人心导致朱龄石接管以后得不到人民支持被迫撤出长安),即使将来刘裕等人死了,后世以此为根本再西征北伐,胡夏大概率会西逃,而北魏相对难度要大一些,很有可能以黄河为界,长期对峙。


军事上政治上有许多因素都不支持刘裕再进攻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拚岁数刘裕拚不过那两个家伙了,中外古今许多大英雄都是败在这个问题上的,


不可能

唯一的机会在拓跋焘进攻胡夏的时候,刘义隆派出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檀道济,朱超石,朱龄石.....的全明星阵容,再配置一个合格的统帅袭击北魏河南河北之地,让魏军被两面夹击。先灭北魏,再灭胡夏。等到蒙逊死后灭凉,最后冯弘出降,一统天下。

接下来进攻柔然,就可以封狼居胥了。

但刘义隆的水准我感觉非常困难,换成李世民还差不多。


不能说没可能,只能说可能性不大,这里就从内因和外因两部分说起。

内因1-战力

刘宋承接东晋,是标准的南方政权,定都建康,中国南方政权往往长于水战,却不善骑射,因此只能割据在江淮一代,无法远图,虽然刘裕发明了却月阵为主的车阵战型专门应付北方铁骑,并且在刘裕灭南燕的临朐之战(参考灭南燕之战),以及后来进攻后秦攻击来援的北魏骑兵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这两次都是骑步阵地战,北方游牧骑兵也没有发挥善于机动的特性,若是北府重步兵进入平坦的华北平原,北方政权完全可以避其锋芒专门打击其补给线,东晋100年唯一的两次北伐河北之战全部失败补给不济都是重要原因(参考桓温第三次北伐,以及刘牢之援苻丕的邺城之战)。游牧骑兵一直是古代战争兵种的头牌,直到出现火器热兵器这种情况才被打破。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除了兵种影响战力外,好的军事将领也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刘裕末年刘宋良将已非常匮乏,造成这种情况主因出在刘裕自己身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属于乱世,南北政权都是良将倍出,刘裕出身的北府军更是将才济济,刘裕京口起义讨伐桓玄时,原属北府兵的各镇都积极响应,其中至少包括刘敬宣(名将刘牢之之子),刘毅和刘藩兄弟,何无忌(刘牢之外甥),刘道规(刘裕弟弟),诸葛长民。这些人不但是高级将才,而且都可以作为一方刺史统御地方,他们在京口起义,讨伐桓玄,北伐南燕,平灭孙恩卢循之乱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这些人基本都没活到刘裕北伐后秦之前,刘敬宣因刘裕清除司马休止被司马宗室所杀,刘毅因素来不服刘裕被刘裕所杀,同时牵扯到其弟刘藩被杀,何无忌死于孙恩卢循之乱,刘道规病逝,诸葛长民被刘裕所杀,京口起义的老底子仅仅留下了早已投靠刘裕的王仲德为独苗。

另外刘裕在统御北府军时,也启用了一批新人,代表人物有王镇恶(王猛之孙,攻占后秦长安),沈林子(主攻后秦),沈田子(攻后秦清泥大捷),朱超石,朱龄石(灭蜀),傅弘之,檀道济等人,北伐后秦过后,刘裕因刘穆之死急于赶回建康称帝,结果留守长安的晋军严重内讧,最后被胡夏的赫连勃勃攻杀,王镇恶,沈田子,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全部死于此役,沈林子而后英年早逝,仅仅留下檀道济一个独苗。

刘宋初年良将匮乏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历史上刘裕死后刘宋又和北魏进行了多轮拉锯,前线基本全靠王仲德和檀道济两人,檀道济后来被冤杀,王仲德于438年病逝,刘宋再无将才可用,以至于后来元嘉第二次北伐任用王玄谟这种草包,结果被北魏最强cp拓跋焘和崔浩一路狂推,原本要收复黄河以南,结果被反推到长江以北,连建康石头城都能看见北魏铁骑了。试想刘裕即使天赋余年,到时北伐能有几个独当一面的大将,夺取的城池州郡又能找谁戍守?

内因2-经济

古代封建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农耕,而农耕国家人口则是经济主要因素, 人口多少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军事动员能力(兵员,徭役等),刘裕时代(公元420年)南北朝的具体人口数没有明确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后来的史料进行推测,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11,000,000人,虽时隔百年,但南朝经过朝代轮替,和北魏互攻的情况下人口变动总体不大,刘裕本身处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刘宋前身东晋的主要人口聚居区三吴,荆州,益州先后经过了孙恩卢循之乱,桓玄之乱,谯蜀之乱,平刘毅,平司马休之,人口不可能多,估计刘裕初年刘宋人口应该在千万左右。北朝这边,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后到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时(520年)达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户,约3千万人,但此时北魏已经统一整个北方,并得以在无战乱的环境下休养生息多年,420年北魏人口并不比刘宋多,估计在600-1000万左右,原因有以下几点:1. 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灭后燕时,就发动了40万大军,可见北魏本身人口基数不少,不然也不会后来翻几番变成3千万;2. 北魏占据了当时全国的大平原华北地区,这里本身就是产粮地和人口聚居区,后来唐时期藩镇割据,华北的河朔三镇往往因为人口和兵力雄厚,经常以一镇顶一国。3. 元嘉第二次北伐(450年),太武帝拓跋焘发动了整整60万人在秋冬季节反攻刘宋,可见北魏人口也并不少。 从人口上来讲,刘裕的刘宋并不占绝对优势 ,更何况北魏还能半农半牧,战时全民皆兵。

外因1-强大的对手

先上一个图,这是刘裕称帝前的版图,刘裕要统一全国,无疑要平灭所有割据政权,北燕,西秦,仇池,北凉,西凉这几个政权就不谈了,实力太弱,领土太小,兵力太少根本起不到绊脚石的作用。稍微有点威胁的是胡夏,不过也不用对这个政权太过高看,虽然胡夏在刘裕走后消灭了北府兵的长安兵团,对刘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胡夏主赫连勃勃和他的后继者也不可能成为刘裕的对手,这里我主要从胡夏的几次战绩进行分析。公元416年,后秦中兴之主姚兴病逝,后秦发生严重内乱,胡夏作为后秦的死对头没有放过这次机会,赫连勃勃亲自率兵4万攻打后秦,结果在马鞍坂被后秦东平公姚绍击败。418年,胡夏与灭亡后秦的北府兵争夺关中,结果开战前晋军就发生严重内讧,晋军主将沈田子击杀主将王镇恶,后又被处决,然而进攻的夏军仍在池阳被傅弘之率领的5千晋军大败,最后还是因为晋军内部再次发生内乱才勉强拿下关中。胡夏主力连发生内乱自乱阵脚的后秦军和北府军都拿不下,真的有一天面对刘裕亲自率领的北府军主力,我想部队一溃千里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所以,刘裕想要统一全国面对的最大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北魏,北魏不管从军事,经济,统治集团能力来讲,在纷乱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可以说都是T1级别的.

(先写到这,有空更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