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屠龙杀手,具有大中华情节的汉文化捍卫者。他的二次北伐其实是真心想要统一中华,结束分裂的。

田余庆先生指出,桓温的北伐本质上是为了在东晋的权力斗争中获得更多的筹码。因此很多人盖棺定论:刘裕北伐的目的和桓温无二,刘裕就是成功了的桓温。其实不然,如果说刘裕的首次北伐灭南燕是为了增加权力的筹码,那么你会发现他的二次北伐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

刘裕在二次北伐收复两京以前,屡次在外交和军事方面获胜。先是通过外交手腕,兵不血刃收复了被后秦占走的沔北十二郡。然后又北伐灭南燕,收复青州失地。对内平定了孙恩大起义的残余势力,卢循广州流民军。还顺手让朱龄石收了割据八年之久的川蜀之地。一次次巨大的战功所累积的威望已经使他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如果他要称帝只需行废立之事即可,完全没必要劳师动众去北伐。

换言之,如果他想早早称帝,反而没必要北伐。因为北伐成功了,于他不过是锦上添花;失败了,他的威望会受损,反而不利于他改朝换代。

我们可以拿刘裕的情况和司马氏,桓温做对比。

司马懿在曹睿时代先后平定了诸葛亮北伐和幽州反叛。在司马三父子的正式篡位进程中,司马昭只是平定了蜀汉,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足以服众的战功了。而且之前司马师主持的东关之战还被东吴给揍了一顿。平定淮南三叛属于内部权力斗争,于国于民并无利可言。若不是半中间出了皇帝惨死街头的恶劣事件,昭哥估计连灭蜀都不想干就一步到位封晋公了。

桓温这个例子就更有说服力了。他一次伐蜀,三次北伐。除了伐蜀让益州重归东晋版图外,另外的三次北伐可以说是无功而返,甚至还损失惨重。兵临城下却不能克服长安旧都,收复洛阳又不日被异族夺回。枋头之战未能当机立断,被慕容垂打到几近全军覆没。逼得桓温只能行废立之事重振威望。可以说,第三次北伐的惨败是桓温篡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此前车之鉴,生性谨慎的刘裕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北伐失败的后果?

我想,刘裕是真心希望克服两京,为汉人出一口恶气的。自八王之乱以来的一百二十年间,中华大地多少汉人百姓被五胡欺压,屠杀,致使汉人被迫南渡到江南这种不毛之地。这从每次刘裕北伐后,都要当著建康民众的面斩杀北方异国皇帝(慕容超,姚泓),这一细节上就可以看出。

姚兴死后,后秦就如同一块大肥鸡,被周边的猛兽撕扯分赃。胡夏,西秦,后凉,基本上除了北魏以外没人甘于落后(北魏是姻亲之国,姚兴女儿被嫁给拓跋嗣)。抱著为后世子孙谋福利的刘裕,相信也不愿意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刘裕说打仗,可不是桓玄那样口嗨就完事了,而是真刀真枪的要上战场的。即便二次北伐对他而言并不是必要条件,他依然想要借姚兴之死诸子争位的机会,干一票大的。别忘了这货可是赌徒出身。


刘裕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只有朱元璋可媲美。

不论文治武功伟人哪一方面,都符合千古一帝的标准。

论武功,从寒门庶子到统一四分五裂的晋,打垮周围几十年的隐患,正面刚得过不可一世的北魏少数民族骑兵。相当于你一个非洲讨饭的穷鬼,只花了半辈子就统一了北非,还顺带搞定了阿拉伯,北方欧洲来打你,你不仅赢了而且还乘胜追击。(虽然不是很恰当,但是很一目了然)

论文治,是的,他是为了巩固政权才让「寒门掌机要」,但事实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至少他做到了,这才是最关键的。他一改百年来贵族专权,让寒门庶子走上仕途,让老百姓不用再受巨大压迫,人民安居乐业,为南朝最鼎盛的时期之一。

论为人,是的,他杀死了前朝皇帝,但这是自保之法,不是心理变态。他一生节俭,每天把当年当农民时的破衣服挂在家里,子孙都嘲笑他「乡巴佬」,他也只微微一笑。这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吗?

以上几点还只是最表面的,论文学、艺术、宗教等等还数不胜数。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帝王能做到上述一项就是千古明君了,一个人做完所有?那怕是99.99%的帝王都想都别想。


宋祖以匹夫挺剑,首创大业,旬月之间,重安晋鼎,居半州之地,驱一郡之卒,斩谯纵于庸蜀,擒姚泓于崤函,克慕容超于青州,枭卢循于岭外,戎旗所指,无往不捷。观其豁达宏远,则汉高之风;制胜胸襟,则光武之匹。惜其祚短,志未可量也。


抖个机灵,中国历史皇帝武力值第一不是宋高祖就是宋太祖。


这题目限制住我了,很强,杀了很多皇帝,但也坏了规矩,接受禅让后把司马德文弄死了。政策不错,继续了土断,限制了高门大族的权利,封山枯泽的事有所收敛,老百姓有条活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