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穆之不死,劉裕不會急著撤軍回建康,王鎮惡、沈田子不會團滅,為北伐留下更多的人才。


東晉末年,出身寒微的北府軍將領劉裕,通過多次內戰,奪取國家大權後,發動了多次北伐,相繼攻滅山東的南燕,四川的譙蜀,關中的後秦,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幾乎奪取了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全部領土,十分天下有其七,達到了東晉乃至整個南方政權的最大版圖。直到近千年之後,才被朱元璋刷新了新記錄。

這位從大頭兵一步步成長為帝皇的傳奇英雄,曾創下手奮長刀,一人追趕敵軍數千人的傳奇,一生戎馬生涯戰無不勝,更培養了劉道規,王鎮惡,朱齡石,朱超石,檀道濟等眾多優秀將才。

特別是最後一次北伐,劉裕趁著後秦皇帝姚興病死,宗室內亂的良機,出兵誓師北伐。他先收復河南,並在黃河沿岸,以「卻月陣」的全新戰術,殲滅3萬北魏騎兵,之後攻破潼關,殲滅後秦軍隊主力,將其一舉攻滅。當此之時,天下震動,羣雄束手,稱得上【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然而,就在劉裕奪取長安後不久,坐鎮後方的首席文官劉穆之英年早逝,劉裕離開關中,停止北伐。關中留守的部將王鎮惡、沈田子等人自相攻殺。赫連勃勃的匈奴夏國趁勢大舉南下,奪佔關中。

劉裕雖然在幾年後正式稱帝,是為「宋武帝」,建立了南朝劉宋政權,然而有生之年統一天下的夢想,就此遺憾終結。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

後世論者提及此事,多認為劉穆之早逝後,劉裕為了穩固掌控朝堂,篡奪東晉皇位,才放棄了北伐良機,導致關中慘敗,使自己一生事業功敗垂成,遠不及後世朱元璋的目光高遠。

然而,劉裕北伐時,經過多次內戰,剷除了桓玄、劉毅、司馬休之等政敵,平定盧循、徐道覆的天師道軍隊,早已經穩固控制了東晉政權,心腹黨羽遍佈朝野內外,揚州、荊州、江州等南方重鎮盡在指掌。坐鎮都城建康的劉穆之的去世,並不足以當真讓朝野動蕩。

所以劉裕離開長安後,先坐鎮淮北彭城,後來移鎮淮南壽春,以進可攻、退可守的兩淮之地為駐地,足見他無需返回建康,也自信能穩固控制江南局勢,而北伐之雄心從未熄滅。

東晉相國、宋王:劉裕

然而,劉裕統一天下的真正阻礙,並不在赫連勃勃這個形同馬匪的胡夏政權,而在於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

北魏王朝並不同於此前漢化程度較高的後趙、前秦、後燕等胡族政權,其一半疆土在長城之外,是長城內外各胡族部落的共主,能一次性嘯聚數十萬塞外胡騎,對中原地區展開一場大侵攻。

而且,北魏已經雄踞河北數十年,得到以清河崔氏為代表的當地漢人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十分鞏固的統治。同時明君(拓跋嗣)在位,賢臣(崔浩)為佐,並無類似後秦政權那樣的內亂,幾乎無隙可擊。

北魏司徒:崔浩

隨著河南、山東、關中等地區在將近百年的胡漢徵戰中被打殘,河北地區已經一躍成為天下最繁盛的經濟重心,同時也是北中國的人口重心。這一狀況持續了整個兩晉南北朝的數百年時間,一直到隋唐中期,安史之亂後才告終結。

因此,佔據了中國的經濟重心的北魏政權,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遠非劉裕此前攻滅的南燕和後秦可比。

雖然此前北魏軍在試探性進攻中,雖然被劉裕臨河出奇兵,派朱超石以「卻月陣」大破之。但區區三萬人的損失,對北魏還遠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中書侍郎:朱超石

後世宋太宗趙光義,擊敗增援遼軍,攻克太原堅城,滅亡北漢政權後,不賞賜部下,不休整軍隊,馬不停蹄殺奔幽州城下,最後兵敗身辱,倉皇乘驢車逃命,「高粱河車神」貽笑千古。

久經戎馬的劉裕可不會犯類似錯誤,因為一場戰鬥的勝利,就當真以為北魏不堪一擊,河北河東,乃至於整個天下唾手可得。只因無論軍事實力、地利條件還是經濟基礎都不具備。

東晉自淝水之戰後的幾十年時間,孫恩之亂,桓玄之亂,連番大規模的內戰,將益州、荊州、揚州、江州這些主要地域,全都被打殘了。因此,此時東晉真實的國力,其實十分薄弱。

劉裕每次北伐,幾乎都是統帥一支數萬人的主力軍團,從兩淮出發,憑著麾下精兵良將的超強戰鬥力,方得連戰連捷。甚至可以說,劉裕完全是憑著個人卓越的軍政和戰略才能,才得以一次次以小博大,以少勝多,打下這偌大的疆土的。

剛收復不久的山東和河南地區,由於處於南北勢力的交接要衝,一方面被胡漢各政權發反覆爭奪,另一方面,各種地方豪強塢堡盤踞,內部關係錯綜複雜。所以不論南朝還是北朝,縱然能一時佔領山東河南,卻難以將之真正變成自己穩固的新戰略基地。

因此,對收復長安後的劉裕而言,關中地區距離自己遠在江南的大本營實在太遠了。此刻東晉的疆土,看似地域是聯成一體,實際是孤懸在西北。 一旦關中局面有變,無論是半殘的荊州、益州,還是未鞏固的河南,都難以提供有效的戰略支援。

因此,在東晉和北魏以黃河為界對峙的情況下,劉裕絕不可能把軍隊主力曠日持久地駐紮於孤懸西北的關中地區。

此時已經50多歲的劉裕,也不可能棄自己南方的廣大統治區不顧,當真把統治中樞轉移到西北,重新來一次創業。

當劉裕一度動了經略關中,西征秦涼(關隴),再圖趙、魏(河北河東)的念頭後,他麾下諸將徵戰日久,皆紛紛反對,提出東歸之意。坐鎮都城建康、主持後方大計的謀主劉穆之,偏巧在此時英年早逝。

劉裕的決策,是一邊接受宋王封爵,以兼顧南北的淮南淮北十郡為私人封國。他先坐鎮淮北彭城,後來移鎮淮南壽春,兼顧南北。另一邊,劉裕留下12歲的次子劉義真坐鎮長安為名義主帥,關中出身的王修、王鎮惡這一文一武主持軍政,沈田子、傅弘之等部將為參佐。

顯然,不論是用二王兩個北人做軍政首腦,還是留下12歲的幼子,都是為了安關中當地士民之心,自己絕不會輕易棄他們於胡塵的一種政治表態。此刻劉裕尚有充分自信,能穩固南北局勢,而北伐之雄心從未熄滅。

豈知,根深蒂固的南北矛盾不可解,沈田子、傅弘之等人完全信不過王鎮惡,竟矯詔殺之。王修殺沈田子,又被其他南人將領,教唆劉義真將其處死。

安西將軍司馬:王鎮惡

關中諸將內訌,一直盤踞朔方,對關中虎視眈眈的胡夏皇帝赫連勃勃,趁機集合二十萬大軍大舉南侵。

如果劉裕要以主力軍隊增援關中,行軍路線便得從彭城沿著黃河西進,北魏就在黃河對岸虎視眈眈,稍有不好就是滅頂之災。

劉裕先後派朱齡石、朱超石兄弟和蒯恩率偏師增援,卻無形中成了添油戰術,一個個在赫連勃勃的大軍進逼下,相繼兵敗身死。

要知道,王鎮惡輕舟襲江陵,渭水取長安;朱齡石督師平定巴蜀;朱超石卻月陣破北魏;這三人若是放到三國時期,都是一戰滅國如鄧艾的頂級名將,傅弘之、蒯恩、沈田子、毛修之等人,也絕不下於于禁、樂進這水準的「五子良將」。

關中之敗,重將六死一俘,百戰之餘的北府精銳折損不下兩萬人,就相當於曹操一戰把「五子良將」全搭進去,虎豹騎和中軍也損失慘重,實在是……憾恨之極!

當前線噩耗次第傳來,劉裕不得不忍痛放棄關中,在彭城城頭迎風唏噓,慨然流涕,灑下英雄淚,結束了這段金戈鐵馬的英雄傳奇,【以南統北】的夢想,要留待千年之後的朱元璋來實現了。

相關鏈接:狐狸晨曦:王鎮惡和沈田子的內訌悲劇,令劉裕丟失關中,為何無可避免?

本文部分觀點,參照了筆者好友【長樂夜未央】的相關著述,此致感謝。


那要看統一的概念是什麼。如果是滅亡胡夏北魏可能性應該不大,江南步兵面對鮮卑騎兵存在天然劣勢,卻月陣也不是什麼時候都好用,劉勃勃也是遊擊戰專家,沒有那麼容易擊潰,而且打一方的時候另一方很有可能騷擾。

如果是收復大部分失地是有一定可能性,只要劉穆之不死,或者不是那種時候死,給劉裕充足的時間治理關中,穩定民心(即使沈田子,王鎮惡,王修死了關中本來也能守得住,是劉義真臨走前大肆劫掠失了人心導致朱齡石接管以後得不到人民支持被迫撤出長安),即使將來劉裕等人死了,後世以此為根本再西征北伐,胡夏大概率會西逃,而北魏相對難度要大一些,很有可能以黃河為界,長期對峙。


軍事上政治上有許多因素都不支持劉裕再進攻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拚歲數劉裕拚不過那兩個傢伙了,中外古今許多大英雄都是敗在這個問題上的,


不可能

唯一的機會在拓跋燾進攻胡夏的時候,劉義隆派出王鎮惡,沈田子,傅弘之,檀道濟,朱超石,朱齡石.....的全明星陣容,再配置一個合格的統帥襲擊北魏河南河北之地,讓魏軍被兩面夾擊。先滅北魏,再滅胡夏。等到蒙遜死後滅涼,最後馮弘出降,一統天下。

接下來進攻柔然,就可以封狼居胥了。

但劉義隆的水準我感覺非常困難,換成李世民還差不多。


不能說沒可能,只能說可能性不大,這裡就從內因和外因兩部分說起。

內因1-戰力

劉宋承接東晉,是標準的南方政權,定都建康,中國南方政權往往長於水戰,卻不善騎射,因此只能割據在江淮一代,無法遠圖,雖然劉裕發明瞭卻月陣為主的車陣戰型專門應付北方鐵騎,並且在劉裕滅南燕的臨朐之戰(參考滅南燕之戰),以及後來進攻後秦攻擊來援的北魏騎兵時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但是這兩次都是騎步陣地戰,北方遊牧騎兵也沒有發揮善於機動的特性,若是北府重步兵進入平坦的華北平原,北方政權完全可以避其鋒芒專門打擊其補給線,東晉100年唯一的兩次北伐河北之戰全部失敗補給不濟都是重要原因(參考桓溫第三次北伐,以及劉牢之援苻丕的鄴城之戰)。遊牧騎兵一直是古代戰爭兵種的頭牌,直到出現火器熱兵器這種情況才被打破。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除了兵種影響戰力外,好的軍事將領也是取勝的關鍵因素。劉裕末年劉宋良將已非常匱乏,造成這種情況主因出在劉裕自己身上。東晉十六國時期屬於亂世,南北政權都是良將倍出,劉裕出身的北府軍更是將才濟濟,劉裕京口起義討伐桓玄時,原屬北府兵的各鎮都積極響應,其中至少包括劉敬宣(名將劉牢之之子),劉毅和劉藩兄弟,何無忌(劉牢之外甥),劉道規(劉裕弟弟),諸葛長民。這些人不但是高級將才,而且都可以作為一方刺史統御地方,他們在京口起義,討伐桓玄,北伐南燕,平滅孫恩盧循之亂立下赫赫戰功。然而,這些人基本都沒活到劉裕北伐後秦之前,劉敬宣因劉裕清除司馬休止被司馬宗室所殺,劉毅因素來不服劉裕被劉裕所殺,同時牽扯到其弟劉藩被殺,何無忌死於孫恩盧循之亂,劉道規病逝,諸葛長民被劉裕所殺,京口起義的老底子僅僅留下了早已投靠劉裕的王仲德為獨苗。

另外劉裕在統御北府軍時,也啟用了一批新人,代表人物有王鎮惡(王猛之孫,攻佔後秦長安),沈林子(主攻後秦),沈田子(攻後秦清泥大捷),朱超石,朱齡石(滅蜀),傅弘之,檀道濟等人,北伐後秦過後,劉裕因劉穆之死急於趕回建康稱帝,結果留守長安的晉軍嚴重內訌,最後被胡夏的赫連勃勃攻殺,王鎮惡,沈田子,朱超石,朱齡石,傅弘之全部死於此役,沈林子而後英年早逝,僅僅留下檀道濟一個獨苗。

劉宋初年良將匱乏的結果是非常嚴重的,歷史上劉裕死後劉宋又和北魏進行了多輪拉鋸,前線基本全靠王仲德和檀道濟兩人,檀道濟後來被冤殺,王仲德於438年病逝,劉宋再無將纔可用,以至於後來元嘉第二次北伐任用王玄謨這種草包,結果被北魏最強cp拓跋燾和崔浩一路狂推,原本要收復黃河以南,結果被反推到長江以北,連建康石頭城都能看見北魏鐵騎了。試想劉裕即使天賦餘年,到時北伐能有幾個獨當一面的大將,奪取的城池州郡又能找誰戍守?

內因2-經濟

古代封建國家,經濟主要依靠農耕,而農耕國家人口則是經濟主要因素, 人口多少往往代表一個國家的生產力,軍事動員能力(兵員,徭役等),劉裕時代(公元420年)南北朝的具體人口數沒有明確史料記載,但我們可以根據後來的史料進行推測,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11,000,000人,雖時隔百年,但南朝經過朝代輪替,和北魏互攻的情況下人口變動總體不大,劉裕本身處在戰亂頻繁的時代,劉宋前身東晉的主要人口聚居區三吳,荊州,益州先後經過了孫恩盧循之亂,桓玄之亂,譙蜀之亂,平劉毅,平司馬休之,人口不可能多,估計劉裕初年劉宋人口應該在千萬左右。北朝這邊,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實行均田制後到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時(520年)達到北魏人口峯值5,000,000戶,約3千萬人,但此時北魏已經統一整個北方,並得以在無戰亂的環境下休養生息多年,420年北魏人口並不比劉宋多,估計在600-1000萬左右,原因有以下幾點:1. 北魏開國君主拓跋珪滅後燕時,就發動了40萬大軍,可見北魏本身人口基數不少,不然也不會後來翻幾番變成3千萬;2. 北魏佔據了當時全國的大平原華北地區,這裡本身就是產糧地和人口聚居區,後來唐時期藩鎮割據,華北的河朔三鎮往往因為人口和兵力雄厚,經常以一鎮頂一國。3. 元嘉第二次北伐(450年),太武帝拓跋燾發動了整整60萬人在秋冬季節反攻劉宋,可見北魏人口也並不少。 從人口上來講,劉裕的劉宋並不佔絕對優勢 ,更何況北魏還能半農半牧,戰時全民皆兵。

外因1-強大的對手

先上一個圖,這是劉裕稱帝前的版圖,劉裕要統一全國,無疑要平滅所有割據政權,北燕,西秦,仇池,北涼,西涼這幾個政權就不談了,實力太弱,領土太小,兵力太少根本起不到絆腳石的作用。稍微有點威脅的是胡夏,不過也不用對這個政權太過高看,雖然胡夏在劉裕走後消滅了北府兵的長安兵團,對劉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但胡夏主赫連勃勃和他的後繼者也不可能成為劉裕的對手,這裡我主要從胡夏的幾次戰績進行分析。公元416年,後秦中興之主姚興病逝,後秦發生嚴重內亂,胡夏作為後秦的死對頭沒有放過這次機會,赫連勃勃親自率兵4萬攻打後秦,結果在馬鞍坂被後秦東平公姚紹擊敗。418年,胡夏與滅亡後秦的北府兵爭奪關中,結果開戰前晉軍就發生嚴重內訌,晉軍主將沈田子擊殺主將王鎮惡,後又被處決,然而進攻的夏軍仍在池陽被傅弘之率領的5千晉軍大敗,最後還是因為晉軍內部再次發生內亂才勉強拿下關中。胡夏主力連發生內亂自亂陣腳的後秦軍和北府軍都拿不下,真的有一天面對劉裕親自率領的北府軍主力,我想部隊一潰千里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所以,劉裕想要統一全國面對的最大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北魏,北魏不管從軍事,經濟,統治集團能力來講,在紛亂的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可以說都是T1級別的.

(先寫到這,有空更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