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袁绍檄文的说法,不正是袁绍让徐勋派遣曹操去迎接汉献帝的嘛?

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翼卫幼主。


迎接汉献帝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盘算盘算。好处∶1.(主要)更方便的吸引人才为我所用;2.各种「名正言顺」的大义名号(然而这个容易成为口水战,人家不听你的照样不听)。坏处∶1.谁迎接汉献帝,谁就将成为众矢之的,老董被骂,老曹也被骂,其实大家都是军阀,半斤八两,但是献帝在你手上,我们就可以喷你是挟持皇帝的汉贼,我是「清君侧」;2.内部容易鱼龙混杂,你手底下不仅有忠于你的人,也有皇帝的人,内耗是个问题。

我认为,无论是好处的2还是坏处的2,通过合理的操作都可以化解,所以不太要紧。关键还是看1。所以我认为,袁绍集团不迎接汉献帝并不算错,但是开上帝视角来说并非最优解。袁绍迎接汉献帝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让别人有拥有汉献帝的好处。对于好处1——吸引人才来说,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全国的红利,加上反董联军盟主的声望,袁绍并不是太需要汉献帝的招牌来吸引人才。就好比我卖可乐,我的百世可乐的招牌已经很有名气了,再给我来个可口可乐对我来讲就是鸡肋,是一个道理。反而迎接汉献帝,将来「篡汉」的罪名不好洗,所以把这个鸡肋或者是烫手山芋丢给别人,对袁绍不失为一个看上去正确的选择。

但是正如上面我举的可乐的例子,难道可口可乐要出售,我百世可乐居然不去收购?显然不正确。那么问题出在哪?那就是,或许可口可乐的招牌对我来说是鸡肋——对别人却是金饽饽。我占有可口可乐的最大好处,就是不让别人来用这块招牌——这样我就更加稳操胜券了。汉献帝同理,的确,袁绍集团吸引人才的招牌够了,不需要两块。但是,袁绍集团将来的大敌,此时只有一块「阉宦遗丑」的招牌。迎接汉献帝,就绝了曹公用献帝招牌招揽人才的路子,鸡肋就鸡肋吧,当个吉祥物供起来吧。以后篡位就篡位吧,别舍不得那不知道才多少钱一斤的名声。


当然是臭棋了,后来袁绍肠子都悔青了,能不是臭棋嘛


东汉末年不论袁绍还是曹操还是其他割据势力,其实都属于一个联合部队,就以曹操为例:比如刘岱、臧霸、鲍信等等都是有自己的部队的,和曹操只是联合关系,曹操就相当于盟主或者大当家的身份。袁绍其实也一样,因为自己四世三公的家室和朝中的声望集合起来的一个大军阀。刘备在各个诸侯之间流转,其实也是有自己的部队的。

这样的联盟其实并不稳固,树倒猢狲散,只不过当时袁绍集团的联盟在所有联盟中看起来最不容易散,却也很容易内部分裂。仔细分析一下袁绍和曹操的联盟构成,曹操联盟的主体军事集团是曹氏夏侯氏家族,袁绍联盟则乱多了。所以曹操联盟更容易拧成一股劲,虽然也有偷偷和袁绍暗通款曲的,同样,袁绍阵营也有向著曹操这边的。原因无他,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谋条生路,两面下注,稳赚不赔,只要别被发现。

在迎立汉献帝这个问题上,袁绍确实是下了一步臭棋,但是如果曹操迎立献帝没能处理好其中关系,那曹操会比袁绍更难搞。

袁绍家世显赫,四世三公,讨伐董卓联合军十八路诸侯盟主,天下军阀以袁绍为首。

袁绍迎立汉献帝,就存在一个各联合军团领头人听谁话的问题。袁绍对军队的控制实际上是没有曹操那么稳的,最起码曹操对自己嫡系部队拥有完全的指挥权,而且曹操嫡系部队忠诚度也是足够高。袁绍就难了,光家族兄弟里都还有个袁术天天喊他庶生子和他分庭抗礼。万一袁绍把皇帝哪儿难为了,在袁绍那整个衣带诏。袁术起兵来个清君侧,然后再来十八路诸侯攻打袁绍。袁绍应该是不会愿意做董卓第二的。

而曹操迎立汉献帝,如果政治手腕不高明,下属不忠诚,除了衣带诏,可能还会有食盒诏、玉牌诏等等等等,曹操不被拖垮就不错了。

所以,袁绍未选择拥立献帝,其实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而曹操拥立汉献帝,其实也是一步险棋,不过最终曹操赌赢了。

谁能想到,直到桓灵二帝之后的政局衰微的大汉,军事力量尚且不弱,却最终在一众军阀相互争斗内耗中灭亡了,大汉灭亡后不久,五胡乱华,终究受苦的还是百姓。

兵灾,也是灾。


不是。

袁绍本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一呼百应,只凭身世威望,便被推举为关东义军领袖,便轻松从韩馥手中取走冀州,迅速做强做大。

且不论袁绍和袁术,代汉的野心都昭然若揭,甚至为此而内斗。曹操崛起之前,就是袁氏兄弟阋墙,各路诸侯分属两大阵营大打出手争夺地盘,而董卓此时在长安一边封官许愿一边看戏好不热闹。说不得袁氏兄弟是要决出个话事人再行清君侧代汉有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迎奉汉帝是给自己找麻烦,并没有太多实惠得利,反而会变成烫手的山芋,不好处理。

曹操不同,本来附属于袁绍的阵营,若要独立做强做大,正需要汉献帝这面旗帜,所谓拉大旗作虎皮也。

但曹操前期占了多少便宜,后期在代汉时同样遇到多少阻力。

事情有弊有利,无非权衡取舍耳。

但若是袁绍袁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哪有曹瞒大耳的剧本啊。


「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绍让侯不受。」

另,刘辩与刘协是同父异母,也就是说袁四三跟何皇后及何进才是老铁。

抑或说,但凡董西凉支持的,袁四三都要反对。

如此去理解袁绍也不是不可以,皇帝废立还要征求他大老袁的意思,还敢封侯不受……

就问牛不牛?

对于曹操而言,迎天子都许,是事业的上升期。

但对于袁绍而言……大概挺寒碜的吧,毕竟董卓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废立已久)

无论是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还是跟董卓争风吃醋仇口太深,从下棋的视角来看无疑算是走臭了。

但是再换个视角——历史哪是在讲解棋谱,简直就是在洗白袁绍!

抑或说是在嫌弃成王败寇论

先让我们翻一翻《红楼梦》——贾史王薛之间深度融合,袁绍应该也属于这种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公子哥儿。

所以,说不定,刘辩还是袁绍抱大的呢!

抑或,袁绍早就暗知了灵帝立储的某些想法,也不是没可能。

「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史书惜字如金,既然这般为了袁绍私事费口舌,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啦!

本初哥哥要是活在当下,不知多少女性哭著喊著给他生猴子呢!难怪阿瞒天天看著别人的媳妇儿眼馋。

这样的好男人,毁于乱世,怎一个悲字了得!

反倒让「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般没人性的冷血动物占了大便宜


首先你要站在当时的局势来看待这个事,不是袁绍不想立,而是他自身的内部就有矛盾


也要有一定能力才行,你让备备迎立汉献帝,他也保不住啊!


鸡毛汉献帝,袁绍讨伐董卓,董卓立的汉献帝,迎来汉献帝袁绍这脸往哪放?是说袁绍认同董卓了?还是说袁绍喜欢自己打脸,怎么说都不能迎来汉献帝啊,袁绍真把汉献帝搞来,没准没多久就得给弄死,再立一个。


袁绍袁术祸乱天下,他能迎奉天子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