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的话,一个词:大意

……

首先看背景:

为了取得益州,庞统给了刘备四个计策。上上计,在涪陵趁著和刘璋会面趁机抓住刘璋。上计,偷袭成都,直取益州。中计,设计杀掉刘璋大将杨怀高沛,取得他们的军队,然后进军。下计,撤退到白帝城然后慢慢进攻。

刘备采取了中计。杀了杨怀高沛,然后进军。

这时刘备已经和刘璋撕破脸了。

然后才有了雒县中埋伏。

……

所以,庞统是搞死自己为了刘备找借口什么的,根本不成立。已经撕破脸了该扯什么借口?看看庞统的前两个计策,有考虑什么借口不借口的吗?没有!怎么这个计策就需要借口了呢?

刘备有考虑找借口吗?也没有!杀掉杨怀高沛根本找借口,说杀就杀了。宣战没借口,怎么夺城就需要了呢?刘备不考虑前两个计策理由很明显:益州势力错综复杂,直接擒刘璋未必能让益州投降。搞偷袭的话,实在太过冒险,只要有人不服,自己就是身处敌营而无后援。跟借口无关。

至于诸葛亮就更无关了。诸葛亮和关羽张飞都在荆州。取益州是刘备阵营大战略,所有人共识,而取益州的方法纯粹由刘备庞统自行决定。计策是庞统出的刘备选的,进军路线是刘备庞统自行决定的,诸葛亮千里之外怎么背这个锅?

……

所以,这事情很清楚,纯属意外。刘备庞统都觉得益州缺乏战备,进军很容易,于是不慎被射死了。就这么回事。


标签贴的「三国演义」,我先说说演义。

在演义里面水镜先生给刘备推销诸葛,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就少不了对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迹不需要赘述。倒是凤雏意外战死,有点中道崩殂的感觉。

那么他在「中道崩殂「的情况下,做了什么呢?

1. 献连环计。

2. 当县令,一日之内解决百日公事。

3. 入川首席谋士,议取西蜀,献上中下三计供刘备选取。

4. 识破杨怀高沛行刺之计。

5. 识破诸葛亮吊孝

等等不表。

从这些可以看出,赤壁之战也有他的大功,才能、计谋了得。再有庞统悬剑夜读,武力不会太低,勤奋好学。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谋士里面,排个第三没什么问题。

庞统死了有什么影响呢?如果没死呢?

在三国演义当时的环境下,对刘备势力而言,刘璋的益州已经唾手可得,对整个战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庞统如果没死也是一个假想题,在我看来有一定概率会调往和关羽一起守荆州,或者是法正或诸葛?那么关羽在一个很强的的辅佐下是如虎添翼还是如何,故事的发展有很多可能性,历史的发展充满了机遇性和不确定性。然而其实在演义里面,关羽已经有了刘备势力中不俗的谋士马良了。


那么三国志中的庞统厉害吗?

还是厉害。

司马徽认为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实际上卧龙凤雏司马徽最推荐的是庞统。在周瑜手下的时候,就在吴国有了一些名气。陈寿说他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倒是可惜庞统长得丑,不管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发展。但当一个人的才华足够出众,相貌丝毫不会限制他。

而后谋取西蜀,上中下三计。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

卧龙凤雏,凤雏比得了卧龙吗?感觉庞统的才能还没有完全施展就突然没了,结合诸葛后期的实绩却实在没有可比性,刘备对庞统的重视和亲信也是很明显不如诸葛亮的。而对于他和法正的态度,法正更多是喜爱或者是宠爱,庞统就有点像一位老师,是敬也是保持了距离。对于刘备来说,同样情况下诸葛或者法正死了影响可能更大。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除关羽外主力均已入川,刘璋势力摇摇欲坠,刘备唾手可得,几乎只差一步,只可惜庞统走这最后一步的时候凉了。影响确实比较小。而关羽败走的时候,刘备已经把马良调回了。

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两个人又能改变什么呢?


只怪不能像诸葛亮那么帅


有人说庞统不死,刘备攻西川师出无名?

我觉得就是单纯的急了死了吧


被KPI给折磨死的。直怪主公目标太高。


估计你想问是不是有阴谋之类的。。有可能,但是不应该。

有可能是,诸葛亮最有嫌疑,因为他和庞统都是荆州代表,庞统死后,荆州迁来的人就以诸葛亮为代言人了,所以,获益最大的是诸葛亮。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庞统,法正都是谋主,按照诸葛亮的那种沉稳,耐心的性格,适合内政和统帅,他们都是各司其职,没大冲突。

不应该是,庞统的死实际上是因为刘璋的触底反弹,庞统作为入蜀第一功臣,他身负使命,不得不处处冒险,人有旦夕祸福,落凤实属无奈。


卧龙凤雏虽然齐名,但庞统的死彻底暴露出了卧龙凤雏的差距之大,不下于北乔峰南慕容


庞统杀了敌方将领来应天象未遂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