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中学时代学习历史,历史书上说 禹传位于启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可是最近看了史记,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五帝都是皇帝的后人啊。

没什么「公天下」

中国人的「天下观」是「家国天下」

约5050年前夏国二世国君灭舜尧

建立了中国笫一个中央政治王朝

夏王朝划分为九个州

并对臣服于戛王朝的一百多个邦方封爵

创建了「五爵礼制」

夏代酒爵

皇王熊禹创建的「五爵礼制」

实质就是树立「尊老爱幼」的理念

九州百国不论大小强弱皆以「礼仪」为外交原则

皆以伦理为核心理念

太公辈授「公爵」而在国宴上喝五爵酒

祖父辈授「侯爵」而在国宴上喝四爵酒

父亲辈授「伯爵」而在国宴上喝三爵酒

儿子辈授「子爵」而在国宴上喝二爵酒

孙子辈授「男爵」而在国宴上喝一爵酒

爵位不是官位

所谓「加官进爵」是戏说历史

商周沿袭「夏礼五爵制」

而「夏礼五爵制」是世袭制

首次封爵而百世不更

这就是许多小国弱国爵位高的历史成因

所谓百尔君子「天下为公」

是始于「礼崩乐坏」的东周春秋时期

很多人搞不清楚凡百君子的爵位

就是因为春秋末期礼制崩得一塌糊涂

为《鲁春秋》的鲁哀公左史姬丘明不得不顺之

百国君子统称「公」而「天下为公」

百尔君子的爵位必须以《诗经》和《鲁春秋》为准

舜尧盟都 · 夏王朝四世王都

附一 文言版《说文解字》: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公,平均分配。字形采用「八、厶」会义。八,犹如各各相背。韩非子说,与私相背,就是公。

.............. 纯属乱解

夏朝以前没有「公家」、「公爵」之概念

直到武丁造「公」字仍然会意「尊老」

从汉代之始「公」字字义就被「公有化」

中国人都被汉学者那些奇谈怪论误导二千多年而至今

公公辈的人皆老者

坐席时间长了很累

所以尊老而加扶手

使老者有依有靠

也就是说「酒几配两扶手」

在商周是老者座席之标配

孙文的「天下为公」就是依汉学之义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读者所有

转载无须联系作者

(一己之见 · 仅供笑阅)1,932


《说文解字》:公,平分也。

公天下即共天下,鬼的禅让制,明明就是原始共有社会制度到私有制度的变迁而已……


禅让制本就是各学派为了宣扬思想,硬贴上去的。比如五帝的传位。

黄帝

颛顼:黄帝的孙子

帝喾:黄帝曾孙,颛顼的侄子。

尧:帝喾的儿子

舜:颛顼的6世孙

禹:颛顼6世孙

禅来禅去,都是一家人,这也算禅让??


夏朝都是杜撰的,以前的历史更是不可靠。参考一般的世界通史,应该属于公天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