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小伙伴和父母通电话可以通半个多小时甚至更久?因为不善言辞,然后又是学生,差不多要生活费的时候才会打,但又觉得平时不打,要生活费才打很不好,进而又导致不敢要生活费。但平时想打,就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就很苦恼。


电话,一日三餐的打,打电话回家管我爸妈,如果找不到可以和父母聊天的内容,那就把自己当作监护人,把父母当作被监护对象

我上学不在家,我们爸妈就会吃的很省,我就会问一下他们吃什么,好歹不会那么省了

还有他们不自觉,晚上天天看电视玩手机,十二点钟不睡觉,作为双标狗的我怎么可能答应呢?十一点就让他们准备准备,该睡了

反正我把自己放监护人的位置上,我就总是有许多话和他们讲


基本不会打电话,但是会微信实时聊天啦

就是说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就行了

或者你要买一件衣服,跟他们讨论一下好不好看啦,适不适合自己啦。。。总之,任何事情都可以说


我念书和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一般一个星期左右打一次,聊聊家常,问候问候父母,聊聊弟弟妹妹的学习情况,我爸爸属于话比较多的人,有时候一聊就能聊半个多小时 ,我们聊过华为苹果,浅浅的聊过国际大事,网上新闻,工作上的烦恼,朋友的事情,人际关系处理等等很多事情。

你可以说说你的情况,有什么烦恼呀,身边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呀,学习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问父母最近身体怎么样,如果有弟弟妹妹上学问问学习情况,跟妈妈撒撒娇,说想妈妈做的好吃的了,学校食堂真难吃,物价好贵,参加了学校什么活动,最近的社会新闻有什么奇闻趣事等等,与父母分享身边的事情,慢慢的话就比较多了,越不说越没话说。


大四在读学生强答……

为什么要说明现在是大四呢?

因为初中到大三之间,和答主一样,基本上每月要生活费时才跟家里人打电话。说这个话不是为了让答主改,而是想讲讲我的经历,看看答主能不能想到点什么。

说实话大一到大三的时候,跟家里面的人确实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平常生活不在一块儿,要忙的事情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另外我从初中开始就寄宿,早就已经学会了自己该怎么生活。其实也并没有什么需要跟家里面聊天的,对不对?

但是,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呢?是因为室友每天都会跟奶奶打电话,室长呢则是每一周都会家族群集体视频,其他的同学们呢感觉跟家里面的关系都比较好,而只有我一个人不怎么跟家里面的人来往。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开始反思,难道我是不正常的嘛?大家跟家人的联系频率比较高呀,于是我就开始尝试每周给家里面打电话。但是实际上聊的过程非常尬,双方都不知道聊什么,聊着聊只有不说话了,或者爸妈会超级快地挂断电话……我自己这边还在疯狂想话题……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完全没劲好吗!做不来那个事情!于是又恢复到了每个月要生活费的时候才打电话,这样子能明显感觉到爸妈不用应付我,大家都很开心。

疫情期间在家里面呆了八个月,使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长达八个月的相处,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交集。在返校之后我最喜欢干的事情不是打电话,而是拍照片和他们分享吃了什么,去哪玩,干了什么事情……打电话的频率还是保持在每月1-3次……

从我的经历来看,不管跟谁交流,没话找话是最没劲的方法……绞尽脑汁想半天,对方又不想理你,那不就是热脸贴冷屁股吗……充实自己的生活,增长自己的能力,这是最能让我感到开心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个新鲜事都可以跟家里面的分享,分享的方式可以是用图片、视频或者是音频。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是打电话嘛。


看来和父母的关系有点紧张啊。和父母打电话本来应该是件很自然很愉快的事但是你看起来跟父母打电话感到有压力呢。一般来说出门在外,没发生什么特殊情况的话应该每周都给父母报个平安,问候一下父母的身体,聊聊自己发生的事情,实在没话说的话再聊聊天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