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類就以解脫為主的論理,而後一類則給予人世間的各種好處?


現代人要學會思考,如果搞不明白古代那種判教方法,不能代入古代人的思維方式,就要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學習。

教你一個最簡單的讀經方法吧。

第一,六道輪迴哪六道知道吧。

第二,看佛經裡面人物關係,佛陀說法的對象是屬於六道眾生哪一類?又是哪一類眾生問法?

第三,看佛經中集會,主要的聽法眾生是誰?這很明白,佛經通常會清楚的寫明。

佛經是有針對性的,尤其是大乘經典。只要搞清楚說法對象是誰,聽法眾生主要是誰,就知道為啥那樣講了。

如果一個人實際修行,就會明白,修行是有境界的,到了什麼境界,就會理解什麼樣的事情。

沒有修行,也應該能理解,人的思維和心智模式是分層次的。像密法、地藏經,在那個層次,就只能信受這種東西,思維就是鬼神思維,神秘神通。

哪怕你讓他讀金剛經、心經,也會讀成地藏經、密法之類的樣子,各種神通示現,拯救眾生,阿彌陀佛,佛祖保佑,佛祖救我,乃至總是問為什麼我信佛還這樣的下場……

思維層次在那裡,認知境界在那裡,沒辦法,就只能信佛祖對地獄眾生鬼道眾生所講的經,只能信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你要讓他不要這麼想,不要這麼認知世界,他不信佛祖救命,就去信上帝天堂了。

所以,佛法度的是有緣。如果這套法門經書不適合,就換成適合的來信受學習持守,終究有一天會明白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所以,如果遇到相信神鬼相信神通法力之類,推薦他們信受地藏經之類絕對沒錯。如果不信鬼神就推薦心理學派的般若經典。這就叫方便,對機。

不要一股腦全上,那樣的話,雜念紛飛,腦子會想方設法搞圓融,搞曲解,最後要麼瘋魔,要麼證悟解脫。但實際上,多數是瘋魔。

我見到很多學佛的人,跟佛教仇深似海似的,瘋狂攻擊,就是因為早年亂信,結果沒有得到經中所說好處,然後要麼覺得自己被騙,要麼覺得耽誤自己大好人生。

很多人其實都是因為沒有搞清楚自己根性、認知、心智、思維處於什麼層次,自己的心理狀態在六道輪迴里又是什麼樣的定位,結果亂來一套……結果不僅沒得到利益,反而搞得身心亂象頻出,心態崩壞,然後由愛生恨…唉

話又說回來,無論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哪本經書,如果不能最終涅槃,那麼結果其實都是一樣的,都在六道中輪迴。


講經有的依照天台教來解釋,有的依照賢首教來解釋。在天台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教裡邊,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所說的法門和說法的儀式。五時,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在這五時裡邊又判出八教來,這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是「化法四教」;還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儀四教」;總合起來叫「八教」,這八教,是佛在五個不同的時期分別宣說的。

在這五個時期,又有「五時、五味」的譬喻,來分別說明佛所教的法和所化的機。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地」;而照平地之日光,又分出來「食時」、「禺中時」、「正中」三個時候,這叫「五時」。五時,就是「日出時、明照時、正照時、斜照時、返照時」。五味,就是「牛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這「五時五味」,是比方佛在這五個時期的教法是次第而生,所教化的機也次第淳熟;所以我們講這「五時八教」,也要知道這「五時、五味」。

第一,華嚴時

在佛成佛了之後,首先說了《華嚴經》,這《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在我們人世間僅僅只有一個下本,上本、中本都在龍宮裡保存著。龍樹菩薩把人間所有的文字都學盡了,他就到龍宮裡去讀誦藏經;這個下本,就是他在龍宮背誦出來的。因為龍樹菩薩有過目不忘的這種才能,所以他到龍宮裡看《華嚴經》,看了一遍,就把這下本傳出來人世間了。

那麼佛說《華嚴經》說了二十一天,在這二十一天演大華嚴的時候,只有菩薩看得見、聽得到;這個小乘的人呢、這個羅漢呢,和比丘都看不見的,也聽不見的。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雖然有眼睛,可是看不見釋迦牟尼佛現的千丈盧舍那身,現這一千丈的盧舍那這麼高的法身。千丈盧舍那身,我們以為是很大的,其實也不是很大;為什麼?和阿彌陀佛比較起來,那相差太遠了!所謂「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你看阿彌陀佛那個白毫——就在眉間有一個白毫相,宛轉就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麼大;那真是個大眼睛!一個大海我們人就不知道有多大了,這有四個大海那麼大。那麼這種偈頌是誰作出來的?這都是那些過去開悟的祖師,他們見到阿彌陀佛這個相好莊嚴,寫出來的這個偈頌。

若比較起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和紺目,那還小之又小呢!所以這千丈盧舍那身,並不是很大的。可是二乘人看不見、看不見這個盧舍那身,有眼睛是有眼睛,但是看不見盧舍那佛的身。又,「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的聲聞、緣覺也有耳朵,可是聽不見佛所說的這個華嚴大法。所以在這時期,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只是教化這個大菩薩的、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教化菩薩。所以華嚴時,於化法中,正說圓教,兼說別教;於化儀中,《華嚴經》是屬於頓教,但是又兼漸教。

講華嚴的時期,在「五味」來講,比喻成什麼呢?比喻「從牛出乳」,從牛的身上出牛乳一樣。因為剛從牛身上取出牛乳,它這個能量很大的,補養性很足的,所以比方華嚴時期。

在「五時、五照」來講,這又好像什麼呢?「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個太陽剛要出來的時候,先照高山,這高山因為它高,所以太陽就先照到這高山。這就比方什麼呢?比方佛所說的這個法就好像太陽一樣,那麼先給菩薩說法,菩薩就比方一切的高山,菩薩因為在一切眾生裡邊是最高的了,所以就比方是高山,這就是第一個時候所說的是華嚴。這第一個時期所說的「華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阿含時

第二的時候就說的「阿含」。「阿含」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無比法」,沒有再可以比這個法的;就是所有外道的法,都不能和這種法來比了,它高出一切的外道法。在阿含時,佛所宣說的,都是有關「經、律、論」三藏的教理,說有生滅的「因緣、四諦」法;所以阿含時是屬於「三藏教」,又叫「藏教」。

在「五味」來講,阿含時期,這就像什麼呢?就像「從乳出酪」,從牛乳裡面又變出這個酪了。這個「酪」就是在牛奶裡邊提煉出來的一種東西,給小孩吃是很相當的。在「五時」來講,好像太陽出來有十幾丈高了;「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現在是把山谷所有的最黑暗的地方也都照到了。山谷裡邊這個太陽剛出來照不到的地方,那麼太陽出來幾十丈高,就可以把這個幽谷也都照得見了。言其小乘人也都可以懂佛法了;最愚痴的人,也可以明白這個佛法了。

第三,方等時

第三就是「方等時」,「方」是四方,「等」是平等;方等時所說的經典,都是屬於方等部的。於化法中,方等時就屬於通教。怎麼叫通教呢?因為它「通前通後、通大通小」,既通前邊小乘的藏教,也通後邊大乘的別教;也就是既通到前邊的「阿含」,又通到後邊的「般若」。通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這「方等」就屬於通教,通三乘來共學。

方等時,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酪裡邊又提煉出的生酥;這種生酥,就是小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吃的,都沒有什麼害處。在「五時」來講,又比方「食時」,就是太陽大約在早上九點到十點鐘的時候;高山也照到了,平地也照到了,這就是比喻小乘人可以學,大乘人也可以學,小乘和大乘的人都可以研究這種經典。

第四,般若時

第四個時期,說的是「般若」;這般若是屬於什麼教呢?於化法中,般若屬於別教。別教,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怎麼叫「別教」?因為它「別前別後」,與前面的「阿含」、「方等」有分別,與後面的「法華、涅槃」也有分別;它又是「別小別大」,也就是與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別,與後面「圓教」也有分別,所以叫「別」。所以別教是大乘之終,也就是要「轉教付財」的時候;轉教,是轉三乘的權教;付財,是準備說法華的圓滿一佛乘。

「般若時」這個別教,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生酥里又提煉出來一種熟酥;這種熟酥,給大人吃是很相當的,所以別教是屬於大乘的初門。這就是比喻只有具大乘根性的權教菩薩,才可以學這種頓教的般若法門。又比方「禺中時」時,就好像是太陽在早上十點到十一點的時候;這是太陽普照大地,可是還沒有到中午,將要到中午的時候。

究竟怎麼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因為它有三種的意思,所以「多含不翻」;又「尊重不翻」,因為般若尊貴,所以就不翻。

般若具足三義,這三義是什麼呢?就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這文字般若就所有的,包括一切經論--經、律、論,這都屬於文字般若。不要誤會說這文字是世間的文字,這是出世間的文字,並不是世間的文字;世間的文字,談不到般若,只可以說是世間的智慧,世智辯聰。

(二)觀照般若。「觀」就是觀想,「照」是明照。觀想並以智慧來觀照、來照了一切的諸法。好像《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個「照」--觀照;觀照實相之理的智慧,你以你的智慧來觀照這種的般若。

(三)實相般若。什麼叫「實相」?「實相者,無相也」,本來也沒有相,但是又具足一切諸相、包含一切諸相;一切諸相,都是從這個「無相」流露出來的,那麼這就是「實相」般若。所以用文字的般若,來生起觀照的般若;以觀照的般若,而達到自己本有自性裡邊的實相般若,這叫「般若」。

第五,法華涅槃時。

第五個時期就是「法華涅槃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這部《法華經》。佛說這部《法華經》,說了八年,《涅槃經》說了一日一夜,所以說:「法華涅槃共八年」。所以你不要把《法華》這一部經看輕了;這一部經是佛究竟的極談,是最究竟的一種法門。

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鋪路,都是為著要說《法華經》,才先說其他那四時的經典;所以在說其他那四時的經時,都是準備將來說《法華經》的,所以這部《法華經》叫「開權顯實」。前邊的華嚴、阿含、方等,以及般若,那都叫「為實施權」;佛是為什麼說那個法?就是為著這《法華經》。那麼現在到這個法華會上,這叫「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把以前那個方便權巧的法門都不要了、都取消了,就是留這個《法華經》。

這《法華經》是佛的真心,這《法華經》是佛的真身,這《法華經》是佛的法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應身,這《法華經》也是佛的報身;所以研究佛法的人,如果不把《法華經》研究通了,那還沒有得到佛法里真正的這個滋味。真正佛法的妙義,就是在這部《法華經》裡邊;所以這個法,才叫「妙法」,這一部經,才比方是「蓮華」。

這蓮華是花中之王,花中最名貴的一種花。蓮華是出淤泥而不染,雖然它的根從泥里出來的,可是又隔著水;所謂「在塵出塵」,在這塵裡邊,而超出這個塵。蓮華是一種妙花、妙蓮華,這「妙蓮華」是花中最名貴的一種花;那麼這一部經,也是經中最究竟的一部經。所以在佛教里有這麼兩句的諺語,這諺語就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就是《楞嚴經》;想要成佛,一定要學《法華經》。所以《法華經》和《楞嚴經》這兩部經,在佛教里占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尤其這一部《法華經》,所有一切經典都是為了《法華經》而說的;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我們現在能研究這《法華經》,可以說是妙不可言,也是最微妙的。

法華時,就是「日正中天,遍照大地」。太陽正到中天的時候,無論高山也好,幽谷也好,平地也好,任何的地方都照到了,人就甚至連這個影都沒有了;比方在經過教化小乘、二乘及大乘初階的人之後,還歸攝受大乘根基的菩薩。所以這部《法華經》,不要說聽講過,就聽見《法華經》的名字,已經就種諸善根了!《妙法蓮華經》這個名字,都不容易聽見的。那麼這叫「開權顯實」的法門。

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為的是什麼?就是為的要說《法華經》。我們現在能聽到這部《法華經》,能聞到這部《法華經》,將來能了解《法華經》內容的妙義,這真是在無量劫以前種諸善根,才能遇著這種微妙不思議的經典、這種法會;所以這是一種最奇妙的一個法會。佛一生,就為的說《法華經》,我們現在能聽佛所說的《法華經》,這是每一個人應該生大歡喜、生稀有想。

你想一想,在美國開國這麼多年,哪一個人正正式式地聽過這部《法華經》?聽過《楞嚴經》?沒有的。只有看一看這個翻譯,也好像螞蟻啃西瓜似的,在外面啃來啃去,也得不著味道;自己看經典,就和那螞蟻啃西瓜是一樣的。西瓜裡邊是甜的,但是它嘗不著味道,只在外邊轉來轉去,圍著那個西瓜轉;轉多久的時間,也沒有法子知道其中的味道。那麼我們現在是把這個西瓜剖開,就可以嘗到裡邊的滋味了!

《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這叫「無上醍醐妙味」;以「醍醐」作教相,比喻這部《法華經》的滋味。這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所以《法華經》也就是像這個最好吃的東西,再沒有那麼好吃了!現在我們把《法華經》打開了,這個味道,就等著每一個人自己去咀嚼、去嘗一嘗!

《法華經》叫「妙法」,佛一生的目的,也就是說這部《法華經》。《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純粹的圓教,在《法華經》,沒有夾雜藏教、通教、別教,就是單單的圓教。所以在佛教里,《法華經》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學佛法的人,若沒有讀誦過《法華經》,沒有聽過《法華經》,那根本就談不到明白佛法。為什麼?因為佛最終的目的就是《法華》,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你是個佛教徒,對這部經不認識,那豈不是就不認識佛法?為什麼不認識佛法?就因為沒有明了這個「妙法」,所以就不認識。

《法華經》好像日照中天,所有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論是幽谷、是喬木、是任何的地方,都得到這種的光明遍照;所以在法華會上,人人都要成佛的。在本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一切的人授記,說這個人他若不專一其心,以散亂心到塔廟裡,或者到佛塔裡邊,或者到廟裡邊,就這麼念一聲「南無佛」,一定會成佛的。

以前講《楞嚴經》的時候,我不是說過:「或有人禮拜,或復單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或者這麼單合掌──舉起來一隻手;不過,單合掌對著佛,是不恭敬的。雖然這麼最不恭敬的禮,或者這麼稍稍地低一低頭,也都一定成佛的;所以我們現在到這兒來,又拜佛、又念佛,這將來一定成佛的。

說是:「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這麼樣誠心、這麼樣禮拜,那我這個功德可大了!」你不要生這種驕傲心,也不要生這種自滿的心;可是我們現在明白佛法,就要在這個誠心上再加誠心,這恭敬裡邊更加的恭敬,這才是對佛教勇猛精進。所以不能自滿,說是:「他單合掌、小低頭、散亂心都可以成佛,我現在也不要修行了,將來我也成佛的!」不要有這種自滿的心!

法華會上說的這部《法華經》,以天台的觀點,就是「圓、頓」之教。這個圓教,就是最圓融的了;最圓融,如果再加上一個「頓」,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著,即刻成佛。這頓根的眾生──頓,是「即刻、頓然」;頓然開悟,就是很快的開悟。六祖惠能大師就講「頓」,神秀大師就講「漸」。

B2.八教

「藏、通、別、圓」,這叫「化法四教」;又有「頓、漸、秘密、不定」,這叫「化儀四教」,合起來是八教,這「八教」,是在「五時」裡頭說的。化法四教和化儀四教,就等於藥方和藥味一樣;「化儀四教」是佛教化眾生之儀式、作法,譬如醫生開藥方;「化法四教」是教化眾生之法門,譬如所用的藥味。所以你單單開個方,若沒有人用藥,這個病是不會好的;單單有這個方,說這個方能治什麼病,這是沒有用的,但是得要用這個葯,用藥之後,病才能沒有的。

化儀四教:

(1)頓教:怎麼叫頓呢?那麼這個圓教就是最圓融的了,如果再加上一個頓,這個頓就是立刻成佛,不需要等著,即刻成佛。這頓根的眾生,這個「頓」呢不是那個遲鈍的「鈍」,這個「頓」就是即刻,就是頓然、頓然開悟,「頓」就是很快的,叫頓。六祖就講「頓」,那個神秀大師就講的「漸」。《法華經》即是頓教,《華嚴經》則是頓漸教。

(2)漸教:漸,就是一步一步去修行,慢慢地開悟。在《法華經》之前的「阿含、方等、般若」三教,都屬於漸教。

(3)秘密教:「秘密」,秘密的,佛所說秘密的教。這秘密的教,什麼是秘密的教呢?就是所說的咒;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的。秘密,是「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為那一個人講的法,這一個人就不知道;為這一個人說的法,那一個人也不知道,互不相知,這叫秘密。

(4)不定教:這個不定教,這是說法沒有一定的,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沒有一定的法,無有定法。那麼既然沒有一定了,法就是活動的;活動的法,就離一切執著。所謂「因人施教,因病下藥」,因為這個人,給他這種的教化;因為人有這種病,就對症施藥,給他這種的葯來吃,對他這個毛病來說法。這叫不定教。

佛所說的法,都沒有超出這五時和八教,由佛成佛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完全是為的《法華經》而說法。佛剛開始說《大華嚴》,這小乘根性的人不能接受;以後佛就「隱大示小」,就不講高深的理論,講很淺顯的這個道理,這是「阿含」。為引二乘人來發心,所以說《阿含》;然後再說「方等」,這是一步一步的。「方等」以後,說了「般若」,教人生智慧;有智慧才能得到、達到《法華經》這種妙法的階段,才能夠聽到《法華經》的程度。

可是,這《法華經》是最難得聞、最難遇到的;釋迦牟尼佛當時說《法華經》,就有五千個比丘一聽佛所說這個法,「這太不可信了!太不可信了!」就都站起來走了,退席不聽了。「五千退席」,你算算,當時有五千個弟子都跑了,所以這部經是很不容易相信的。佛說:「止!止!止!」說了三個「止」,止什麼呢?「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佛就說:「我不講了,我不講了,我不講《法華經》了!為什麼呢?我這個《法華經》的法,太妙了!難思難議,人不容易相信的。我還是不要說的好,我不要說了,不要講了!」但是舍利弗尊者,就一定要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妙法蓮華經》。

釋迦佛辛苦了幾十年,就是預備說《法華經》的,為《法華經》這個圓教、實相的妙理,而才說「阿含」、「方等」、「般若」;在以前所講的那一些法會,都是為這《法華經》來鋪路,這叫「為實施權」。好像修馬路預備到紐約去,或者到美京華盛頓去。路一開始修的時候,就為的到美京華盛頓去;修了很多年,才到了美京華盛頓這個地方。可是路雖然修出來了,有些人也不願意到那地方去,說:「你願意修這條路,那是你修的。我不去!我不到那個地方去!」所以這「五千退席」也是這樣子的。

現在我們講這部《法華經》,這真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會放光的,十方諸佛菩薩都特別歡喜的。我們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忙裡偷閒,要在百忙之中來聽這個佛法,這是最妙的一部經。這最妙的一部經,我們如果錯過了機會,就得不到這個妙法了;得不到「妙」,就變成不妙了。所以我們人人都不要不妙,要找這個「妙」。那麼想要找這個「妙」字,就要下一番苦功,能以一種堅固的心,在忙裡偷閒,來研究這種妙法;所以必須要有堅固的心,才能明了這種妙法。

資料來自《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這就好像手心和手背。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講的是手心。地藏經、阿彌陀經,講的是手背。手心和手背,是一體的,不是兩體的。一定要記住,佛說法,無法可說,一切都可以轉變成不二之法。所以叫做不二法門。像六祖壇經,講自性西方,其實和阿彌陀經不違背。《阿彌陀經》是從相上講,只說相,《金剛經》是從性上講,只說性。什麼叫如來?就是沒有去,沒有來,來去自由。


因為前者是給慧根較高者修行的

後者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至於利益有一句話: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什麼意思

《妙法蓮華經》: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我覺得西遊記上面說佛經有三藏十二部。分類是不用的,說明不同的事情。金剛經和心經放在了般若部。般若是啟迪人智慧的。智慧很重要。地藏經和阿彌陀佛經是密部,按照佛教的分法是密法部,有特殊作用的。所以佛經大分了一下,把經典的作用初步分級,然而實際的作用要自己去根據經文實踐才能驗證這些功能。


金剛經和心經都只是大般若經的一小部分,大般若經也講了受持般若經的現世利益。每個人的根性喜好不同,只是很多人自己看不懂佛經並且孤陋寡聞還喜歡裝X罷了

複次,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不離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常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書寫、解說、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一切毒藥、蠱道、鬼魅、厭禱、咒術皆不能害,水不能溺火不能燒,刀仗、惡獸、怨賊、惡神、眾邪、魍魎不能損害。何以故?憍屍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明咒,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無上咒,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等等咒,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咒王,最上最妙無能及者,具大威力能伏一切,不為一切之所降伏。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精勤修學如是咒王,不為自害,不為害他,不為俱害。

複次,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怖畏怨家、惡獸、災橫、厭禱、疾疫、毒藥、咒等,應書般若波羅蜜多大神咒王隨多少分香囊盛貯,安寶筒中恆隨逐身,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怖畏事皆自銷除,天龍、鬼神常守護故。

苾芻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如說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摩訶薩眾,並諸天、龍、阿素洛等常隨護念。由此因緣,是菩薩摩訶薩世間一切險難危厄身心憂苦皆不侵害。

苾芻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如說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諸佛菩薩及諸天、龍、阿素洛等常護念故,世間所有大種相違所起諸病皆不侵惱,所謂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諸支節病、身痛、心痛、頭痛、齒痛、脅痛、腰痛、背痛、腹痛、諸支節痛,如是所有四百四病皆於身中永無所有,唯除重業轉為輕受。

苾芻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如說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故,獲如是等現世功德,後世功德無量無邊。


前三部經主要講的是心性,後兩部講事和相,角度不同


最早的就是釋迦摩尼講的是入滅, 一個月就能成阿羅漢境, 你就可以入滅了.

為什麼覺得苦不能直接死, 因為有輪迴, 你下輩子還要受苦. 所以要修佛法. 這就是輪迴對於佛門的意義. 沒有輪迴你覺得苦直接死了完事.

但想死的早死了, 到現在還想死的都是變異的, 數量很少, 其他人不想死, 也不想入滅. 故說:"不依國主,佛法難行.". 國主下令, 大家修行, 稀里糊塗就入滅了. 感覺釋迦摩尼就跟扶貧幹部一樣....

後面的經書就不是在講修行, 而是在講供養. 說什麼這個供養, 那個供養. 你就別想成佛這麼有難度的事了. 跟著抱大腿吧, 簡單輕鬆, 有錢就行.

這個時期再講我成佛給你們多少多少好處, 真是瞎子帶路, 一個敢帶, 一群敢信. 不怕到溝里, 不怕到懸崖么....

同時這個時期就開始講下輩子怎麼怎麼樣, 從不不說這輩子如何, 修橋補路無屍骸, 說他下輩子享受. 開始無視釋迦摩尼中年成佛.


為什麼《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這些和《地藏經》《阿彌陀經》這些的內容有很大不同?

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

印度文化的思維模式,完全不同於中國文化的思維模式,故而印度佛教的思想範疇,是類似華嚴世界與卡拉比—丘成桐空間表述的,一種魔幻的世界。這是因為,印度人的宗教修鍊的傳統十分深厚與悠久,故而印度人理解的世界,是從禪定中或者說修行中,理解的世界,故而華嚴世界乃是遠遠超越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最聰慧的模式,乃是易經的陰陽八卦的象術與義理,但是還是沒有印度人的思維模式的開放性與無限空間時間的拓展性。

因此,漢傳佛教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屬於禪宗的主要的思想,也是印度佛教般若思想的衍生,

《地藏經》《阿彌陀經》雖然屬於印度佛教的來源,但是在歷史的詮釋中混合了眾多中國文化的因素,混雜了中國的民間的原始宗教的信仰的成分,故而與《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對照華嚴經的文字,你才可以真正體會到,印度佛教的彰顯的印度文化的思維模式是多麼的開放、無限的拓展性,時間空間維度的層次的重重的層次性。

如果你,再去讀佛教的經典,比如大般若經,中論,法華經,瑜伽師地論等等佛經,你會獲得更大的思維模式中,視野極度的廓張。因此中華文明,經歷印度佛教1500年的熏洗之後,才得以煥然一新,才有了宋明理學的高度的思辨性的思想的大飛躍。

華嚴經,完全不一樣的異國思維模式,所謂華嚴世界,乃是一種無數層次空間的逐次展開,乃是無限時間的過去與未來、恆久與剎那, 一念與一切境, 一切眾生與一切諸法界 , 見一切微細境中諸佛自在神通 , 於一毛端有不可說如來出現 , 見佛所坐廣大蓮華周遍法界而開敷 ,可以說,這是2000多年前的 卡拉比—丘成桐空間的展開。

華嚴經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經書,而華嚴經一共是分為三個譯本的,每一個譯本的卷數都是不同的,分別是四十卷、六十卷、八十卷。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實叉難陀譯 摘錄於 八十華嚴經

「善男子!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豈能了知諸大菩薩無邊智慧清凈行門?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常見一切諸佛國土種種宮殿悉嚴凈故;

令一切眾生念佛門,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令見佛得清凈故;

令安住力念佛門,令入如來十力中故;

令安住法念佛門,見無量佛,聽聞法故;照耀諸方念佛門,悉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故;

入不可見處念佛門,悉見一切微細境中諸佛自在神通事故;

住於諸劫念佛門,一切劫中常見如來諸所施為無暫舍故;

住一切時念佛門,於一切時常見如來,親近同住不舍離故;

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國土咸見佛身超過一切無與等故;

住一切世念佛門,隨於自心之所欲樂普見三世諸如來故;

住一切境念佛門,普於一切諸境界中見諸如來次第現故;

住寂滅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剎一切諸佛示涅槃故;

住遠離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佛從其所住而出去故;

住廣大念佛門,心常觀察一一佛身充遍一切諸法界故;

住微細念佛門,於一毛端有不可說如來出現,悉至其所而承事故;

住莊嚴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現神變故;

住能事念佛門,見一切佛出現世間放智慧光轉法錀故;

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故;

住自業念佛門,知隨眾生所積集業,現其影像令覺悟故;

住神變念佛門,見佛所坐廣大蓮華周遍法界而開敷故;

住虛空念佛門,觀察如來所有身雲莊嚴法界、虛空界故。

華嚴經,完全不一樣的異國思維模式,所謂華嚴世界,乃是一種無數層次空間的逐次展開,乃是無限時間的過去與未來、恆久與剎那, 一念與一切境, 一切眾生與一切諸法界 , 見一切微細境中諸佛自在神通 , 於一毛端有不可說如來出現 , 見佛所坐廣大蓮華周遍法界而開敷 ,可以說,這是2000多年前的 卡拉比—丘成桐空間的展開。

卡拉比—丘成桐空間簡稱「卡-丘」空間,是指一個蜷縮的高維空間。這理論是科學家猜測出來的一個理論,它有六個維度,沒辦法用儀器進行觀測。 這六維空間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型能在計算機上展現出來,也沒有一種形狀能讓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贊同。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多出來的維捲曲在一種叫做「卡拉比-丘成桐」的空間結構里 。

「卡-丘」空間看起來就像紙團,就是那些你隨手扔掉的攥成團的用過的草稿紙那樣,然而,「卡-丘」空間的迂迴曲折和翻轉可比你那隨手一攥,擰出來的形狀複雜多了,它們像一條條龍一樣,繞著自己翻過去,再轉回來,打成一個個環,絲毫沒有一種規則可以用傳統的歐幾里德幾何描述,它們只遵循一種更為抽象的幾何學,其實,卡-丘空間根本沒有所謂的直線!

身處某一個「卡-丘」空間的感覺一定很刺激吧?確實,它很像一間有趣的房子,很多牆壁圍繞著我們,房子上似乎到處都是鏡子,鏡子里有無數我們自身的影像,當我們凝視的目光投向任何方向,我們都在經歷著奇特的視覺魔幻,比方說,你注視正前方,看到的是什麼?不是你的正面,而是你的腳底!

當然,卡-丘空間裡面並沒有什麼鏡子,那裡只有空間本身。所以這裡存在一個本質上的差異:從理論上講,當你可以看著前方而確實看到了你的背面時,你可以對著你的「背」扔個球過去,兩秒鐘後,你猜會怎麼樣?你會感到有個發射物朝著你的脊樑衝過來!想知道這個球的具體行蹤嗎?客觀存在可能已經在六維空間里來回折騰了好幾圈,就像乘坐了好多個過山車一樣,最終,它結束了整了旅行,在你背上停了下來。「卡-丘」空間就是這麼一種奇怪的東西!


內容雖不同,但一切都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