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了解它的地域背景和時代背景,是根本無法解讀出它的真實含義的

若是能了解創作的背景,就可以知道經中某些段落為什麼會這麼寫,以及那時的一些字詞的含義可能根現在不是一回事


佛教的創造背景是古印度的沙門思潮,所謂沙門思潮有點類似於我們中國的諸子百家,是各種不同的思想家相互對立建立自己學說的時代。沙門思潮和諸子百家的不同之處是,諸子百家是針對國主如何治國的,而沙門思潮是針對當時最權威的婆羅門教的,屬於一種宗教革命。以佛教為例,他的大部分思想都是照搬了婆羅門教,比如業力,輪迴,世界的格局,神祇等等,包括實修的一些禪定理論都和婆羅門教相仿,所以我們所學的佛法,絕大部分都是婆羅門教的理論,而佛教的作用僅僅是變革,並不是全盤否定。佛教對婆羅門教最核心的變革是對梵天的貶低,原始佛經記載,佛陀成道時,原本想自取無餘涅槃,但是出來制止他的是梵天,並承認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他的法應該廣泛流傳於世,所以這就可以看出,婆羅門教至高無上的梵天最後反而拜佛為師,體現了佛比梵天更有智慧,但事實是這樣嗎?婆羅門教後來發展成印度教認為佛只是毗濕奴的第九化身,之所以出現是為了帶走一批人下地獄的,也就是說佛法根本不被婆羅門教所認同,因此佛的地位就類似於中國諸子百家時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只有自己的門人認同,而其他人都不認同,而無上正等正覺也是自封的,並不是公認的。那麼梵在佛教的教義中是怎樣的一個角色?眾所周知,佛教以無我為自己的旗號之一,很多佛教徒以為這個我是指自己的意思,其實是因為不了解佛教的背景所導致。佛教中的我從翻譯的角度對應了印度文化中的阿特曼一詞,這個詞並不是指我們普遍意義的自己,而是指梵我合一的永恆存在,因此由於古文的局限性,佛教中的無我被很多人理解為沒有自己,或者自己不存在。佛教為什麼講無常,無我,這是因為佛教否定永恆的梵和永恆的阿特曼,實際上僅僅是對婆羅門教思想的一種不認同而已。


除了幾本阿含經(尼克耶),其餘的什麼大佛頂首,大方廣,菩薩萬行,金剛無敵之類的經書全是後人創造的。這些經書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極盡能事的吹牛逼,來滿足某些中二病患者與某些做了虧心事求神拜佛之人的需求。

你去看阿含經特別是雜阿含就會發現。當時的印度,佛陀與他的弟子們只是一小撮沙門。不服佛陀教化的大有人在。連一個婆羅門土地主,都敢呵斥佛陀為「領群特」。

所以,歷史上的瞿曇只是一個覺悟者,一個智者,就像孔子一樣,他的學說有人贊同,有人追隨,同樣也有人反對,有人唾棄。


我們知道佛教距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發源於印度,兩千五百年的一個宗教絕對不是依靠釋迦摩尼當時所依照的原有形態所保存下來的。而是經過不斷的變化得來的。

首先在印度是有「種姓」存在的!什麼叫種姓?印度教:「法」和「業力輪迴」。所謂「法」,是指人們生活和行為的規範;所謂「業力輪迴」,是說人在世如果按照給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後靈魂可以轉生為更高級的種姓,現世的不平等是前生註定的!這個就是於印度教用以宗教信仰因果報應去麻痹勞動人民!印度教是公元五世紀出現,而佛教是公元六世紀在印度出現!在印度為了迎合統治階級,是封建剝削關係和不平等的種姓制度辨護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保護與支持,公元九世紀以後,印度教成為在全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由於印度教的興起和後來八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傳人,到十三世紀,印度境內的佛教幾乎毀滅殆盡,儘管十九世紀後半期以後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與發展,但當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萬人,佛教雖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而印度教在當今印度卻擁有廣泛的基礎,再加上傳統的影響,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達八億,所以現在的印度是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國家。


然而!中國佛教就有意思了!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分別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我們先來看看漢傳佛教在西晉是時候有這麼一個人,佛圖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殘暴嗜殺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華北,建寺八百九十所!這是西晉北方後來傳到後秦南方後來到後秦,由於鳩摩羅什東入河西走廊武威再入長安(四○一),而更加昌盛。鳩摩羅什的四位徒弟「什門四傑」。所譯經籍種類遍於大小三藏教禪諸家,其中《大品般若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金剛經》、《法華經》、《維摩經》

這個時候才是佛教的新紀元!

不是的

佛教在印度起源時是印度教為社會主流所以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和聲望不及印度教

所以佛教是傳到中國得以發揚光大


創造的背景是在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只是應機說法,沒有結文成經。因為在佛引導弟子的時候會因人因時而有不同的引導動作,這個無法統一。而且佛不主張設計文字框,認為會使人更迷惑,他一直主張「因機說法」。在那時釋迦牟尼主張的佛法比較簡單,就是有一種重新認知世界的方法,很好,想要大家都自我感知一下,得自己去親自感知,別人說的、描述的都不是你的。所以他從不對這一狀態統一描述。佛祖死後,雖然還有很多悟道的導師,但在民眾心中的「權威性」大減,為了使佛教的理念推廣出去,這些悟道的集合起來將佛祖說過的集結成經書,為了宣導佛的理念給普通人眾。但悟道還需要因機引導!

後世的流傳就更加紛雜了,佛教歷史上曾經歷過幾次毀滅,在中國大規模的就有兩次滅佛行為,印度也有過。佛經在傳抄的過程當中已經不能保證是由悟道的人完成的了!在中國有很多佛經的翻譯註釋是由儒家完成的!摻雜進了很多其他的東西,當然有些改動是為了便於統治階級的統治管理。

所以,看待現代的佛經,它指出了一個大的方向,但不足以引導你悟道,使你悟道的還是自己的體會!糾結於經書文字會比較混亂。


佛法難聞。佛祖拈花,迦葉一笑。這個故事你知道背景又如何,緣木求魚非正道。給你食譜大全,你也做不出幾個菜。如果你只是拾遺補缺也未嘗不可,如果想求證點什麼,感覺沒必要

應邀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隨應娑婆世界眾生的業緣,講述的世間因果律,與出世間解脫的規律!

佛法,不是佛陀的創造,是正遍知的佛陀,將世出世間的真相,告訴眾生!引導有緣眾生,解脫六道生死輪迴!

所謂的背景,就是此世界眾生解脫的因緣和合成熟了!


佛經的集結歷史上有六次,背景和因緣經書里也講的很是清楚了。

經書不是散文小說,不是創作,應該說是紀實或是語錄,也就是記錄下來的。

如果要研究真正的歷史背景,建議先對照閱讀南北傳三藏經典,學習巴利語梵語、印度宗教史、印度史和佛教史。

再者,我覺得佛經的很多意思說的也很清楚了,現在離滅度兩千五百多年了,很多意思即使了解了歷史背景我們就能解釋的清楚嗎?我們認知《論語》的背景比佛經的背景要深切的多,裡面尚且有很多例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有爭議的地方。

不可舍本而逐末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