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是無神論者,只是很好奇佛教人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因為我看佛經中很多內容都是不知道什麼意思的擬聲詞,所以想要了解:佛教人士認為念佛經對自己有好處,到底是佛經的內容可以幫助自己,還是單單可以積累功德一類的。


閱經需至誠恭敬,不起一念分別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將見褻慢之罪,岳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註,不敢外緣一切聲色。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惟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盪,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

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註,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么還寫,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

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

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此老語錄,已入清藏。譚埽庵以名進士,皈依座下,為制道行碑,有一萬餘言。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於無何有之鄉矣。若不如是閱經,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宿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興,如火熾然。而猶以為大乘行人,一切無礙。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而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難得真法也。

所以諸佛諸祖,主張凈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而閱之之法,斷斷不可不依吾說,而苟且從事。致令不思議利益,由肆無忌憚,並分別妄情而失之。豈不哀哉。」

-- 恭錄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原文: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yinzu.org

讀經須知:

讀經須知_學佛知識_佛教_佛門網?

www.fomen123.com

末學慚愧,無知無識,無修無德。如有於人於法不相應之處,懇請大家嚴厲批評指正。至誠叩謝。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南無阿彌陀佛


就像我們小時候背誦課文古詩詞等,多半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何況領會其深層的哲理。但背誦下來,隨著閱歷的增長,或順或逆的人生境遇中,突然靈光一現,曾背誦過的句子閃現,真是感同身受了。

經典能稱為經典,自然是經得起時間的沉澱,僅僅背誦,看似無痕,實則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直在心靈的土壤悄然發芽、生長,開出美麗的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吧。

至於佛經,更是殊勝,光讀誦也是有功德,將來因果成熟,決定有大利益。初學佛時對佛經哪能都理解,特別是般若部的佛經,比如金剛經,很難真正理解的,強行理解可能會走偏。舉個例子,《金剛經》:」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於初學者,很難理解裡面的境界,因初學難以把握」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真能強行做到,沒有般若的功德,也可能住在頑空的境界,沒人指導,是很危險的。

初學只管讀去,無論功德不功德,因果不虛,讀經肯定有功德,但不應為執著功德,有所執對將來解脫可能形成障礙。

至於入門後,根據修持法門的不同,師父教導方式不同,要不要深研義理另有說法。


佛經是很奇妙的,他是佛教信息的重要載體,也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方法~

在《地藏十輪經》中,佛陀就提到有三種定業輪,是佛陀設定令眾生修習進而崔破一切惑業,離苦得樂,得解脫的,三種定業輪分別是:

一、營福業輪

就是修習布施、供養、持戒,以自修福業。

二、修定業輪

就是自修禪定,獲得正定。

三、習誦業輪

就是通過讀誦大乘佛教經典文字,令心不散亂,通達智慧。

所以,讀誦佛教經典,是佛教正統的修行方法~

在更深的層面,佛經是信息的載體,他是字面信息的載體,同時也是更深的非字面信息的載體。在密宗,即有三密相應,所謂三密,即身、口、意,都要與佛相應。在淺顯的表相上,身是打手印、口是誦念真言咒語、意是觀想佛菩薩形象。

在這裡,真言咒語往往就是只需知道讀音,而不需要知道字面意思的,只管誦就可以,他就像一把鑰匙,打開宇宙智慧的大門,只管持有鑰匙開門,而不用管這個鑰匙的齒形到底什麼意思,也不用管你的密碼到底什麼意思,只管開密碼鎖就可以了。所以密宗,又叫真言宗~

佛教經典,從廣義上來說,也可以看做是真言,因為大量的佛經都是深奧難懂的,他有字面意思,也有非字面意思,每個人的認識層面可能都不同,所以沒有人敢說他對佛經完全懂了,除了佛菩薩。所以對於大量的佛經,我們也都是不完全懂的,只看字面意思,不一定正確,而且僅僅就字面意思來說,理解的深淺程度,也是因人而異的,所以讀佛經,從更大的層面來說,就是念真言,只是他不像真言咒語那麼簡短和濃縮~

讀誦大乘佛經是有效的,自古以來,無數人通過讀誦大乘,獲得不可思議的感應。歷史上,普庵祖師,就是那個說了普庵咒的普庵祖師,開悟就是通過讀《華嚴經》,遍體汗流,豁然大悟的,自此神通顯化,成就一代祖師~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於無何有之鄉矣

印光大師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看不懂藥方不等於吃不進藥丸


這個問題著實難到我了,因為我實在不知道。我念佛經時喜歡細細思考,結合自身與萬物生滅來思考佛理。但有時我也會直接念不去思考什麼,念的多了佛經就會隱約刻在了腦海,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一剎那就會明白佛陀說過的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