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生死,往生極樂,最後還是樂?


人本出母胎 隨行染五趣
善惡追人形 如影隨其身
若能滅五陰 神識還歸空
不復生老死 是處實快樂


學佛目的:轉迷成悟,離苦得樂。

引用下面一篇文章希望能夠幫助您: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我輩眾生了生死脫輪迴的問題。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他的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而我輩眾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的究竟,希求成佛道。

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話是兩條,而仍是一事。轉迷成悟在於求真理,是屬於解;離苦得樂在於修聖道,是屬於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離苦;如果因修道而離苦,自然也可以開悟。所以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仍是一體兩面,一個目的。

什麼叫做迷呢?昧於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而我們習慣於主觀上的妄想執著,誤認幻生幻滅的萬法為常住,五蘊和合的身心為真我,這一切都叫做迷。迷有迷於理及迷於事的分別:迷於理的,則執身、邊、邪、戒取、見取等諸見;迷於事的,則起貪、嗔、痴、慢、疑諸惑。這二者,前者謂之見惑,後者謂之思惑,見思二惑,合稱「利鈍十使」。

身見,是執著五蘊為自身,執身外事物為我所有;邊見,謂我死後,或執斷滅,或執常恆不變,皆為偏見,而非中道;邪見,是謗無因果;戒取見,是執取非理之戒禁,執為生天受樂之法,作無益苦行;見取見,是取餘四見一種或多種,執為究竟之理。

貪、嗔、痴三者:種種的物慾戀念不舍,得了還想得,就叫貪;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發怒氣,就叫嗔;沒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說的道理、聖賢的經書皆不聽從,更不相信因果,就叫痴。慢者,持己凌他,謂人皆劣於己、己獨勝於人之意;疑者,是於實理實事猶豫不決之謂。

以上身、邊、邪、戒取、見取諸見,和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學佛者欲轉迷成悟,先要斷惑。斷惑才能證真,才能去掉我們心識上的妄想執著,才能顯露出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心識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業。有了業,就要因業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關於苦,有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及內苦、外苦等,難以盡述。總之,「諸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說是苦。

苦是與生俱來的,無以避免。要想離苦,先要消業,使身口意三業戒惡向善。要想消業,先要斷惑。斷惑是轉迷成悟,開悟後就可以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學佛的目的,歸根結底說起來,也只是在求得「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達到成佛的目的。

選自於凌波居士《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一書


唉……這同那個佛陀說人生是苦的問題一樣。

dukkha是煩惱,那麼學佛就是沒有煩惱。

關於學佛

2014-03-09 09:46:58

世尊的教示,其目的並非為宇宙人生,提供一種系統性的解說,而是欲使聞者得以擺脫本能驅力以及成見的束縛,臻於心靈完全自由自在的境況。所以世尊的教法,都是由認知的本身切入的,藉由深思熟慮以及實踐力行,方得以契入。

這種「深思熟慮」,不單只是日常口語中思考的意思,而是以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就極微小的問題開始,反覆盤索,層層深入展開,以致於認知本身的解構。這種「實踐力行」,並非單純的服膺教條,展開對於本能的徹底逆反,而是對於本能驅力的反覆導引及檢視。

那麼,契入佛法後到底能獲得什麼呢?

Just be a Happy guy!http://www.douban.com/note/334975775/


不是為了追求快樂 是為了滅苦

學佛是為了實現自我,每個人都有非常大的潛能,也即是自我發展的可能性,學佛的目標應該是人格的完善。


佛說正果,無所謂快不快樂,追求的是知道萬物的本質是空,苦、樂都是空,四大皆空。學佛修佛都是為了最後成佛而了卻一切。無我、無法!
常樂我凈所言樂,如來說即非樂,是名樂。
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書《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題目就已經回答了樓主。推薦給你。
首先我覺得佛學不是用來學的,除非你是要去研究它的歷史。上學期因為論文原因有看一些關於佛學的書籍,其實內容要比我想像的豐富。比如南懷瑾,季羨林等人對佛學的研究都是從不同方面來書寫的。回到正題,我想很多信佛的人,不是為了追求快樂才去信佛,而是因為相信了而快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