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冥想,但听有的人说应该坐忘空想,也有的人说应该专注于某一事物,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搞,请问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冥想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www.zhihu.com图标

冥想,静坐,打坐,瑜伽坐都是一样的内容。而方法有所出入,分为四十多种。

大体归类为三个模型中。1.盯住目标类。2.放松类。3.先放松,再盯住目标的止观双运。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冥想,瑜伽,禅林,观呼吸,安那般那都是盯住目标或扫描身体的方式。这叫观。是几乎所有静坐,打坐的方法。很多人说这是盯住目标减少杂念属于止。这种误解很多。

缺点是盯住目标或幻想一个目标,会精神紧,容易过度清醒而失眠或形成偏激攻击力。

放松静坐,非常少。更多的是坐那里,似睡非睡。迷糊了。虽然这也是静坐。但是,缺点是迷失自己。身体的恢复会有,不够彻底。后遗症就是静坐会迷糊。没有观那种不良后遗症。

最后的先放松,身心舒爽了,再观。后遗症没有的唯一方法。还会层层提高。


坐忘空想您首先见地上得明白,什么是正确的状态,那应该是一种了了分明的觉照状态,把握不好容易进入无想定。而且我们一开始不可能什么也不想。内心专注一物为系缘止,是根据楞严经里六根起修,六解一亦亡的道理。两种可以说,入手各有方便,但您应该先把道理搞通,这样修才不会出偏。

转一篇雪漠老师关于无记与正定之间的区别。

  他们世间人以为空就是一种虚无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全然放弃与背离,是一种极端的消极态度,代表了妥协与奴性,因此大加批判。其实,他们不明白,自己所批判的空并非“空性”的空,而是“顽空”的空,这种空,是佛教自己也批判的。空性虽然体性空寂,无相亦无形,但是它俱足明明朗朗的觉性,能够随缘生起妙用,令人不生执著与烦恼,却仍然能够专注于当下,尽力将每件事情都处理妥当。

  我们之所以要一再强调真心与顽空无记之间的区别,正是因为这里非常容易发生误解。即便在修行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将顽空当成了开悟,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修行有了成就。殊不知,如果堕入顽空而不自知,那就算你止息妄念的功夫修得再好,也不能改善自己的心灵。为什么呢?因为你仅仅是在压抑着自己的妄念,并不明白真心的味道。这时的你,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对什么都没有反应,不思善,也不思恶,连分辨是非、品味当下的能力都失去了,反而变成了草木般的存在。

  可见,如果不明白真心,不仅修炼很难入道,还会不知不觉地走错路,这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真心与顽空非常相似,但其实你只要牢牢记住“能生起妙用的才是真心”,就可以轻易地分辨自己到底是认知了真心,还是堕入了顽空。

  不过,到底什么才是妙用?其实,妙用是真心与六根六识六境和合的产物,是外部世界与真心的相互作用。真心生起妙用时,就有种种化现,这些化现,便构成了你对世界的认知,它便是妙相。真心生起妙用,化现出的便是佛国;妄心生起妙用,化现出的便是轮回。

  你不要堕入顽空,那种冷水泡石头似的顽空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我反复强调冷水泡石头似的顽空和无记没有用,因为它们跟无梦的昏睡是一样的,本元心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无法生起妙用,不能生起妙用就谈不上保任明空。有的朋友说她很喜欢发呆,发呆的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没有烦恼,但也没有喜悦,这就是一种顽空和无记。这种状态下的人无法清醒地做任何事情,她就像木偶一样,被惯性所推动着,对什么都毫无反应。

  讲到这里,我们说一个禅宗公案:

  先前,有一位老奶奶在自家的后院里修了间茅屋,供养一位和尚。她每日派人送饭,供养了他二十年。有一天,这个老奶奶对送饭的年轻姑娘说,你去看看他修得怎么样,然后告诉她试探的方法:从后面把他抱住,然后问他什么感觉。送饭时,姑娘就像老奶奶说的那样从后面抱住和尚,问他有什么感觉?和尚说,枯木依寒崖,三冬无暖气。意思是说,一根枯木头靠在寒冷的山崖上,像处在三九天那样,没有一丝暖和气。换句话来说,就是毫无感觉。姑娘回去后,将那情形告诉老奶奶。老奶奶说,没想到,我二十年供养了一个俗汉。打出去!打出去!然后,就把和尚赶走了,把那茅屋也烧了。

  《虚堂和尚语录》有以“婆子烧庵”为题的诗,曰:“铁壁迸开云片片,黑山辊出月团团。就中明暗相凌处,天外出头谁解看。”

  老奶奶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她是个行家,那一试之下,她发现那和尚的真心并没有生起妙用,就知道他一直在坐枯禅。心没有生起大用,他只是像冷水泡石头一样干坐了二十年。其实,别说他干坐二十年,就是他坐上十大劫,枯禅也不会鲜活起来,就像一粒种子,要是没有正常的温度和湿度,它放上亿年,也长不出果实的。

  后来,那位枯禅和尚遇到了明师,得到点拨,真正开悟了,就又回到老奶奶家,要求闭关和供养。老奶奶说好,就再修茅屋供养他。一年后,她又让那个年轻姑娘去给和尚送饭,又叫她从身后把和尚抱住,问他有啥感觉。这次,和尚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姑娘回来,把和尚的话告诉老奶奶。老奶奶说,这回就对了。

  为什么呢?因为和尚的真心生起了妙用。在那个瞬间,“当下”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然说不清,但它又确实是存在的,所以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和尚的明空之心已生起觉性,才能够觉察到这种觉受,所以老奶奶从他的回答中便知道他已经开悟了。虽说不出来,但这种觉受还是体会到了。这就对了。觉性生起的时候,才会避免顽空。

  大圆满有一种修法叫做天空瑜伽,行者修行时,眼睛看着虚空,身心放松,然后心性和虚空融为一体。但这时的空寂中还少了点灵明,于是上师说,听!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只狗在叫。听到了没有?注意,一聆听狗叫的时候,你的精神力便专注了起来,那空灵中便生起了觉性,这时便可能契入真心。

  一般人认为的那种无念,就是顽空。陷入顽空,是证不了道的。就比如刚才那个故事中,听远处的狗叫不是目的,目的是产生听狗叫时的那份警觉。如果没有这觉性,就很容易会流于顽空。我这里说的觉性,就是“明空”的“明”。

  有些人脑子里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想,就陷入了一种无记和顽空。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他缺少一份觉性或“明”,也就是说他始终忘了自己在做什么,始终陷入糊涂状态。这种状态就等于动物的冬眠或者猪的愚痴。因为它们在睡觉的时候,也没有思维和杂念,难道它们成就了吗?

  比如,有人觉得自己进入了大手印定境,但其实他只是在发呆。他也许的确没有任何念头,但是对于周遭的一切他都不知不顾,像石头一样。石头算得上专注吗?非也。

  正确的“空”,是明明白白的空——明空,这时候心灵要像无云晴空般宽广,又如山中溪涧一样清澈。虽然无念,但是清醒。万物都在你的心性里面显现,但一切又无法束缚和诱惑你。你始终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而不会因为被其他景象诱惑偏离自己的轨道。这种空,是一种灵动的空;无记和顽空的空,则是一种枯木死水般的空。

  明空之心的这个“明”,是指觉悟、觉醒的意思。我们所说的证悟空性,空中必须要包括一种明明朗朗的觉性智慧。所谓“明不灭而生”。如果没有这个“明”,只有单纯的“空”,就容易流于顽空。单纯有“明”而没有“空”,就容易变成妄念。所以,真正的明空,是空中有明,明中有空,觉性不离空性。守住本元心,还要有种明明朗朗的觉醒,空而明,明而空,明空不二。

  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

  非是无情物,本性自圆通。

  空寂灵知者,清净之心体。

  这个本元心,它不是无情之物,不是什么感觉都没有,而只是因为了知一切都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多变,没有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因此能够享受当下,但不会陷入其中。它明明朗朗,一切变化都了然于心。它恍如明镜,但又比镜子多一份灵性,如如不动,却又能朗照万物。

  所以说,不能糊糊涂涂,不能昏昏沉沉,不能丢了那“灵、智、明”。如果丢掉“灵、智、明”,就会陷于无记和顽空,那便不叫本元心了。

  大悲周遍者,随缘行大用。

  香港有一座蜡像馆,里面陈列着许多名人、政要的蜡像,统统十分神似,但不管它们多么惟妙惟肖,都不会有人把它们当成人物本身。为什么呢?因为蜡制的迈克尔·杰克逊跳不出太空步,蜡制的贝克汉姆遇到迎面飞来的足球也只能应声倒地。

  为什么我要举这么一个例子呢?因为就像蜡像馆里的蜡像一样,无记、顽空虽然看起来很像真心,但它们毕竟不是真心。

  有的人仅仅做到内心空空荡荡,没有任何念头,连“无念”的念头也没有,就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真心。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空无一物也可能是顽空、无记,它们并不是智慧,反而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编者:顽空是仅仅强调无念,但真空于此于方向上的不同,真空不把眼睛盯在无念上,而只是一心关注“正念”。

  明空和顽空的区别,从起用上很好区别:明空一定生出慈悲心、菩提心、爱心,顽空一定是冷漠心、无所谓心。也即,明空是会生出积极的、对众生关爱的力量,而顽空则发出的是消极的枯寂的气息,对众生漠不关心,对周遭的事情毫无反映。佛陀说这就是枯木死灰。】

  真心与无记、顽空之间的区别。

  真心并不像石头般毫无反应,相反,它不会受到任何现象与情绪的蒙蔽,因此是异常敏锐的。

  顽空仅仅做到了“止”,但没有“观”,它偏于定而没有慧,丢失了觉性,所以生不起妙用。它仅仅做到了无念而已。即使能一定万年,就算定成了石头,也跟解脱没有关系。


但凡是有相关常识的人都会告诉您“观呼吸”,很多人对“空”都有一种误解,尤其通过禅修冥想的过程而引发的错误观念。这个问题很棒,刚刚开始静坐的人都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定”的状态,有的甚至把自己幼儿园的事都能“想”起来。那在这个时候,到底应不应该“想”,如果“想”的话要“想”什么?

1.如果您想要通过“观想”的法门来冥想静坐,建议您直接拜一位非常专业的师父,这需要一些专业的指导,师父会根据您的根基,建议您是观想一朵“莲花”还是其他。因为观想这个法门并不是太方便,有些人可能观想能力比较强,一闭眼就出现一些画面,有的可能会吓到自己,从而失去兴趣,也不冥想打坐了。

2.所谓“空”到底是什么?是大脑放空吗?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我的关注点在“什么都不想”上面,观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观空”和上文提到的“观想莲花”则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就成了一回事。

这个“空”在于“无我”,能看着“我“的念头出现然后灭去,看到“我”身体的某个部位产生感觉,又消失...这种境界需要一定练习之后才能达到,过早的追求这种境界为时尚早。

3.初学者的正确打开方式,观呼吸。我们慢慢讲解一下为什么观呼吸这么的重要:

五根 谓眼、耳、鼻、舌、身根

五境 谓色、声、香、味、触境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咱应该都听过《心经》五蕴皆空,在打坐过程中,我们要有安静的环境,盘腿而坐,不管你是单盘双盘散盘,眼耳舌身四根是不动的;色声香味触境是不在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什么体验呢?

色蕴:我们粗略的理解色蕴如果是物质方面的话,此时您没有对五彩斑斓景象的追求,没有想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做什么...那么色蕴方面,粗略计算可达到“空”的状态。

受蕴:苦、乐、忧、喜、舍,这就要提到了四禅八定,我们先不聊这个,简单解释,就是您是开心的冥想还是郁闷的状态冥想。比如刚开始冥想静坐,腿有点痛,我是痛的快龇牙咧嘴的打坐,还是乐于“享受”这种痛。也就是有了苦受、乐受之分。

想蕴:粗略理解为您的三观,类似于对高矮胖瘦这些认知方面。放下脑海中的想法,头脑的“胡思乱想”,您的想蕴才能达到“空”。

行蕴:目前您的身口意中,身与口是不动的,如果“意”能够不动,在“行蕴”上可以达到如如不动的状态了。

识蕴:分别执著妄想,看到漂亮就喜欢,不顺利就生气,喜欢张三不喜欢李四,猫看到老鼠想吃,人看到老鼠厌恶,乌鸦看到腐肉就会去吃,这就是分别意识心的结果。

所以我们看到了外境都隔绝时,您内在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您的“头脑”都可以停止运作时,只有一处不能停止,哪里呢?就是“呼吸”,比较大家都人类,不呼吸是活不下去的。我们整个人静下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观呼吸上,便可稍纵即逝的达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状态。这个状态保持的越久,定力越深,也能体悟一下“觉悟者”的状态了。


「冥想或静坐时,脑子该想什么」,当你问「脑子该想什么」,这个方向就错了!

你可以尝试想像,我们的脑袋住了一个孩子(一般心理专家称之为内在小孩),这个孩子由于不成熟,所以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不停盼望成功,想自己成为这个那个;二,不停害怕,怕自己成为这个那个。就因为有这两个愿望,所以内心这个孩子不停说话,不停提建议,不停担心。而由于他只是一个小孩,所以他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他的建议是不成熟的。

他可能担心,如果不能成为林丹,所有人便会看不起他(那会这样),他可能建议,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为姚明(你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成为姚明)。由于不成熟,所以他经常都是猪油蒙了心的。

但如果你想这个内在小孩不说话,或思考得成熟一点,那是没效也没可能的。

最好的方法,是他有他,你有你,他自他说话,你有你休息。

这就是所有冥想和静坐的根本方向:脑袋有脑袋转,你对它转出来的东西,不作出任何评论,也不会跟着行动,你有你休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