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冥想,但聽有的人說應該坐忘空想,也有的人說應該專注於某一事物,不知道到底該怎麼搞,請問這兩種方法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冥想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

www.zhihu.com圖標

冥想,靜坐,打坐,瑜伽坐都是一樣的內容。而方法有所出入,分爲四十多種。

大體歸類爲三個模型中。1.盯住目標類。2.放鬆類。3.先放鬆,再盯住目標的止觀雙運。

目前社會上存在的冥想,瑜伽,禪林,觀呼吸,安那般那都是盯住目標或掃描身體的方式。這叫觀。是幾乎所有靜坐,打坐的方法。很多人說這是盯住目標減少雜念屬於止。這種誤解很多。

缺點是盯住目標或幻想一個目標,會精神緊,容易過度清醒而失眠或形成偏激攻擊力。

放鬆靜坐,非常少。更多的是坐那裏,似睡非睡。迷糊了。雖然這也是靜坐。但是,缺點是迷失自己。身體的恢復會有,不夠徹底。後遺症就是靜坐會迷糊。沒有觀那種不良後遺症。

最後的先放鬆,身心舒爽了,再觀。後遺症沒有的唯一方法。還會層層提高。


坐忘空想您首先見地上得明白,什麼是正確的狀態,那應該是一種了了分明的覺照狀態,把握不好容易進入無想定。而且我們一開始不可能什麼也不想。內心專注一物爲系緣止,是根據楞嚴經裏六根起修,六解一亦亡的道理。兩種可以說,入手各有方便,但您應該先把道理搞通,這樣修纔不會出偏。

轉一篇雪漠老師關於無記與正定之間的區別。

  他們世間人以爲空就是一種虛無主義,是對現實世界的全然放棄與背離,是一種極端的消極態度,代表了妥協與奴性,因此大加批判。其實,他們不明白,自己所批判的空並非“空性”的空,而是“頑空”的空,這種空,是佛教自己也批判的。空性雖然體性空寂,無相亦無形,但是它俱足明明朗朗的覺性,能夠隨緣生起妙用,令人不生執著與煩惱,卻仍然能夠專注於當下,盡力將每件事情都處理妥當。

  我們之所以要一再強調真心與頑空無記之間的區別,正是因爲這裏非常容易發生誤解。即便在修行人當中,也有不少人將頑空當成了開悟,還沾沾自喜,以爲自己的修行有了成就。殊不知,如果墮入頑空而不自知,那就算你止息妄念的功夫修得再好,也不能改善自己的心靈。爲什麼呢?因爲你僅僅是在壓抑着自己的妄念,並不明白真心的味道。這時的你,就像一潭死水一樣,對什麼都沒有反應,不思善,也不思惡,連分辨是非、品味當下的能力都失去了,反而變成了草木般的存在。

  可見,如果不明白真心,不僅修煉很難入道,還會不知不覺地走錯路,這是非常危險的。

  雖然真心與頑空非常相似,但其實你只要牢牢記住“能生起妙用的纔是真心”,就可以輕易地分辨自己到底是認知了真心,還是墮入了頑空。

  不過,到底什麼纔是妙用?其實,妙用是真心與六根六識六境和合的產物,是外部世界與真心的相互作用。真心生起妙用時,就有種種化現,這些化現,便構成了你對世界的認知,它便是妙相。真心生起妙用,化現出的便是佛國;妄心生起妙用,化現出的便是輪迴。

  你不要墮入頑空,那種冷水泡石頭似的頑空是沒有意義的。

  爲什麼我反覆強調冷水泡石頭似的頑空和無記沒有用,因爲它們跟無夢的昏睡是一樣的,本元心在這種狀態下根本無法生起妙用,不能生起妙用就談不上保任明空。有的朋友說她很喜歡發呆,發呆的時候什麼念頭都沒有,沒有煩惱,但也沒有喜悅,這就是一種頑空和無記。這種狀態下的人無法清醒地做任何事情,她就像木偶一樣,被慣性所推動着,對什麼都毫無反應。

  講到這裏,我們說一個禪宗公案:

  先前,有一位老奶奶在自家的後院裏修了間茅屋,供養一位和尚。她每日派人送飯,供養了他二十年。有一天,這個老奶奶對送飯的年輕姑娘說,你去看看他修得怎麼樣,然後告訴她試探的方法:從後面把他抱住,然後問他什麼感覺。送飯時,姑娘就像老奶奶說的那樣從後面抱住和尚,問他有什麼感覺?和尚說,枯木依寒崖,三冬無暖氣。意思是說,一根枯木頭靠在寒冷的山崖上,像處在三九天那樣,沒有一絲暖和氣。換句話來說,就是毫無感覺。姑娘回去後,將那情形告訴老奶奶。老奶奶說,沒想到,我二十年供養了一個俗漢。打出去!打出去!然後,就把和尚趕走了,把那茅屋也燒了。

  《虛堂和尚語錄》有以“婆子燒庵”爲題的詩,曰:“鐵壁迸開雲片片,黑山輥出月團團。就中明暗相凌處,天外出頭誰解看。”

  老奶奶爲什麼這麼做?因爲,她是個行家,那一試之下,她發現那和尚的真心並沒有生起妙用,就知道他一直在坐枯禪。心沒有生起大用,他只是像冷水泡石頭一樣乾坐了二十年。其實,別說他乾坐二十年,就是他坐上十大劫,枯禪也不會鮮活起來,就像一粒種子,要是沒有正常的溫度和溼度,它放上億年,也長不出果實的。

  後來,那位枯禪和尚遇到了明師,得到點撥,真正開悟了,就又回到老奶奶家,要求閉關和供養。老奶奶說好,就再修茅屋供養他。一年後,她又讓那個年輕姑娘去給和尚送飯,又叫她從身後把和尚抱住,問他有啥感覺。這次,和尚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姑娘回來,把和尚的話告訴老奶奶。老奶奶說,這回就對了。

  爲什麼呢?因爲和尚的真心生起了妙用。在那個瞬間,“當下”的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雖然說不清,但它又確實是存在的,所以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和尚的明空之心已生起覺性,才能夠覺察到這種覺受,所以老奶奶從他的回答中便知道他已經開悟了。雖說不出來,但這種覺受還是體會到了。這就對了。覺性生起的時候,纔會避免頑空。

  大圓滿有一種修法叫做天空瑜伽,行者修行時,眼睛看着虛空,身心放鬆,然後心性和虛空融爲一體。但這時的空寂中還少了點靈明,於是上師說,聽!很遠很遠的地方有隻狗在叫。聽到了沒有?注意,一聆聽狗叫的時候,你的精神力便專注了起來,那空靈中便生起了覺性,這時便可能契入真心。

  一般人認爲的那種無念,就是頑空。陷入頑空,是證不了道的。就比如剛纔那個故事中,聽遠處的狗叫不是目的,目的是產生聽狗叫時的那份警覺。如果沒有這覺性,就很容易會流於頑空。我這裏說的覺性,就是“明空”的“明”。

  有些人腦子裏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想,就陷入了一種無記和頑空。導致這種後果的原因,在於他缺少一份覺性或“明”,也就是說他始終忘了自己在做什麼,始終陷入糊塗狀態。這種狀態就等於動物的冬眠或者豬的愚癡。因爲它們在睡覺的時候,也沒有思維和雜念,難道它們成就了嗎?

  比如,有人覺得自己進入了大手印定境,但其實他只是在發呆。他也許的確沒有任何念頭,但是對於周遭的一切他都不知不顧,像石頭一樣。石頭算得上專注嗎?非也。

  正確的“空”,是明明白白的空——明空,這時候心靈要像無雲晴空般寬廣,又如山中溪澗一樣清澈。雖然無念,但是清醒。萬物都在你的心性裏面顯現,但一切又無法束縛和誘惑你。你始終知道自己當下正在做的是什麼事,而不會因爲被其他景象誘惑偏離自己的軌道。這種空,是一種靈動的空;無記和頑空的空,則是一種枯木死水般的空。

  明空之心的這個“明”,是指覺悟、覺醒的意思。我們所說的證悟空性,空中必須要包括一種明明朗朗的覺性智慧。所謂“明不滅而生”。如果沒有這個“明”,只有單純的“空”,就容易流於頑空。單純有“明”而沒有“空”,就容易變成妄念。所以,真正的明空,是空中有明,明中有空,覺性不離空性。守住本元心,還要有種明明朗朗的覺醒,空而明,明而空,明空不二。

  真心不是無情的鏡子

  非是無情物,本性自圓通。

  空寂靈知者,清淨之心體。

  這個本元心,它不是無情之物,不是什麼感覺都沒有,而只是因爲了知一切都像夢幻泡影一樣虛幻多變,沒有一樣事物是獨立存在的,因此能夠享受當下,但不會陷入其中。它明明朗朗,一切變化都瞭然於心。它恍如明鏡,但又比鏡子多一份靈性,如如不動,卻又能朗照萬物。

  所以說,不能糊糊塗塗,不能昏昏沉沉,不能丟了那“靈、智、明”。如果丟掉“靈、智、明”,就會陷於無記和頑空,那便不叫本元心了。

  大悲周遍者,隨緣行大用。

  香港有一座蠟像館,裏面陳列着許多名人、政要的蠟像,統統十分神似,但不管它們多麼惟妙惟肖,都不會有人把它們當成人物本身。爲什麼呢?因爲蠟制的邁克爾·傑克遜跳不出太空步,蠟制的貝克漢姆遇到迎面飛來的足球也只能應聲倒地。

  爲什麼我要舉這麼一個例子呢?因爲就像蠟像館裏的蠟像一樣,無記、頑空雖然看起來很像真心,但它們畢竟不是真心。

  有的人僅僅做到內心空空蕩蕩,沒有任何念頭,連“無念”的念頭也沒有,就以爲自己已經明白了真心。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爲空無一物也可能是頑空、無記,它們並不是智慧,反而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編者:頑空是僅僅強調無念,但真空於此於方向上的不同,真空不把眼睛盯在無念上,而只是一心關注“正念”。

  明空和頑空的區別,從起用上很好區別:明空一定生出慈悲心、菩提心、愛心,頑空一定是冷漠心、無所謂心。也即,明空是會生出積極的、對衆生關愛的力量,而頑空則發出的是消極的枯寂的氣息,對衆生漠不關心,對周遭的事情毫無反映。佛陀說這就是枯木死灰。】

  真心與無記、頑空之間的區別。

  真心並不像石頭般毫無反應,相反,它不會受到任何現象與情緒的矇蔽,因此是異常敏銳的。

  頑空僅僅做到了“止”,但沒有“觀”,它偏於定而沒有慧,丟失了覺性,所以生不起妙用。它僅僅做到了無念而已。即使能一定萬年,就算定成了石頭,也跟解脫沒有關係。


但凡是有相關常識的人都會告訴您“觀呼吸”,很多人對“空”都有一種誤解,尤其通過禪修冥想的過程而引發的錯誤觀念。這個問題很棒,剛剛開始靜坐的人都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定”的狀態,有的甚至把自己幼兒園的事都能“想”起來。那在這個時候,到底應不應該“想”,如果“想”的話要“想”什麼?

1.如果您想要通過“觀想”的法門來冥想靜坐,建議您直接拜一位非常專業的師父,這需要一些專業的指導,師父會根據您的根基,建議您是觀想一朵“蓮花”還是其他。因爲觀想這個法門並不是太方便,有些人可能觀想能力比較強,一閉眼就出現一些畫面,有的可能會嚇到自己,從而失去興趣,也不冥想打坐了。

2.所謂“空”到底是什麼?是大腦放空嗎?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比如說我的關注點在“什麼都不想”上面,觀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觀空”和上文提到的“觀想蓮花”則有了異曲同工之妙,就成了一回事。

這個“空”在於“無我”,能看着“我“的念頭出現然後滅去,看到“我”身體的某個部位產生感覺,又消失...這種境界需要一定練習之後才能達到,過早的追求這種境界爲時尚早。

3.初學者的正確打開方式,觀呼吸。我們慢慢講解一下爲什麼觀呼吸這麼的重要:

五根 謂眼、耳、鼻、舌、身根

五境 謂色、聲、香、味、觸境

五蘊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咱應該都聽過《心經》五蘊皆空,在打坐過程中,我們要有安靜的環境,盤腿而坐,不管你是單盤雙盤散盤,眼耳舌身四根是不動的;色聲香味觸境是不在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什麼體驗呢?

色蘊:我們粗略的理解色蘊如果是物質方面的話,此時您沒有對五彩斑斕景象的追求,沒有想喫什麼喝什麼玩什麼做什麼...那麼色蘊方面,粗略計算可達到“空”的狀態。

受蘊:苦、樂、憂、喜、舍,這就要提到了四禪八定,我們先不聊這個,簡單解釋,就是您是開心的冥想還是鬱悶的狀態冥想。比如剛開始冥想靜坐,腿有點痛,我是痛的快齜牙咧嘴的打坐,還是樂於“享受”這種痛。也就是有了苦受、樂受之分。

想蘊:粗略理解爲您的三觀,類似於對高矮胖瘦這些認知方面。放下腦海中的想法,頭腦的“胡思亂想”,您的想蘊才能達到“空”。

行蘊:目前您的身口意中,身與口是不動的,如果“意”能夠不動,在“行蘊”上可以達到如如不動的狀態了。

識蘊:分別執著妄想,看到漂亮就喜歡,不順利就生氣,喜歡張三不喜歡李四,貓看到老鼠想喫,人看到老鼠厭惡,烏鴉看到腐肉就會去喫,這就是分別意識心的結果。

所以我們看到了外境都隔絕時,您內在的環境纔是最重要的。如果您的“頭腦”都可以停止運作時,只有一處不能停止,哪裏呢?就是“呼吸”,比較大家都人類,不呼吸是活不下去的。我們整個人靜下來,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觀呼吸上,便可稍縱即逝的達到“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狀態。這個狀態保持的越久,定力越深,也能體悟一下“覺悟者”的狀態了。


「冥想或靜坐時,腦子該想什麼」,當你問「腦子該想什麼」,這個方向就錯了!

你可以嘗試想像,我們的腦袋住了一個孩子(一般心理專家稱之爲內在小孩),這個孩子由於不成熟,所以經常出現兩種情況,一,不停盼望成功,想自己成爲這個那個;二,不停害怕,怕自己成爲這個那個。就因爲有這兩個願望,所以內心這個孩子不停說話,不停提建議,不停擔心。而由於他只是一個小孩,所以他的擔心是不必要的,他的建議是不成熟的。

他可能擔心,如果不能成爲林丹,所有人便會看不起他(那會這樣),他可能建議,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爲姚明(你怎樣努力,也不可能成爲姚明)。由於不成熟,所以他經常都是豬油蒙了心的。

但如果你想這個內在小孩不說話,或思考得成熟一點,那是沒效也沒可能的。

最好的方法,是他有他,你有你,他自他說話,你有你休息。

這就是所有冥想和靜坐的根本方向:腦袋有腦袋轉,你對它轉出來的東西,不作出任何評論,也不會跟着行動,你有你休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