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过来人,在2家不同机构学习过WSET葡萄酒课,如今1-3级证书都已到手,像打怪升级一样有那么一瞬间的激动,人前人后晒一下资历也足够沾沾自喜了。但每次身边朋友问我该不该学WSET时,我都不建议他们学。因为他们和我一样,是葡萄酒爱好者,没有圈内人动辄十年八年的从业经验,早已经掌握了看酒选酒的能力。而我,每当和货架上的葡萄酒四目相对时,都感觉不认识彼此,所学的东西并不能让我轻松的从一堆酒里面选出称心的一瓶。做为有证在手的「专家」,找我咨询的人越来越多,问价格,问品牌,问值不值得买,经常问的我特别尴尬,不得不向自己的老师和做酒的朋友求助。反思了一下一年多来的学酒经历,原来我引以为傲的证书并没有教给我需要的本领,我只是似懂非懂了一些看起来很唬人的专业辞汇,我迫切需要的东西WSET的课本里很少出现。所以,如果是和我一样的葡萄酒爱好者或者消费者,我不建议大家学习WSET,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WSET的内容缺少实用性。入门的一级课程就不说了,一千多块钱的学费听到的东西和酒商酒会内容差不多,也很少有人学。二级和三级课本讲了许多专业术语,是非常有用的,必须要记住。但是课本中几乎没有讲述任何红酒的品牌,没有波尔多勃艮第这些产区级别的逻辑梳理,也没有针对性的讲解酒标,我空记住了一大推专业辞汇,遇到酒标还是两眼眩晕。做为消费者和爱好者,我需要的是知道红酒的价格、等级高低和品牌等信息,这样才能简单快速的挑选适合自己的酒,节省时间。试问,背了那么多辞汇,却无用武之地,学来何用呢?

第二,WSET内容编排不合理。课本花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解释种植和酿造,尤其是三级课本,还要学生能详细的解释清楚,据老师说是改版后的结果,貌似是为了增加难度,降低通过率。对于红酒的产地特点等信息,则大部分介绍的很简单笼统,还不如一些入门的产区课深入。感觉这样的内容编排有点本末倒置,这个课是开给什么人的?就算是酒类销售人员也应该更看重产区特点和品牌故事吧,难道要让我们去种葡萄酿酒吗?那可是人家葡萄酒种植酿造科班生该学的东西。为了降低通过率来显得自己课程很专业吗,这个动机太不友好了。

第三,品酒方法机械教条。我们上课时候的品酒卡,也很让人费解。一方面,罗列了上百个香气词,很多都是国内找都找不到,什么黑醋栗、鹅莓、榅柏,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味。就算是见过的覆盆子、草莓、樱桃、蓝莓、黑莓,又有几个人能分辨清楚?WSET三级的盲品考试,香气的分数占了接近一半,要求学生准确的描述香气。这很不合理,据我所知,每个人对香气的感知差别巨大,老师上课也说过,即使是专业的酿酒师和品酒大师对一款酒的香气描述也会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品尝的时候要判断出酸、单宁、酒精、酒体的范围,规定了低、中低、中、中高、高这些很难区分的阈值,但是又缺少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们最后只学会了教条的表述酒的口感,比如这酒中酸、中单宁、中酒精度,写出来的品酒词千篇一律,跟我们见过的罗伯特帕克等大神的品酒词完全不一样,人家那些描述的多丰富、具体、容易理解啊。

第四,知识缺乏系统梳理。WSET课本的信息量其实很大,可以看出来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编纂教材。但是缺少系统的梳理,反而在堆砌知识和辞汇。学生看书以后,很难明白这些专业辞汇之间的联系,看不懂酒标也就很正常了。如果能把产区之间的地位高低和包含关系梳理清楚,把产区和法定的葡萄品种之间的联系梳理清楚,就实用多了。

第五,不尊重消费者。我觉得这是WSET课的最大问题,他们似乎在讨好酒庄和酒商,完全不在乎终端消费者的感受。课本上描述所有产地都是褒义的,好像世界上没有不好的酒。学了课的消费者非但不能认识品牌和酒标,还被绕的云里雾里,更不知道自己该喝什么了。老师的说法是学的知识要拿去多实践,慢慢的了解,自己认识品牌和价格,好像是这么个理,但是书上直接讲清楚多好啊。不但消费者,酒类从业者也需要知道这些知识才能更好的销售。另外,我们学酒的人应该是他们的客户,应该有平等的、良性的互动。但WSET给我的感觉像课程是他们机构给我们的恩赐,学他们的课程是我们的荣耀,要受他们管理,有点作威作福的味道。


非常欣赏你的真诚表达。

我有一点震惊,因为看到你过了3级还是不太认识货架上的酒。

我读了4级,对WSET有一点体会,我也表达一下我的想法。

  1. 关于实用性,课程里没有介绍品牌。这对WSET以及其他第三方教育机构来说,可以理解,不能具体谈及品牌。实际上葡萄酒的世界还是以产区作为品牌,因为产区有特性,互相之间有区别。如果谈论具体品牌,不管说好还是不好,都不好。
  2. 种植酿造。这在3级是个重点项目,因为4级中会更加深入的研究种植酿造,而且贯穿在每个产区和品种知识中。如果知道品种和产区是what的话,种植酿造就是why,这门学科是承上启下为了准备往更高的知识面去的。
  3. WSET的SAT品酒法,刚学起来就是不知所云,水果大多没见过,不知道,不是中国人常见的。但我们学葡萄酒不管是自己喜欢还是从事这个行业,都是要交流的,都要讲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和感觉,所以大家一起记忆相同的香气和酸度等级,将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对方。
  4. 这个好像就是划重点。咱们高中老师在上课和考前肯定有个划重点,教你如何通过考试。WSET自己制定教材,自己出题考试,应该不会有这个帮助你考试通过的步骤,也不应该。
  5. 这个我倒没有体会出WSET对消费者有不友好表现,也不会像你说的,直接告诉我们什么酒好什么酒不好。。。这样就不会是公平的教育平台。实际上,世界上确实没有不好的酒,只有适不适合喜不喜欢,每个产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格区间。

如果学完WSET之后,我们站在货架前,能知道这是哪个产区,什么品种,什么风格,是否过桶,陈酿几年,香气口感,大约价格,不开瓶能说出这些信息,就太有用了。

拿到证是一方面,如果确实记到脑袋里,其实2级就能解决上面的问题了。

题主加油,别灰心,慢慢来。


蟹妖。

我写了个不算答案的答案,想看明确回复的可以折叠。但,我认为我的意思写清楚了。

///////////////////////////////////////////////////////////////////////////////////////////////////////////////

为什么不建议葡萄酒爱好者学葡萄栽培和酿造专业?

做为一个过来人,在二家不同的大学学过专业课程,如今本科,硕士毕业证都已到手,像打怪升级一样有那么一瞬间的激动,人前人后晒一下资历也足够沾沾自喜了。但每次身边朋友问我该不该学葡萄酒时,我都不建议他们学。因为他们和我一样,是葡萄酒爱好者,没有圈内人动辄三四代人的祖传酿造史,也没有随便报个名字都是朋友的人脉。而我,每当和酿酒师四目相对时,都感觉不认识彼此,所学的东西并不能让我真正懂酒。做为有执业资格证在手的「专家」,找我咨询的人越来越多,问价格,问品牌,问值不值得买,经常问的我特别尴尬,不得不向自己的教授和祖传酿酒的同学请教。反思了一下十多年来的学酒经历,原来我引以为傲的酿酒师资格证书并没有教给我需要的本领,我只是似懂非懂了一些看起来很唬人的专业知识,我迫切需要的东西大学课本里很少出现。所以,如果是和我一样的葡萄酒爱好者,我不建议大家去读酿酒专业,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的内容缺少实用性。入门的大一课程就不说了,每年几千欧的学费听到的东西和网上的内容差不多。大二和大三课本讲了许多专业术语,是非常有用的,必须要记住。但是课本中几乎没有讲述任何葡萄酒的实操,没有Blending的技巧,也没有针对性的讲解如何管理整个酒庄,我空记住了一大推专业辞汇,跑到酒庄还是两眼眩晕。做为酿酒师,我需要的是知道葡萄生理状态和特点、酿酒潜力的高低和气候变化等信息,这样才能简单快速的酿造出适合本地风土特色的酒款。试问,背了那么多专业知识,却无用武之地,学来何用呢?

第二,大学内容编排不合理。本科学年花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解释贸易和经济管理,尤其是大二,大三的课程,还要学生能详细的解释清楚,据教授说是欧盟协商后的结果,貌似是为了增加本科难度,降低硕士难度,多骗点钱。对于葡萄酒实际酿造等信息,则大部分介绍的很简单笼统,还不如网上看看视频来的深入。感觉这样的内容编排有点本末倒置,这个课是开给什么人的?就算是酿造相关人员也应该更看重气候,土壤,植物特点吧,难道要让我们去学对外贸易么吗?那可是人家「贸易系学生」该学的东西。增加相关商业课程,显得自己很专业吗,这个动机太不友好了。

第三,品酒方法机械教条,没有意义。我们上课时候的酒鼻子,也很让人费解。一方面,罗列了上百个香气词,很多连欧洲找都找不到,什么黑醋栗、鹅莓、榅柏,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味。就算是见过的覆盆子、草莓、樱桃、蓝莓、黑莓,又有几个人能分辨清楚?大三感官分析的盲品考试,香气的分数占了接近一半,要求学生准确的描述香气。这很不合理,据我所知,每个人对香气的感知差别巨大,教授上课也说过,即使是专业的酿酒师和品酒大师对一款酒的香气描述也会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品尝的时候要判断出酸、单宁、酒精、酒体的范围,规定了低、中低、中、中高、高这些很难区分的阈值,但是又缺少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们最后只学会了教条的表述酒的口感,再配以修饰性的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千奇百怪,没有任何科学的,严谨的内容。跟我们见过的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结果完全不一样,人家那些描述的多具体、多严谨,按色谱为分子来罗列,便于大家理解一个样品里上百种的真实风味。

第四,知识缺乏与实际相呼应。大学课本的信息量其实很大,可以看出来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编纂教材。但是缺少系统的修正和补充,反而在堆砌理论知识和辞汇。学生看书以后,很难明白和酒庄实际工作的的联系,不会酿酒也就很正常了。如果能按部就班的栽培和酿造梳理清楚,把从酒庄选址到灌装出厂之间的所有步骤写清楚,就实用多了。

第五,不尊重实际生产。我觉得这是大学课程的最大问题,他们似乎在讨好理论和科研,完全不在实际酿酒师的感受。课本上描述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褒义的,好像世界上没有酿不好的酒。学了课的学生非但不会酿酒,还被绕的云里雾里,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教授的说法是学的知识要拿去多实践,慢慢的了解,自己认识风土和酿造,好像是这么个理,但是书上直接讲清楚多好啊。不但酿酒师,其他酒庄工作人员也需要知道这些知识才能更好的工作。另外,我们学葡萄酒的人应该是他们的后浪,应该有真实的、良性的互动。但大学给我的感觉像课程是他们这个行业给我们的恩赐,学他们的课程是我们的荣耀,要受他们管理,有点作威作福的味道。


以上。


这个问题有种为什么不建议大家读文科的视觉

对于该不该读,选择权一直在于个人,从没有人会强求一个对葡萄酒不感兴趣的人去读,我想在读的时候,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兴趣。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应该就是学习的动力。

对于品酒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那就是这是一门沟通的语言,品酒体系等同于语法结构香气类型就是单词,而这个单词是实物是可以类比的,葡萄酒中的香气是相似性的总结,偏红果香气 偏浆果香气 偏核果类香气等等,只要说的是这里面的香气,那么沟通是没有障碍的,毕竟每个人看到的水果状态也是有所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品酒辞汇是宽容的。如果你把一个简单的酒盲出复杂的酒,那么只能认为你还不太了解葡萄酒。

葡萄酒是一门玩的艺术,那么就不会有终点,即是是过了MW又能怎样?还不是该学习学习,学无止境这词在葡萄酒中是常态!固步自封,为了炫耀而炫耀的人往往是没有朋友的。

WSET是中性的教育,学还是不学,它都在那里,学了你可能会发现无知也是幸福,也可能会变得理性,毕竟无论是学还是喝酒都是为了快乐!


基本同意看法

建议不用考 尤其是葡萄酒爱好者 不如买套靠谱的酒鼻子练习一年 到时可以更能强化你的记忆


最头疼的就是评价各种味道的术语。什么醋栗,根本就不符合亚洲人的认知习惯。很多波尔多酒有杨梅味,我要是说这酒杨梅味很浓,肯定被所谓高大上的品酒师嘲笑。但是老百姓一看就懂啊。这样碧还怎么装?

这是行业营造的话语壁垒,刻意装逼过滤非专业人士。就像银行家喜欢把"数额"说成"头寸",律师喜欢把"丢东西"说成"灭失",xxx喜欢把下跌说成"负增长"所谓不明觉厉,不说人话才能营造神秘感,高级感,距离感。

造火箭用术语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个一般生活消费品,以绝大多数群众为服务对象的酒类,搞一些群众听不懂的语言,这就是脱离群众,自取灭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