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因为所谓的「秦朝」有效统治时期只有12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内,秦廷全面废除了分封制(含封君制),此举可能是彻底废止的开始,也可能是昌平君叛乱以后的临时政策。但总之历史并没有留给我们验证秦廷实际目的空间。

就《秦始皇本纪》的内容来看,对分封制的废除秦朝最上层的态度可能是坚决的,但整个秦廷官僚系统的态度就没那么坚决了。

我们要看到,仅有记录的、公开的、甚至由秦始皇亲自主持的是否恢复分封制的讨论会就有两次。

其中,还有一些「支持分封」的重臣发表出十分莫名其妙的言论。比如,为了证明分封制的必要性,拿田氏这帮封建主举例子……这特么不是没事找事么。

项楚时期的「分封」其实更像是战胜的各个集团对秦王朝疆域的瓜分,至汉朝建立是这一问题仍未解决,因此分封必须被延续。当然,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政治惯性。

估计在两汉期间,统治者在某个事件节点意识到了当初战国时期封君制+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虽存有一定缺陷但也确能解决某些单一郡县制并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统治者在选择在战国的模式下一步步改良,当然要比秦朝单方面使用的郡县制更为理性。


王靖海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补充一点吧。从理论上讲,就像阴和阳一样,对立的东西不一定是水火不容的,它们可以共存,。

秦始皇的做法很偏激,刘邦的做法就很聪明,同时推行郡县和分封制。


分封制在秦朝被废除,并不代表秦朝的做法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事实上,在一个王朝的初期,分封制确实要比郡县制更加有效、更适合战乱后的环境,而且几千年来,分封制从来没有离开过统治者的视线。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因为秦朝的崩溃是典型的制度问题,嬴政为了让皇权压倒相权,采取了过于偏激的方式,彻底否决分封制,但创造出的郡县制却成了帝国的癌症。


不合理的制度推动著秦朝在死路上狂奔,无德无能的胡亥又成了这场灭亡的催化剂,让一个本该伟大的王朝只存在了短短 14 年就匆匆谢幕了。


————————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公元前 221 年,由王贲和李信率领的秦军浩浩荡荡地开入了齐国首都临淄,正式接管了这座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到此,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年的联机大乱斗,最终被秦人玩成了单机版。


再往后就像你在教科书里看到的那样,玄鸟的后裔,蜚廉的子孙,昭襄王之子,秦王国的国王,巴蜀之地的保护者,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的征服者,功绩超越三皇五帝的唯一君主,基建狂魔,韩公子非的「私生饭」,资深手办控——嬴政,正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再再之后,就是人们熟知的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建驰道、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大秦帝国就此华丽登场。



然而我们都知道,秦王朝仅仅维持了 14 年就正式宣告灭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长平之战结束后(公元前 260 年),秦军坑杀赵国降卒时,放回了 240 多个未成年的娃娃兵,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有幸(不幸)能活到古稀之年,那么就能亲眼见到秦帝国的崩溃——或者也可以说,他们的一生当中,将亲历长平血战、邯郸保卫战、赵国灭国和秦末大乱四次大灾难(这是什么人生啊)。


后来到了汉朝,吕后专权和王莽的新朝,这两个通常人们印象里的「过渡时期」,也都有 15 年左右的时间;而同样被看成是「短命王朝」的隋朝,好歹也坚持了 38 年。对比之下,秦朝的存续时间,简直就是「泡面番」一样的存在。


如果按照通常的公式化解读来往上套的话,「强秦二世而亡」基本就是一个牛叉的老爹(嬴政)+一个昏庸无道的败家儿子(胡亥)的经典故事。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知乎上很多朋友都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始皇帝之后,继位的是长公子扶苏,那么后来的历史是不是就会改写呢?


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还是需要把时间先拨回到始皇帝 26 年(公元前 221 年),在灭国大战结束以后的第二次大朝会上,围绕著未来帝国行政区划的问题,秦廷上层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丞相王绾和多数官员都主张:起码在统一初期,帝国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也就是离咸阳比较近的韩、赵、魏三国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而相对比较偏远的燕、齐、楚三国,则参考西周的前例,实行封国自治,届时将嬴政的皇子们分封到各个封国担任国王。


作为嬴政嫡系的廷尉李斯,则主张不管东西南北,应该举国一体,统一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周王朝就是因为实行分封制,才导致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时间长达五百多年。


表面上看,这场争论似乎就是一条鱼应该白灼还是红烧的问题——就是一个管理体制上的技术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牵涉到了上层权力,所以事情的结果往往就会变得不那么单纯,最后大概率会演变成纯粹的政治站队问题。发生在秦廷的这场争论,看似是郡县制 VS 分封制的问题,而究其实质,则是君权 VS 相权的问题。


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在 200 多年的战国时期里,贯穿始终的只有两大主题——对外战争和对内变法。


所谓变法,说白了就是强化王权,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打压贵族权力,以职业官僚(职业经理人)取而代之。因为贵族的权力来自于宗法世袭,本质上说和当朝的国君并没有太多关系,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完全可以不鸟本国的国君;而职业官僚多来自没有世袭封地的士人,他们端的都是国君给的饭碗,所以就必须要对自己的国君(长期饭票)负责。


然而人们解决掉一个问题的结果,通常都是制造出至少一个新的问题。随著贵族被不断削弱,权力被集中到了国君手里,也就相当于被集中到了职业官僚手里。相邦、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地位就相当于国家的 CEO。在现代社会,董事会和 CEO 之间的博弈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而放在古代,国君和相邦之间的权力博弈也是一个道理。



嬴政还是秦王的时候,曾一度被相邦吕不韦架空。因为这段不愉快的经历,让嬴政对于相权的存在一直抱有很强的怨念,在吕不韦下野以后,相邦这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位随即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设左、右丞相,这么一来鸡蛋(权力)就从一个篮子变成了两个篮子来装。然而即便这样,依旧无法消弭嬴政对于管理层的不信任,早年的种种经历让他对于权力始终抱有一种饥饿补偿心理,说难听了,就是有点「控制狂」的倾向。


站在始皇帝的角度来看,王绾提出搞分封制,等于是卖给诸皇子们一个天大的人情,而他又身为大秦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分封制还会让人联想到西周时代的王道思想,在那套体系下,国君所扮演的,更多的是精神领袖的角色,实质权力其实并不大,而这也正是当初吕不韦在《吕氏春秋》里所主张的。显然,这里面无论是哪一条,都会触动到嬴政敏感的神经。


反过来说,多数官员都支持搞分封制,这里面是否真有扩大管理层许可权的考虑呢?这只能说很难说。毕竟在权力的游戏当中,董事会 VS 管理层、君权 VS 相权……几乎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最终,在这场关于国家体制的争论中,嬴政坚决「站在」了李斯所代表的「郡县派」一边。在此之后,王绾便淡出了秦帝国的政治舞台,帝国很快便产生了新的管理层——冯去疾任右相,李斯任左相。


有意思的是,王绾身为秦王朝的首任丞相,史书里关于他却只能找到只言片语的零星记载。给人的印象就像是,王绾除了给老大出了一个坑爹主意以外,就再也没干别的,完全就是路人甲一样的存在。


这种史书「404」的待遇,除了王绾以外,当初叛逃的公子成𫊸(jiǎo)和昌平君熊启也都享受过,显然这是秦朝官方刻意在文献记载中抹去了关于他们的记录,由此合理推想一下,王绾的隐退,其实更像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


而连续三任丞相(相邦)吕不韦、熊启和王绾,都是以不正常的方式下野,除了说明这份工作并不好做以外,也说明秦国上层缺乏稳定性、容易蓝屏的问题,其实是由来已久的(胡亥表示,这个锅不能我一人背)。


至于作为继任者的李斯和冯去疾,这二位与其说是丞相,倒不如说更像是始皇帝手下的两个高级工具人。除了总体上独立许可权更小以外,在两个人的权力分配上,一个地位高但实权小(冯去疾),一个实权相对更大但名义上的位置却低半级(李斯),这么一来,就进一步限制住了相权。



而如果再深究一下,我们或许会发现,嬴政与管理层之间的较劲,其实远不止这一件事。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20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权力密码之楚汉争霸

guigu 王伟,畅销书作者,鬼谷工作室主笔

¥29.0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07-0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火车王托马斯火车王托马斯游戏开发专业学生,策略类游戏爱好者,像素角色美工,喜欢一切取巧的家伙。

历史已经验证过了,人多用郡县人少用分封。

凡是用分封的,都是天下大乱人丁凋敝,中央没能力有效管地方才不得不使用的妥协办法。

反过来说,用分封就是为了半压制半安抚蠢蠢欲动的地方势力。汉初刚杀完异姓王,六国势力还没完全消除,这才来个非刘姓不得称王。晋朝刚经历三国混战,司马氏又是跟世家妥协上位,急需同族王巩固权力。明初时隔百年才重新收复北方,急需封王压制异族势力。

不过分封说到底还是权宜之计,等修养完成人口恢复以后还是得转成郡县,否则就是皇族内战。


历史已经验证过了,人多用郡县人少用分封。

凡是用分封的,都是天下大乱人丁凋敝,中央没能力有效管地方才不得不使用的妥协办法。

反过来说,用分封就是为了半压制半安抚蠢蠢欲动的地方势力。汉初刚杀完异姓王,六国势力还没完全消除,这才来个非刘姓不得称王。晋朝刚经历三国混战,司马氏又是跟世家妥协上位,急需同族王巩固权力。明初时隔百年才重新收复北方,急需封王压制异族势力。

不过分封说到底还是权宜之计,等修养完成人口恢复以后还是得转成郡县,否则就是皇族内战。


汉代建立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认为秦朝灭亡太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朝没有分封藩王,导致起义爆发时,各地官员或者出工不出力,或者袖手旁观,甚至还有响应起义号召的,而且咸阳一旦被攻陷,秦宗室被一窝端,一点复兴的力量也没有。所以汉朝就开始分封以屏障朝廷。

晋朝分封的原因,一是因为司马氏取代曹氏在当时不得人心,二是因为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父子三人早亡,而司马炎没有祖父和父亲的威望,代魏而立反对声音很大,所以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大力提高皇子地位,分封各方以镇压反对力量,拱卫中央。

至于明初分封的原因,朱元璋说的也很清楚,就是为了让藩王拱卫中央。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他总结历代经验教训,最终决定封诸子为藩王。他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联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当然,尽管老朱口口声声说「非私其亲」,实际上他对儿孙相当照顾,分封诸子,给儿孙们长久的家业,肯定是明太祖一个重要的考虑。

可见,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藩屏中央,延续宗室,是这几个王朝分封的原因之所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