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初中背书什么的比较轻松,上了高中也还可以,但是到了高三越来越记不住,尤其语文,历史,现在大一期末周要背的东西很多,但是就是记不住,容易忘记怎么办?


近几年为了训练记忆技术,疯狂地背了很多书,包括考研的、考证的,字典、基本上一个星期可以背完一本300页的专业书,给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背书经验吧。

需要记忆力课程可以看我主页

背书要想背得最快,要掌握几个层次的思维。我把人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分为4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次上,你达到的层次越高,你背书的能力就越强。

这4个层次分别是:发散思维、逻辑和图像思维、结构化思维、系统性思维。

第一层次 发散思维

什么叫发散思维?就是你看一个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跟它有关系的其他事物,看到一件事情,会想到另外的相关的事情。比如说到背书,你可能会想到老师、考试,想到分数,想到隔壁村的春花天天跟学霸在一起,想到学霸笔记不借你看,总之一想到背书就满屏的痛苦

发散思维人人都有,我们学习就是个发散的过程。通过发散来进行头脑风暴,来解决问题,来逆向思考,举一反三,创造新事物,等等。

所以这是一个大众型的思维,位于第一层次。掌握发散思维,可以帮你轻松记住很多小知识点。举个小栗子:

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其次,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再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的内容。怎么记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精神支柱、航程的灯塔、前进的动力」这几个词是记忆的重点,要想清楚记忆这几个词,那就要建立起它们的联系,一切的记忆都是在做联系。你通过发散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点,将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轻松记住了。

标题里有「指导」、「推动」、内容里有「灯塔」、「动力」这些词,用场景发散想一下,我会想到一个在「海上航行」的画面。

用海上航行的画面来对应记住这个知识,具体怎么对应呢?看回内容。

首先,精神支柱,就是支撑起来的柱子意思。柱子呢?它有顶天立地、在中间连接上下的作用;

其次,灯塔,它有指引作用,在前方引路的意思;

而动力,就是指在后方推动你。

这样一发散,有没有发现有个顺序在里面:前,中,后。根据这个顺序,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人生就是一次海上航行,船的前方有航行的灯塔;船中间有船长,作为大家的精神支柱;船后方有马达,作为前进的动力。

做个图:

发散一下,建立联系来记住。你要是发散思维学得好,这个过程1分钟都不用。

第二层次 逻辑思维和图像思维

第二个层次的思维有两种:逻辑思维和图像思维。说逻辑思维,通过逻辑去分析解决问题,通过逻辑思考来学习,你会发现很多内容内部是有联系的,我看专业本会首先做逻辑分析的工作而图像思维,是用图像来帮助我们给学习的内容建模、记忆,比如记忆宫殿就是以图像思维为基础的一种记忆方法。

这两种思维已经比较高级了,能同时用好这两种思维的人只有一小部分。用好这两种思维,你的学习速度要比别人快3-5倍。

拿教资里的小知识点来讲讲怎么运用逻辑思维来记忆。

老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1.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2.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3.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4.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这个内容一共有4个点: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还是那句话,要记住,就要产生联系。这几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我的分析是这样的:

首先,老师给学生引路,引向哪里呢?是要让学生德、智双向发展。所以这里讲的内容分两类,一是德,二是智。

品德要发展,当然是锤炼品格;智力要发展,就要学习知识。

这两种引导分别有各自的目的,品格锤炼好了,学生就会想著奉献祖国;知识学得深了,更进一步就是创新。

总结出来就是这样:

这里的4个内容,从题目去推导分析里面的逻辑,建立起逻辑联系之后,回忆的时候按照这个线索一推导,它不又出来了么?

再讲个例子: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人格特征里有4个内容,但是这四个内容看不出来有什么联系,怎么寻找他们的联系呢?

可以想怎么样的人会有人格魅力呢?是不是一些伟人、高大上的人呢?这些人的特点是不是文治武功都非常厉害,有著很多丰功伟绩呢?

那就借「文治武功」这几个字来对应记忆:

文——稳定性。文和稳谐音,通过文的谐音回忆「稳定性」。

治——整合性。治有治理的意思,治理的方式就是整合资源。

武——独特性。武和独,音有点接近,用武提示「独」,或者绝世武功都很独特。

功——功能性。功字正好对应上功能性。

最后「人格魅力是通过文治武功来体现的」这样一个逻辑来提示题目和内容。

第三层次 结构化思维

在这之上是第三个层次的思维,叫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是指把要处理的内容都收拢为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记忆内容,把复杂问题有序化、简单化。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思维,拥有结构化思维的人,背书会比别人快个7、8倍。下面分享一个我背教资时对教材目录的结构化分析。

教资有两本教材,其中《综合素质》比较简单,里面的内容对我来基本不用记,这里主要是拿来说明结构化思维

教资《综合素质》目录

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第二节 学生观

第三节 教师观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第二节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第三节 教师的权力与义务

第四节 学生权力保护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节 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 文化素养

第一节 历史文化素养

第二节 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 传统文化素养

第四节 文学素养

第五节 艺术素养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第一节 信息处理能力

第二节 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节 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节 写作能力

要快速地背下整本书,首先我们读之前就要用结构化思维对它做一个框架预设,即根据它的目录和小标题,尽量站在编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这个思考的过程,给每个章节都建立起逻辑联系来,这样通过目录你就预先知道了这本书要说什么内容了。这也跟个人的知识储备有关,你读的书越多,就越能快速地通过目录猜到一本书它讲的是什么。

这个目录分了两个层次,我分开两个层次来解析:

第一层逻辑

整本书一共有5个模块内容,通过逻辑分析来明确出这几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记住了:

首先,第一章职业理念,讲的是作为一个老师,要干什么,自然是要做一个好老师啦!这是总起。

有了这个总观点,就会引出一个问题来:怎么样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呢?下面的4章内容,从品德和才华两个层面来告诉你:好老师要德才兼备。

第一个层面是讲品德的,对应的是第2、第3章,法律和道德。法律法规和道德是对应关系,法律法规属于外部约束,规定了作为老师的下限;而道德是内心约束,告诉你老师的上限可以达到什么高度。上限和下限,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第二个层面是讲才华的,对应的是第4和第5章,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拥有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这两个内容一个是内在的,文化素养让你有了教师的内在;一个是外在的,掌握基本能力使你可以对外教学。这就是告诉你,做老师要内外兼修。

所以这一内一外,一上一下,就是告诉你做个好老师,在才华上要内外兼修,在品德上要立地顶天,这样才算德才兼备。

这样一想,是不是几章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确定了?内容要讲什么,也有个清晰的概念了。我们不仅知道内容讲什么,也要梳理出它为什么这样讲,这就是逻辑梳理的意义了。

接下来再说说第二层内容的分析。

第二层逻辑

1、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有三个内容: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这个内容简单理解成:老师教育学生,即可。

2、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这两点主要将的是教育法规的总述和具体有什么类型的教育法规。所以也可以合为一个部分,变成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3点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4点的「学生权利保护」,就是在教育法规基础上的分点。这部分内容还是可以用「老师教育学生」这条逻辑关系串在一起的。

3、教师职业道德

这部分包含两方面内容: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其实这两点就一个词可以概括:知行合一。道德主讲知,行为讲行,老师要知行合一。

4、文化素养

这部分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历史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科技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

这五个方面比较散,所以我自行做了个逻辑来理解:老师要有传道、授业的素养。

首先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讲的是老师承接前人的需要具备的素养,这个责任就是传道,传承历史,延续传统。

然后是科技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讲的是老师启发后人需要具备的素养,启发后人就是授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授业,要能文理艺皆通。

理科——讲科学;文科——文学素养;艺术生——艺术素养

5、教师基本能力

这部分有四个内容: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想一个流程:先接收外部信息,经过大脑逻辑思考处理后,就能够理解信息,理解后再通过写作输出到外部。

或者概括为:看想读写。

有了这个理解,整个篇章结构就可以牢牢把握了,基本可以达到不记而记的效果。

图示:

五、系统性思维

最后一个,比结构化思维更厉害的,是系统性思维。拥有系统性思维的人,能够全面地统筹学习过程,把一切有利于加快效率的方法为已所用,优化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

拥有系统性思维的人,学习的时候比别人更专注,看书比别人看得快,并且往往一看就懂,理解比别人更透彻,一理解就能记住,记得住还不容易忘。能达到这一层次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

各位看官,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或者你也想提升运用记忆术或者思维导图提升记忆力和背书速度可以看我主页或者私信我哦。


那这个时候需要想办法解决一下啦,其实这个也是有科学的记忆方法的,比如说锁链法,记忆宫殿,谐音歌诀等方法都能帮助你很快记忆的,你可以看我主页的视频,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不要反复地无效果地读一遍读一遍。应当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可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是思维导图法

如果是记叙文,可以按著记叙的六要素去画,形象的东西更容易记,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你就可以画出 妖怪第一次变成什么孙,悟空怎么打的;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妖怪,变成了什么?打的过程中,唐僧都说了什么,这样就很容易把这个故事记下来了。

如果是一篇议论文,那可以把他的中心论点找出来,然后,看作者是如何论证的。理清它的思路,每一部分,举了什么例子?讲了什么道理? 这样条理理清了,背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

第二种回想法

早上背的东西在睡觉前回想一遍,看看你能回想起哪些?如果能在脑子里回想起主要的内容,说明就已经掌握了。

第三种讲述法

看几遍之后,找同学给他讲讲,或者是找家里人给他们讲讲,如果你能把这个事情复述清楚,讲清楚,对方能理解,证明你就会背了,所以,背书是有方法的,只有你体会了这段文字,你才能真正的记牢它。

第四种方法是分层记忆法。

把一段文字分成几个层次,一层一层地去背。一层会了,再进行下一层,化大为小,就容易了。

第五种,可以用换歌词法

用自己喜欢的歌曲,调换成要被的内容,曲不离嘴,天长日久,自然倒背如流了!

当然,不要急躁,因为「险躁则不能治性」只有「宁静」才可「致远」,所以,内心平静这才是最重要的!


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心到、眼到、口到。」

这样通过每天的出声诵读诵,坚持不懈,日久功行,人的记忆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一般经过3个月左右,人的大脑就会开通启用建立一条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记忆回路。此时很多东西就会过目不忘,此即不为读诵而读诵,不求记忆而记忆。


学习实用记忆法就好。别说背文章,就是一本书,都能快速高效地背下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