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有人回答了,看田余庆先生的那本书就可以了。

最后谈下我的看法,门阀的强大与东晋初年的格局分不开的。司马睿地位并不稳固,内有南人的离心和江南叛乱,外有强敌压境,这种局势下必然要依靠随同南下的北人。但这种状况是帝制时代的变态而已,皇权重振自然要回归常态的。


去读一读已故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该书很容易读懂,即使理科生,读起来也不会吃力)就很清楚了。

门阀世家强大之根本,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需要对门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才能窥得其中缘由之一二。

鉴于此原因,我不做出任何解释,一切由你自己在阅读中去体会。


门阀就是板凳口中那批先富起来的人

马老太爷定义了剥削和剩余价值,其实农民也有一个剩余价值,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和他自己要吃的粮食之差

如果这个差值等于零,那意味著农民必须一刻不停地劳作,终身被绑定在土地上,否则他就会被饿死

如果这个差值小于零,一部分农民会被饿死,一部分会造反,总之还是个死

如果这个差值大于零,那么农民就有机会做一些额外的事情,比如读书,从事手工业等等

当这个差值大到了一定的地步,自然会有一些人可以完全的脱离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别人生产的粮食来养活自己,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政府,军队之类的组织

当这个差值变得更大时,门阀就诞生了,因为门阀可以脱离农业生产,去从事和农业生产所完全无关的活动,比如读书。这个时间点大概在东汉末

当皇帝在选择政府各级官吏时,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官员必须是识字的,有文化的。而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门阀的子弟。就算皇帝有意从农民中提拔官吏,他也会遇到一大群文盲,而任命文盲来当各级官吏,这是桀纣这样的昏君也干不出来的事情啊

当皇帝只能从门阀中选择官吏时,选择权慢慢地就从皇帝手中转换到了门阀手中,这相当于门阀垄断一项生活必需品,作为顾客,皇帝只能听凭其漫天要价,慢慢地皇帝好像除了龙袍龙椅之外也不剩下什么了。

当这个差值变得更大的时候,农民的子弟也有机会读书了,皇帝也有机会从农民的子弟里挑选官吏了,门阀再也不能垄断官吏的来源了,其好日子自然也就到头了。这个时间点大概在唐武则天时期

总之一句话,生产力,永远决定生产关系

借用两句诗,来表达一下当时农民子弟的心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也有今天啊


唐以前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当官的主要途径就是「举孝廉」,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要当官的推荐当官的人选,后果很显然就是阶级固化,魏晋时由于政治清洗,政治势力进一步整合,到了东晋连皇帝都是门阀推上位的,门阀世家的势力自然达到巅峰状态

所以科举制实在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创举,极大的扩大了皇权,同时也打通了阶级上升的空间,减小了阶级固化的可能,当然也有弊端,就是皇权无限扩大后带来的问题,到了清代皇权已经扩大到了极致


延续的权力,累积的钱财,培养的贵族子弟,联姻的门阀公卿。


老大都是靠著各家族起家的,要坐稳宝座就得把各个抬轿子的兄弟位置稳固,再加上各家族互相通婚联姻还有孝廉制的选拔人才(都用自己身边人)门阀就形成了,两三代人的努力几个家族垄断一些重要位置就是几世公卿,在加上家族延续的土地兼并每个家族都有自己势力地盘还不上税,老大一代不如一代,只要不出大乱几百年的世家多的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