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有人回答了,看田餘慶先生的那本書就可以了。

最後談下我的看法,門閥的強大與東晉初年的格局分不開的。司馬睿地位並不穩固,內有南人的離心和江南叛亂,外有強敵壓境,這種局勢下必然要依靠隨同南下的北人。但這種狀況是帝制時代的變態而已,皇權重振自然要回歸常態的。


去讀一讀已故田餘慶先生《東晉門閥政治》(該書很容易讀懂,即使理科生,讀起來也不會喫力)就很清楚了。

門閥世家強大之根本,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的,這是一個長期積累沉澱的過程,需要對門閥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做一個系統的瞭解,才能窺得其中緣由之一二。

鑒於此原因,我不做出任何解釋,一切由你自己在閱讀中去體會。


門閥就是板凳口中那批先富起來的人

馬老太爺定義了剝削和剩餘價值,其實農民也有一個剩餘價值,就是農民生產的糧食和他自己要喫的糧食之差

如果這個差值等於零,那意味著農民必須一刻不停地勞作,終身被綁定在土地上,否則他就會被餓死

如果這個差值小於零,一部分農民會被餓死,一部分會造反,總之還是個死

如果這個差值大於零,那麼農民就有機會做一些額外的事情,比如讀書,從事手工業等等

當這個差值大到了一定的地步,自然會有一些人可以完全的脫離農業生產,完全依靠別人生產的糧食來養活自己,這樣就產生了國家,政府,軍隊之類的組織

當這個差值變得更大時,門閥就誕生了,因為門閥可以脫離農業生產,去從事和農業生產所完全無關的活動,比如讀書。這個時間點大概在東漢末

當皇帝在選擇政府各級官吏時,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官員必須是識字的,有文化的。而滿足這一條件的只有門閥的子弟。就算皇帝有意從農民中提拔官吏,他也會遇到一大羣文盲,而任命文盲來當各級官吏,這是桀紂這樣的昏君也幹不出來的事情啊

當皇帝只能從門閥中選擇官吏時,選擇權慢慢地就從皇帝手中轉換到了門閥手中,這相當於門閥壟斷一項生活必需品,作為顧客,皇帝只能聽憑其漫天要價,慢慢地皇帝好像除了龍袍龍椅之外也不剩下什麼了。

當這個差值變得更大的時候,農民的子弟也有機會讀書了,皇帝也有機會從農民的子弟裏挑選官吏了,門閥再也不能壟斷官吏的來源了,其好日子自然也就到頭了。這個時間點大概在唐武則天時期

總之一句話,生產力,永遠決定生產關係

借用兩句詩,來表達一下當時農民子弟的心情: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你們這些先富起來的人,也有今天啊


唐以前是沒有科舉制度的,當官的主要途徑就是「舉孝廉」,也就是所謂的察舉制,簡單來說就是相當於要當官的推薦當官的人選,後果很顯然就是階級固化,魏晉時由於政治清洗,政治勢力進一步整合,到了東晉連皇帝都是門閥推上位的,門閥世家的勢力自然達到巔峯狀態

所以科舉制實在是中國古代的一大創舉,極大的擴大了皇權,同時也打通了階級上升的空間,減小了階級固化的可能,當然也有弊端,就是皇權無限擴大後帶來的問題,到了清代皇權已經擴大到了極致


延續的權力,累積的錢財,培養的貴族子弟,聯姻的門閥公卿。


老大都是靠著各家族起家的,要坐穩寶座就得把各個抬轎子的兄弟位置穩固,再加上各家族互相通婚聯姻還有孝廉制的選拔人才(都用自己身邊人)門閥就形成了,兩三代人的努力幾個家族壟斷一些重要位置就是幾世公卿,在加上家族延續的土地兼併每個家族都有自己勢力地盤還不上稅,老大一代不如一代,只要不出大亂幾百年的世家多的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