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状是焦虑引起的吗?强迫症状又会加重焦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了解焦虑和强迫症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得先认识一下焦虑和强迫的特征。

最近卫健委颁布了最新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对于焦虑障碍和强迫障碍也有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

根据DSM-5和ICD-11的最新分类,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等,都归类在了焦虑障碍的范畴里面。

焦虑的主要特征,在于两个方面: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精神障碍主要是焦虑、担忧、害怕、恐惧和紧张不安;躯体症状则有胸闷、气短、口干、出汗等具体表现。

强迫症呢,主要是以一种以反复持久、持续出现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但是强迫比较复杂,症状形形色色,既有思维上的困扰,也有行为上的冲突,甚至有时候还会多重出现。

尤其是强迫行为,这个最常见,比如经常洗手、关门,或者写公文的时候重复检查有没有错别字等,非得反复进行这样的行为,来抵消自己的不适感和焦虑。

所以,对于强迫和焦虑的关系,经常会有一个说法是大家经常听到的,焦虑并不必然导致强迫,但强迫中肯定有焦虑,其实主要指的是「强迫行为」这个特征。因为在强迫症的具体表现里,强迫行为发生的概率非常高。在临床上,强迫症里面的强迫行为表现,也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然而,我们也要对这一说法进行一下修正,焦虑并不必然导致强迫,但强迫中肯定有焦虑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不能说「所有的强迫,就一定会有焦虑的表现。」

所谓的强迫症,大家平时主要是泛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然而在临床上,躯体变形障碍、聚焦于躯体的重复行为障碍也非常常见。譬如平时大家有听过的「拔毛癖」,这就属于躯体的重复行为障碍里面的一种。

有些拔毛,是属于无意识型,像这种的话就很难会有焦虑情绪的体验,有意识的这种才可能会伴随有焦虑的特征,临床患者中,共存的比例极大,只有0.01%的患者存在一种拔毛的模式。

虽然只有0.01%,但是有就代表著临床上存在著这种可能,所以诊断和评估方面就非常重要,如何判断来访者拔毛癖的具体情况,就要看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了。

这段时间我在看精神障碍诊疗规范,有一个感受,就是现在有关精神障碍、心理障碍方面的分类是越来越细了,而且在许多症状的表现上面也存在诸多共性,想要准确诊断一个人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病理、病因和发病机制都有诸多差异和复杂的地方。

在工作方面,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所以,焦虑和强迫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普通人只要了解这一点就好了:强迫症的症状表现里面,焦虑的成分较高,绝大多数的强迫障碍症状方面都存在著焦虑的特点,在诊断治疗的时候,要把焦虑的因子考虑进去。如果存在焦虑方面的特征,在治疗的过程里也得注重缓解焦虑所带来的表现,在治疗的过程里,除了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等方面的调整之外,也可以把焦虑的情绪给处理一下。

而对于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等工作的人士,在平时工作中一定得做好评估的工作,尤其是咨询师。对于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等方面,咨询师是很难处理的,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去给来访者开展工作。

要是初次咨询,经过评估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有存在焦虑、强迫方面的症状泛化,一定得让他们寻求医生的帮助,该吃药的吃药,通过药物或者心理治疗等其它方式来进行调整。

像强迫症的治疗,都有明确规定,急性期治疗是10-12周,维持期是1-2年,严重和难治的病例还需要更长时期,可见心理治疗的难度之大。

在面对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时候,作为来访者也要注意,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真是存在这方面的症状,还是得经过系统、专业地系统治疗,该花时间去面对的得去面对,不能仅仅说吃两天药,觉得没效就放弃了。

坚持科学的治疗方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渠道。


这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导致在精神科诊断标准里面,ICD-10(简单理解为欧洲标准)和DSM-4(美国标准)就存在争议,ICD-10把强迫症排除在焦虑障碍之外,而DSM-Ⅳ认为强迫症就是焦虑障碍的一种。

所有的精神科的诊断,无论什么标准,都只是把最典型的症状列出来,但是疾病和疾病之间是一个渐进的谱,根本没有截然的分界线。


简单的总结,这两者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1.多年前曾经是一家。焦虑和强迫最早都属于「神经症」范畴(犯愁),精神分析还说过强迫的核心是焦虑这样的话,所以最开始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家人。

2.兄弟开始分家,但意见不统一。但是随著人们认识越来越细化,神经症这个诊断取消了,ICD-10标准里面把强迫症排除在焦虑障碍之外,理解为兄弟分家了。但DSM-4认为强迫症就是焦虑障碍的一种。

3.彻底分家。最新版的ICD11和DSM-5都认为,焦虑障碍和强迫障碍是两个独立的诊断。


焦虑症和强迫症都是神经症。啥叫神经症?和神经病啥关系?没啥关系。先不要晕,我慢慢来讲。

神经症还有一个更有名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指的是一类疾病,他们第一有人格基础,第二起病有心理因素,第三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但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第四社会功能受损,主观痛苦程度高,第五自知力完整,有强烈求治愿望。(我都写困了,但是每一条都非常重要。)

强迫症和焦虑症都有这些特点,所以一开始都属于神经症的范畴。


再说一下不同点,焦虑症的自主神经紊乱(心率加快,出汗多,口干,急于排尿排便等)症状和躯体不适感(肌紧张,震颤,头晕,呼吸加快,坐立不安等)很明显,包括;强迫更强调思维上和行为上的「不得不」,那些想法自己主观是抵抗的,不情愿的,甚至努力在驱散,但却控制不住。


最后总结一下,焦虑障碍和强迫障碍有很多共同特点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的两个独立的诊断。


谢谢邀请!

应该说,强迫行为是由焦虑推动才产生的,强迫思维是激发焦虑的直接原因。在强迫症当中,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担心自己最最在意的东西有风险。

一旦得了强迫症,那么,越是焦虑就容易强迫,越强迫就越痛苦。

不过,焦虑并不必然导致强迫症,但强迫中肯定有焦虑。(李远)


强迫症状的背后是担忧和焦虑,是担心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或者失去自己看重的,比如担心犯错、失败、生病和痛苦,担心自己在意和看重的人因此而忽视、拒绝、否定、看不起、讨厌和嫌弃自己,而感到焦虑和恐惧,而开始苛求完美、控制和自我强迫。各类思维和行为强迫症状的潜意识目的,就是想通过控制一个具体和细微的点,使之完美无缺,完全的正确与可控,来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而感到心安,以减少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仍有很多朋友没有深入的认识问题和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仍在试图通过药物或某种方法消除自己的强迫症状。只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没有了强迫症状,那将以何种方式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呢?又要如何缓解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呢?压制问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强化问题,这也是强迫症越「治疗」越严重的主要原因。我们要深入的认识自己,看清强迫症状背后焦虑,以及焦虑背后的期待和情感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强迫症状。

说到底我们需要的是控制感和安全感,那要如何建立安全感呢?安全感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己的能力和能力感,即在遇到问题和危险的时候,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能够保障自己的生存,也有信心追求自己想要的和获得满足,谋求未来的发展,这一点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感和自信心;第二,即便自己暂时能力不足,也可以得到他人和生活环境的理解与支持,获得外界的保护和给养,这一点可以通过建立和维持人际和亲密关系来获得支持;第三,看淡和放下是非、对错、好坏、成败、得失乃至生死,这一点可遇而不可求。


焦虑,是精神紧张引发的不安定。原因非常多。赶时间,明天见明显,合同到期,对未来的不确定,很多很多都会带来精神紧张。

可以说,一切心理疾病都会伴有超量的杂念和焦虑。

强迫症,是同一个念头,想法,场景,词句,声音的重复播放。

所以,两个的原因和作用是不同的。

却有些千丝万缕的关联。

比如,焦虑是贯穿所有时期都会有。而强迫症,是重复的频率和强度加强后,才会表现为躯体疼痛,被重视起来。

人的精神这根线,是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焦虑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和缓的生存条件。宽松的社会氛围。

加大压力,就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当然,调节心理的方法,目前是国际难题。


都是一种疾病,即脑神经数据异常。只是异常的点位,特征值不同而已。


个人认为,强迫行为基本不会造成焦虑。这个强迫行为是指完美主义者对事物或情感的完美情怀。

但要是说极端一点,强迫症是可以带来焦虑的,因为焦虑是任何事情任何情绪都可以诞生的,焦虑的范围很广阔。

小到著急,大到焦虑症都算焦虑的范围。

个人认为焦虑的时候不会诞生强迫症,不会有完美注意情怀,都在忙著思考,都在忙著自责,忙著抱怨,哪有时间去做完美主义的强迫症啊。

依照楼上心理学的意见是焦虑程度越强,强迫症强制程度越强,越痛苦。

我们人类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吗?

我们大脑为什么会做这种事呢?

是大脑的什么机制?

能否靠自己解决呢?

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找寻和经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