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什么重要,专业性最重要。

利益相关:

知乎百科优秀贡献者,搜狗科学百科第79号合伙人,被伙伴拉著去写维基百科,曾参与人工智慧领域术语解读工作。

可以说,我和百科之间其实有缘分也有故事。

接下来我要讲一个又臭又长的故事,不过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的收获原汁原味的分享给我的朋友们,那就先忍一忍啦~

好奇心是驱使著我前进的人生信念,也驱使我不断的主动学习。

从很早开始,我就通过上网冲浪来了解这个世界,有机会接触电脑的时候,我就把课外的时间全花在上网查资料了。不过那个时候没有人告诉我哪里有好网站或者好资料,全靠著自己的摸索进行。当时我遇到什么问题,最喜欢先到百度上搜一下,那个时候的「百度百科」教会了我很多理工科的常识和生活方面的经验。我自己也主动参与到解答中,当时是在腾讯的「问问搜搜」上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还记得在参加自主招生的时候,我没有什么获奖的经历或者证书,但我把问问搜搜上我的高等级个人主页截图附上了(虽然自招差了1.5分,没过中科大的考试),说明我自己是很认可这段回答解惑的经历的(或许也是现在坚持在知乎或者其他地方坚持分享的原因吧)。

后来,等到升入大学,我终于知道了还有外面的世界,也知道了查数学问题应该去哪些网站更好。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培养了看到某个想要知道的新名词,先去「维基百科」上找找解释的习惯。

再后来,我开始专业领域的学习,逐渐意识到不仅可以从别人学到好的内容,也能自己主动撰写出来,与朋友们共享,然后获得各位良师益友的反馈。特别地,我希望且正在从事科普方面的工作,要把专业的有门槛的知识,更多的介绍给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和充满好奇心的大众(我也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那么,科普创作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写科学小品文,也可以创作解释专业术语的百科内容。

针对这个题目,我认为:百科是一种中立客观的科普形式。如果想了解某个领域,首先可以从百科获取信息,直接找到相关信息渠道。

正如我在之前的创作中提到的,一个新人希望了解某个领域,最好是从了解这个领域的「关键词」或者「术语」开始。而获知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意义,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在一个靠谱的百科中查询这个关键词的意思。一个合格百科内容,应该有关于该关键词的定义解释、历史追溯和相关重要参考文献等内容,如果能阅读下来,也基本有对该关键词入门级别的认知。

与其说读了百科拥有入门级别的认知,不如说,在创建这条百科之初,就希望读者能拥有对某个百科关键词的入门级别的认知。

用Magi搜索引擎就有这个味道~

正如前面所说,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指引我成长,我也开始创作知乎百科和搜狗科学百科。

为啥不写百度百科,是因为它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买词条的故事也有所耳闻,另外等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会发现百度百科里面有很多不应该出现在百科类内容的错误。

为啥刚开始没有选择写维基百科,中文维基的政治气息太重,主义之争已经影响了科学的传播与讨论。

实不相瞒,写知乎百科是因为当时有相关的活动(没错我就是馋知乎的小礼物),另外我特别想拿知乎的「小紫花」(优秀百科贡献者),所以在保证内容优质的前提下,花了很长时间一口气创作了好几篇百科内容。

说实话,创作知乎百科内容遵照的模式其实还是问答模式,一般情况是先由阿库@知识库 提出关于某个术语的问题,然后底下各个创作者进行回答,依照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还有内容的优质程度,由知识库运营手动筛选出一条内容作为该术语的百科。这个模式的自由度非常高,但也有很大的缺点,就是过于自由,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模式去书写内容,此外,大部分答主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应该用客观角度撰写的百科类内容,导致个人的风格过于明显。

也在那个时候,我被搜狗科学百科的朋友注意到,邀请我一起写计算机学科方面的百科内容。我觉得在科学百科的创作,更符合我心目中对于百科类内容撰写模式的想像。

从创作者的角度,我个人对于搜狗科学百科的评价是「真实、客观、优质」。

首先,搜狗科学百科的运营团队通过各大平台和线上线下渠道,找到了大量的硕博生参与百科的撰写,百科内容通过经过学历认证的实名作者来保障真实性。

我每次在写内容的时候,都会知道这个会伴随著我学校的名称和自己的姓名对外展示,不由得一次次在心中默念「理性客观通俗」,写完内容也是反反复复核查,直到自己实在找不出问题为止,主动提高对内容质量和严谨度的要求。

其次,与撰写学术论文类似,其实撰写百科也应有相关的规范,这方面搜狗科学百科做得很好,有明确的指南,教会各位百科合伙人们运用 「弱原创、强引用」的创作手法,将专业、权威的知识被改写成大众能看懂的知识。

我也在这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虽然好像在合伙人成果中漏记了我的名字哈哈哈。

最后,内容的优质一方面通过搜狗百科合伙人群体的专业度保证,另一方面也通过实名的同行评议机制保证。虽然这里的同行评议不如学术期刊评审那样压力山大,但也少不了基于科学性和严谨性的斤斤计较和刀光剑影。通过同行评议的过程,我感觉自己的创作能力和科研审美都有提高。

搜狗科学百科的做法是,根据百科合伙人认证的领域,和一定的门槛,开放该领域的内容审核许可权,然后对其他人编辑的对应领域的百科内容进行同行评议。这一点我目前还没有在其他同类产品中见到。

对于搜狗科学百科平台,我觉得还有两个特别出众的亮点:建立了学科社群,充分考虑合伙人意见

我觉得科学百科做这个运营确实是有情怀在里面的,它其实想建立一个全国(甚至海内外)跨学科的社群,然后大家平时线上谈论知识,线下各地进行科学分享。现在的社群讨论氛围就很棒,大家有一定的学识,说话又好听,超喜欢在里面的,可以说百科合伙人的社群是我见过的最顶尖的社群之一

学科树 - 层级递进的专业知识体系 https://baike.sogou.com/kexue/

学科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

此外,我感觉搜狗科学百科对于实际上的百科内容贡献者们的定位很有意思,各位硕博生们不仅仅提供内容,而且提供对这个百科产品的意见和建议,或许这就是「百科合伙人」这个名字的由来吧。搜狗这边的运营每周和每天在各个时间点,不厌其烦的提醒撰写百科,审核百科,收集反馈,然后迅速交给产品团队将大家的建议落到实处。这个产品的迭代能力确确实实特别厉害。

注:https://baike.sogou.com/kexue/d11188.htm

注:搜狗科学百科 - 搜狗科学百科 第4点 合伙人成果 可以看到,自搜狗科学百科项目启动以来,各位合伙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都有认真记录,进而反映在产品中。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很能体会到这种自己的建议得到尊重,也能很好体会到参与构建一个体系或者一个模式的荣誉感和愉悦感,而这是在其他任何地方(其他知识产品)没有见过的。

简单来说呢,我建议同样具有分享知识、共同建立这个世界欲望的朋友们能参与到撰写科普的工作中来,而百科是科普的很重要的方式。

如果觉得喜欢自由随性的风格, @知识库 知乎百科可以尝试;如果想和各领域的老师同学们交流,不妨加入 @搜狗科学百科 搜狗科学百科;如果有更高的追求,参与维基百科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来吧,我相信我们创作的内容能为科普助力,也能为更加智能的未来带来希望。


在我写本文的时候,问题下已经有117个回答了,而大家都提到了科普百科中「专业性」以及「权威性」的重要性,比如 @赵思家 、 @白小鱼 的回答,而各类百科的问题,在 @小飞 的回答中也进行了对比。对于这些回答,我是持赞同态度的,科普百科的专业性于权威性在我看来,确实应该是放在首位的,可以说,过去在中文互联网内,还没有任何一家百科能做到这个基本的要求。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想搜一点专业的内容,但是一百度,得到的基本都是没有价值的内容,而如果用google+wiki的组合,那这基本不用担心。

直到最近上线的 @搜狗科学百科 的出现,让我觉得中文互联网内的百科出现了希望,我自己也很荣幸从去年开始就参与到这个项目,是搜狗科学百科的合伙人。

关于怎么做好百科以及搜狗科学百科,众多知友都已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这些基本已经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本来我也不知道该说啥,但是想到了自己这几年做科普的经历,就想著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一下

1、一个受到认可的科普百科的重要意义,是提供了一个平台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专业内容可以从专业的网站、文献中获得;对于非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也基本是Google+wiki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一种「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路径,在我们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时,有路径可走。

而在过去的20年里,中文互联网的平台应该说是 百度+百度百科,尽管这套组合被专业人士所鄙视,但是确实是很多普通群众搜索相关知识的路径。很多上网的普通人都知道,想搜啥,就百度一下。然而不专业的内容,甚至很多都是错误的内容,使得这个平台失去了传播知识的初心和价值。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恐怕普通群众想查专业知识的时候,根本没有路径获取,那么又何谈辟谣呢?

所以,搜狗科学百科打造一个专业的、具有权威性的百科,在我看来,是一个潜在的、能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知识传播的平台,一旦这个平台得到认可并被推广,那么就能给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价值。

在目前中国的科普中,可以说大部分的科普都是不及格的,甚至远远不及格。科普的发展是需要时间和探索的,对于任何新生的力量,我想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宽容、理解于支持,这也是我一开始就加入搜狗科学百科以及帮忙推广的原因,我希望能看到在中文互联网内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百科。

2、平台的创作者的权益

这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为创作者能从创作过程中得到什么。我不喜欢用爱发电,不是自己没有奉献之心,而是用爱发电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作为平台,必须提供足够的利益去支持创作者的创作。

说来惭愧,我在第一次参加搜狗组织的线下活动时就当场提出了这个问题,虽然当时我问的是,创作者是否能得到一定的收益。关于这个问题,当时也得到了激烈的讨论,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不过,今年我很开心看到了一点,就是搜狗科学百科是真正的在考虑这些问题,尝试各种方法、活动来激励大家的创作。

以前我一直以为,对于创作者来说最大的激励是钱,然而这一年多来我慢慢地发现,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信仰的满足是能超越金钱的诱惑的(当然,钱的直接激励也不可缺少。但是目前在我们看来,中文互联网中的科普圈还没有形成某种共识,某种文化,大家共同维护的某种信仰。

当然,我支持搜狗科学百科,并不是说他们就做的非常好了。实际上,这个项目也才开始了一段时间,目前的很多制度也都是各位创作者与搜狗科学百科的小伙伴慢慢摸索出来的。即使如此,目前还在不断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的讨论群里也会经常讨论这些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也基本就是以创作者们讨论的结果为主。目前问题也依然很多,关于写的内容、审的形式等等,就在这两天,还有知友针对搜狗科学百科的词条内容提出了异议等。

问题总是会有的,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总是会有的,对于这一点,该批评就批评,但是我想还是要抱著宽容之心,毕竟做这样的事情不简单,困难重重,但是正是有这些困难才使得这样的努力变的非常有趣。所以,我也想邀请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加入,参与中文互联网的百科发展之中。

还是希望搜狗科学百科能真正地做成中文互联网中专业权威的百科平台!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了。对于科普百科,我觉得权威和专业最重要。

从2017年起,我减少了在知乎回答问题的频率,开始去不同的百科里匿名维护与听觉相关的词条。2013年到2016年,我在知乎写了一些科普,而2017年到2020年我又在各个百科里游荡,正好是两个三年,对此有些感触,写在这里想抛砖引玉,希望看看大家是怎么看百科——特别是中文科普百科的问题的。

首先,我觉得线上百科,特别是一个完善的科学百科,是科普的基石。它不仅对零散的科学信息是一个整合,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线上、免费的科学百科的存在能够让任何人都随时随地地去学习和查阅,甚至促进人习惯去质疑信息。即使维基百科还不错,但它中文词条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及英文词条的。可以说,当下就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中文线上百科。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次,我认同 @LNDDYL 在另一个相关问题中的观点,国内外的线上科普百科都不能称为权威,甚至都不能算上是「可靠来源」(reliable source)。即使如此,但为什么现在它离「权威」这个词儿越来越远了呢?特别是国内的百科,连我外公都知道百度百科的信息不可靠。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有所改变?是不是我们就要接受这样的现状,放弃中文线上百科?


那为什么国内百科产品没有建立起权威性?

这个问题其实有个简单答案:感谢百度百科对中文百科的惨状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国内,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人最多,自然而然看百度百科的人也最多,但百度却没用良心去做它,这使它又烂又坏。

但光说「一切都是百度的错」也是片面的。这里姑且不针对百度百科一家,我认为国内百科当下有四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烂到骨子里的审核制度。百度百科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没人去编辑,而在于它所谓的审核制度是有门槛的。而这个门槛还不是专业性,而是是否愿意花钱。很多词条内容错误百出,即使有专业人士去详细编辑,辛苦工作也会被「商业化的专家」去删掉。

第二个问题。谁会想去编辑词条做这种无利无名的事儿?

百科本质上是「弱原创、强引用」的内容,它的核心是将专业、权威的知识用大众能看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和写科普文很像,但它更干,而且需要笔者有很强的全局观。最近几年国内的科普自媒体越来越多,科普文也越来越好了,但绝大多数的科普文还是散的,明显能看出来大多都是翻译或是针对某一个单一新闻的报道或是对单一论文的解读。但科学的知识应该是系统性的,往往需要专业程度相当高的人去总结和提炼。但编辑词条耗时耗力,而且给贡献者毫无实质性奖励,全靠贡献者一腔热血或是一份良心。

维护百科比写科普更难。我以前以为,写科普文就挺圣母了,因为花时间、挺难,而且挣不到多少钱。但我还是太年轻,维护百科词条的人才是真的圣母。为什么呢?以我自己为例,从2013年我在知乎上写科普,到2016年我都能出一本实体书了,甚至能在伦敦的地铁里被人认出来,至少我是靠科普挣了钱的,而且也有人认识我。但从17年起,我开始维护百科词条,到现在也3年了,如果我不说,压根没有人会知道。

第三个问题,也是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编辑词条的人的专业水平和其账号等级往往不成正相关,甚至可能是负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国内百科上,随便打开几个词条,点开历史编辑,你总能找到一种神奇的账号。这类账号的编辑量极大,但你仔细看他们的编辑内容却非常糟糕,而且完全看不出来ta的专业是什么,完全没有擅长的领域,像是到处扫荡一样。刚开始我很疑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账号存在,这么无聊,这么闲吗?最近我才明白,这种是养号的。Ta编辑量越大,账号等级越高,ta的编辑的内容权重更大,更容易被审核通过。这就和第一点有关,当下的审查制度漏洞百出,滋生出了付钱来改百科的这种奇妙的产业,让你可以付钱去把真正专业的内容给改成你想要的样子。

如果我们期待一个词条内容专业性高,必然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长期维护。而就像是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绝大多数人都只能精于一小个领域,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越是专业的人,越是认真维护本专业词条的人,ta的每一次编辑都是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内容,这类账户的编辑次数自然会越少,而在国内百科上,这种用户的账号等级也会更少。这种账户的高价值内容,却很容易被水军给删掉。一个真的专家花了一晚上编辑的内容,第二天早上,一个养了号的人,就能拿钱办事去把内容给改了。这导致真正有能力让词条的内容专业且可靠的人,在百科上输出不仅是纯亏,而且还毫无意义,给自己添堵。谁还会去维护词条?

当然,你也可以申请成为权威编辑,然后直接锁定词条。但百科本来就是想通过集众专家的智慧为一体,而不是强化某个人的权威。

当然也不能只攻击咱们国内百科的问题,其实任何线上百科或多或少都有两个关键问题:这种几乎匿名制的编辑制度,使得所有的线上百科就不可能「权威」,也不能算上是可靠来源。而随便谁都能改的机制,使得专业内容不能得到保护。

总结一下,我期待的百科应该有以下四个特征:

  • 高水平的编者。内行、会总结,还要能说人话。
  • 没有明显漏洞的审查机制。
  • 将知识内容清晰地组织起来,把一个个词条传承知识树
  • 把百科做成社群,鼓励第一点里的编者长期活跃。

原本我已经对国内的百科们都已经基本放弃信心了,直到这周我突然发现搜狗的一个新项目,叫做搜狗科学百科,我对这个项目非常好奇,虽然它还很不完善,但我仔细研究了一番,觉得有点妙。

链接在此:首页 - 搜狗科学百科

搜狗科学百科的官方页面

它也有上面的四个特征。

首先,它满足我前面说的「高水平编者」要求,主打「博士写的专业百科」,所以编者都是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或是博士生。我认为研究生和博士生最适合当词条编辑。越是专业的编者,对知识点越熟悉,越容易出现「知识的错觉」,越不容易把内容写得通俗易懂。博士生刚刚好,他们拥有大大高于大众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是学生,离「大众」还不太远,与此同时编辑百科还可以帮助他们归纳总结专业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它的审核制度模仿了学术界的同行评审:「词条的每次更新将由三个人通过票选的方式进行评审,只有不少于2位评审员均表示通过,该词条版本才会生效,避免恶意篡改。」虽然同行评审也不完美,但应该不会滋养出「付钱改词条」这样的产业吧。一方面,同专业的人可以排错,同时还可以看内容是不是用人话写出来的。

第三点是它的内容组织很好。它用「学科树」 作为整体性框架,让编者能有目标、有节奏、有范围、有约束地填充,同时读者也能科学地、有效地延伸。比如我现在看到「神经生物学」这个下面是空的,就很有种冲动去填充它。总不能让人有种「这个领域没人」的感觉吧。

第四点是,它似乎还挺强调社群的。搜狗科学百科在首页、词条页、动态广场及个人中心等页面重点突出内容贡献者,希望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他们为科学百科所做的努力,打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点进去这些编辑者的个人主页,你还能了解他的教育经历和作品推荐,能知道这个人擅长在哪个专业领域。

反正就我现在来看,搜狗科学百科还挺有戏的,做的挺精致。不知道搜狗能不能让它保持这种小而美的感觉。就把它当成智库养著呗?

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要求挺低的,只要你给我们个地儿让我们自己聊就行,工具和读者我们都能自己带,真的是很容易被满足的用户群体了。


最重要的当然是权威性了。

大家去百科查看内容,都是为了了解自己未知的世界,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一个百科词条中含有错误的内容,会对用户产生误导。

除了爱看百科知识,在维基百科一个链接一个链接点著看好几个小时的人,一般的用户的使用场景都是有不懂的名词,搜索出百科,了解一下。

在这种浅尝辄止的使用环境中,用户不会对百科内容深入研究,那么就更需要百科产品具有权威性。(同时也要简洁明了,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关键内容信息。)

以前我宁愿硬肯英文文献,也不愿意相信百度百科的内容。因为编辑百科没有门槛,人和人都可以编辑,内容良莠不齐。

后来我加入了搜狗科学百科,成为了一名科学合伙人,改变了对科普百科的看法。

搜狗科学百科采用的是和学术期刊类似的双盲同行评审方式审核百科词条。就是每个词条有两个具有相关研究背景的评审员(博士)进行审核,评审员和词条作者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双盲),如果两个人的评审意见相差太大,再找第三位评审员审核(高校教师教授)。词条的创建者都是在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硕博研究生和老师。词条的审核人员更是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一定成就的博士和高校教师教授。这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词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最开始的时候,收录的词条少得可怜,学科树就是一个光棍。后来随著大伙的加入,写词条,写小作品,学科树也越来越枝繁叶茂。

学科树

可是我堂堂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却不配拥有自己的树枝,[微笑],主要是BME这个专业本身不好划分,合伙人也不多哈哈。

搜狗科学百科还有自己的创作者社区。在社区里,大家经常为了一个评审的标准尺度,争得面红耳赤。评审员对于词条的要求标准也是严格。我就有很多次提交新词条被退回重写。我作为评审员也拒绝过很多不符合要求的词条。

在社区里每个合伙人对于这个产品都抱有极大地热情。最主要的是,大家聚在一起不为了任何金钱报酬,只是为了在互联网传播知识,做中文互联网最好的科学百科产品——这个产品的内容创作者是一群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利益相关:


谢谢邀请。

简短回答,我个人认为,「权威」是最重要的。但是什么才是「权威性」、如何建立「权威性」这些问题,却不是那么好回答的。

其实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或许可以得到一些答案。「和维基百科相比,为什么国内百科产品没有建立起权威性?」

这个问题可以讨论的维度非常丰富,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我觉得,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互联网世界上「百科」类产品那么多,只有维基百科建立起了权威性?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权威性」并不表示维基百科上所写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如果你要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最好还是认认真真去翻书和看论文;但毋庸置疑,维基百科是普通人快速了解一个陌生领域的绝佳选择,不需要复杂的检索过程,只需要简单的关键词就可以查到相对权威的定义、历史背景和相关理论简介,还有与此相关的其他词条,这正是百科类产品的巨大优势。

不过大家也会感觉到一丝遗憾,那就是在中文互联网却没有诞生这样的优秀产品。难道中文互联网没有这样的需求,或者中文互联网的土壤就不适合这样的产品?当然不是,百科类产品的巨大流量已经证明了大家是非常非常需要这样的产品的;但也正是因为巨大的流量,让许多曾经我们寄予厚望的百科产品最终沦为了广告和营销的天下。这样一来,哪怕曾经有很多非常经典、全面和准确的词条被收录其中,也无济于事了。毕竟翡翠与碎石摆在一起售卖时,大家不会猜测碎石是什么宝石,反而只会笃定这块绿玻璃肯定是碎掉的啤酒瓶。

所以回到上面的问题,维基百科是如何建立起的权威性?谷歌带来的流量自然是它风靡世界的关键,但不是最关键的,毕竟中文互联网也完全不缺流量。物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信噪比」(signal-to-noise, SNR),指的是有用的信号与杂讯强度的比值。这个数值越大,表示信号越好。信噪比低,也可以用滤波的手段筛选出有用的信号,但是成本会更高,而且筛选出的结果未必是对的。对于一个百科类产品来说,靠谱的词条就是大家想要的信号,而水化的、甚至目的只是广告和营销的垃圾词条就是杂讯。如果只有几百几千、亦或几万条,控制信噪比还是容易的;但作为一个对大众开放的项目,拥有海量词条的情况下,要保持高信噪比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维基建立权威性的关键是,在拥有巨大体量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著可观的信噪比。

分析完了维基,那要是我们想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下发起一个百科项目,能够从维基中汲取哪些经验呢?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靠谱的人,二是靠谱的氛围。

首先是人的层面。词条的撰写是有门槛的,尤其是科学性的词条,需要对相应的词条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准确认识,同时也要对该研究领域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这个不是你有热情就可以做好的,是真的要有相应的水平才可以。

第二就是「氛围」。这个「氛围」说起来有点玄学,其实就是参与者认同这件事、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比如维基百科正式员工没几个人,但是参与编辑和维护的志愿者们却遍布全球,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维基社群。为何要用志愿者的形式来让大家做这件事,而不是付费的形式呢?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方面是维基是公益性质的项目,根本没有钱来付费,而且说实话这样一群天文地理面面俱到的高端人才,也没有公司聘用得起;二是如果用按条付费的形式维系用户,那么势必带来词条的水化(毕竟这群聪明人有的是办法,可以在满足硬性考核标准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刷钱效率),以及对报酬不满时的大量参与者的退出。对于维基社群的众人来说,大家认可维基的使命,认为编纂维基是在参与人类文明建设,所以参与其中时会有崇高的自我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要比写个词条赚点钱的快乐强一万倍。

当年维基项目刚启动时,社群的种子就是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和科学家们。靠谱的人一起想做一件靠谱的事,而维基最终也没有辜负大家,这些年也没有出现想靠巨大流量大捞一笔的「商业奇才」,所以保持住了高信噪比,权威性就起来了。

国内百科类产品其实也不少,有些产品已经积重难返,要想扭转信噪比和权威性不断降低的局面,感觉难上加难了,反而是刚开始启动阶段的项目还有更大的希望。目前我比较看好的是搜狗科学百科的项目,前几天 @子干 直播的时候做过介绍,可能大家了解过一些。这个项目是搜狗发起的项目,slogan是「讲科学,更专业」,旨在为中文互联网用户建立一个靠谱的、信噪比超高的科学百科平台。目前这个项目还在很早期阶段,但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趋势。与维基早期类似,目前搜狗科学百科种子社群的参与者也都是大学或研究所的老师及学生,而且在搜狗科学百科工作人员的运营下(小姐姐们超可爱),社群活跃度很高,每天光看大家聊天就已经能够学习很多知识了(可以参照公众号「搜狗科学」的「聊天室」板块)。现在每天打开「搜狗科学合伙人」的微信群,就像是一个超级自由、氛围融洽的线上conference,总是有无数的话题进行讨论,每当我有什么其他学科的科学问题想要了解,直接把问题抛到群里去就好了,总会有相关学科的朋友热情解答,也会有许多相关的跨学科讨论和灵感碰撞,真是获益良多。当然了,社群内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人传人」现象,比如某些同志(没错我说的就是子干!)引发的女装现象,我也总是会大力批(xin)判(shang)。

而且虽然是个公益社群,但毕竟是背靠搜狗,所以社群内部经常会给贡献度高的用户寄一些礼物什么的,录音笔啊硬碟啊(反正就是理工科一看就很喜欢的那种),我只好羡慕嫉妒(没有)恨,毕竟我在社群里就是个小透明,实在是没啥贡献度,哈哈哈。

当然了,社群毕竟不只是一个大型交友平台,更是严肃的科学产出平台。在输出科学百科词条方面,不仅撰写词条的参与者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甚至为了进一步保证词条的权威性,更新词条方面搜狗科学百科目前实行的是同行评审制度。只有同领域不少于两位评审员表示通过,词条更新才会生效,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词条被频繁恶意编辑的情况,以这种方式来保证整个百科项目的信噪比。

没有哪个项目从一开始就一切都是完美的。所以社群中也设立了良性的讨论和反馈机制,对产品或者规则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都可以得到及时修正。所以社群中的每个人不仅仅是项目的「志愿者」,更是「合伙人」。这有点类似于学术圈的自我管理、自我净化机制,靠荣誉感和使命感把大家连接起来。虽然谈不上有什么经济上的收益,但却能够在社群中收获众多学科的知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

Im so proud of being one of them.

最后欢迎大家加入社群,一起来参与这件超棒的事:

首页 - 搜狗科学百科?

baike.sogou.com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