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及其团队研究的米,直接的影响范围是?


请勿神化和抹黑袁隆平

奇迹不是一位巨人就能建成,而为奇迹艰辛努力的巨人都应受到尊敬。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个人认为,自1949年至今平均亩产增加的300公斤中,单纯化肥因素约占30%(±10%),单纯良种因素约占20%(±10%),单纯水利因素约占10%(±5%),单纯其它因素(包括高厢垄作免耕轮作预留行间套作肥水管理在内的耕作制度改革,和农药、农膜、农机等)10%(±5%),多因素综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种、水利、农膜、农机、农药、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约占30%(±10%)。

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不容怀疑,此外,「野败」是李必湖发现的,应用最广的「珍汕97」不育系是颜龙安培育的,「明恢63」恢复系是谢华安培育的,杂交粳稻是杨振玉培育的(袁隆平是籼型杂交稻),现在使用的数百个杂交稻品种和因口感、品质、气候等原因仍大量栽培的各种常规良种稻更是无数聚光灯外的农科工作者培育和推广的……谁知道始于1965年盛于七十年代50多万人次参加、常年育制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南繁」?所有育种工作者都是英雄,无论他们是否成功。 杂交水稻的科研究竟有多难?

并且,杂交水稻的推广只是建国后的三次水稻品种大更新中的一次(另两次是培育推广矮杆和中杆稻);

并且,水稻之外还有小麦(品种更新和杂交品种培育推广)、玉米(替换小米和杂交品种培育推广)、油菜(高抗高产「双低」品种培育推广)、高粱等等;并且,良种之外还有化肥、农药、农膜、农机、耕作制度改革;

并且,在此之外还有谭玉钧、钟麟、刘筠等畜牧、渔业众多专家和推广者共同造就的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养殖总产量的68%的传奇!

另一方面,袁隆平是农科工作者的楷模和代表。

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人们发现了「杂种优势」,但是,杂种优势不会稳定遗传,杂种F1自交后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在农业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所面临的难题是必须每年规模化配制杂交子一代(F1)种子。

玉米花大且雌雄分离,人工去雄简单易行,直到现在仍在广泛采用(美国以化学去雄为主),而对于水稻、小麦等雌雄同花植物,花又很小,人工去雄就非常困难了。

袁隆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攻克「三系」配套难关,实现了每年规模化配制水稻的杂交子一代(F1)种子。公平地说,他不是三系杂交稻理论的提出者,贡献也达不到「养活了13亿人」;但是,他所这个成就丝毫不亚于获诺贝尔奖的蓝光LED技术。

仅凭这点,国家对他的褒奖就不算过份。更何况,声称不吃大米的人,别忘了水稻高产对平抑粮价和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巨大作用。

袁隆平的耀眼不是因为他身上的聚光灯多了,而是李振声、李登海等人身上的聚光灯太少,甚至整个农业舞台的聚光灯都太少太少。我们明明有一片星河,各路媒体却只盯著其中一颗。但是,这不是袁隆平的错。

请所有捧杀者和抹黑者远离袁隆平。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国?

春过雪消: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由于高赞回答已修改部分言论,问题也改过了,所以开头已经没有存在是的必要了。


(原答案)

为什么会邀请我...我应该只是无为且无害的段子收集者啊~~~

这问题不是挺有趣的吗,可以说明(?)袁隆平的贡献具体有多大。

整天只说贡献大完全满足不了好奇心~~~

先上(计算过程充满各种玄学而且及其不靠谱的)结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约占粮食总产量(包括畜牧业和工业等)的1/30。至于多少人吃过吗...大约就是(吃米人数)*(1/8~1/5)。

——————(忙于少前0-2拖尸的分割线)——————

注:本文查询资料来源较杂,只能大致证明我的观点。我会贴出大多数数据的出处与年份,请各位或用页内查找Ctrl+F并自行判断。如果文中的数据出现了明显差异,请提醒我。等无聊了我会看一下的~

首先我们来粗略估计一个上限。

嗯,全国都在吃!(我错了我不闹了请不要停止阅读QAQ)

为了方便计算(偷懒),我先假定中国粮食自给自足。同理,我想讨论的是今年杂交水稻在总粮食产量/需求中的比例。所有数据皆理想化处理。

( 实际也差不多,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十八大以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中提到2015年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超过了98%。

而在 2014.06:「十连增」后我国粮食安全面面观(张启良) 中则提到,数据中的粮食不包括大豆,否则2012年自给率只有89.1%,处于红线下。)

——————(我终于出了金马甲的分割线)——————

先看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8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的数据。

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13158亿斤),谷物产量61019万吨(12204亿斤),豆类跟薯类的数据就不放出来了。

其中稻谷21213万吨(42426亿斤),我们就当占了1/3吧。

而 互动百科 中说水稻的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历史版本显示为2006年的内容)。那我们暂时认为水稻占粮食产量1/6。

——————(崩崩崩深渊还没打的分割线)——————

好吧我找到新资料了。这案翻的真快...

中国报告网 有2018年(读作2016年)的新数据。我只贴几张有代表性的图,想知道详细数据可以点进去看。

为了方便(偷懒),依旧采用上文水稻1/2占比。

这个0.8的加权先忽略。文末我可能会重新校对、精确计算相关数据。

——————(勇奈好可怜啊的分割线)——————

那么下个问题就是杂交水稻占比了,可惜我找到的文献只有面积占比,而杂交稻的产量优势无法很好得体现出来,此处暂时假定所有水稻都为杂交。等查阅到相关资料再重新计算。

好的现在我们粗略估计杂交稻占粮食总消耗量的1/6(实际会小很多)。

杂交水稻有额,反正有很多种。我没仔细查袁隆平具体研发了哪些,此处以(袁隆平所属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代替袁隆平(误差应接近0)。

——————(幸好火狐能恢复关闭的窗口的分割线)——————

在 中国产业信息网 上我找到了杂交水稻的占比和部分主要品种。该文只提供了2016年两系、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的产量,如果找不到别的文档的话我就用这个数字推推看。

总之以下是品种方面原文:

第六次是2012年至今,主要品种有Y两优1号、天优华占、深两优5814和五优308等,这一时期主导品种的综合性状协调性更好,稳产性和适应性大幅度提高。

虽然原文有个等字,但我懒得去找其他资料了,此处就只计算这四种杂交稻。

其中,只有Y两优1号是由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申报的。我看看能不能找到可靠的销量数据,如果没有就按1/4加权。

——————(突然想起来明天还有报告要交的分割线)——————

我初步打算去中国农业大数据查找一下种子的推广数据,再适当结合各稻种的理论产量搞一个加权数。

Y两优1号:2010年 全国458

天优998:2010年 全国215

两优培九、两优6323:2010年 全国235、272

五优308:找了一圈没看见,反倒找回知乎了...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 倒是有五优308的子页面,但是省略了单年推广数据...[脏话] 好吧我找到了篇报告,可是我只找到了目录...

由于数据不全,所以暂时采用1/4或2/5,看心情吧。

另外初步放弃了用种子推算杂交水稻占比的想法。

——————(感情除1号啥也没查出来呗的分割线)——————

根据 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分析 中的面积占比图,

和 袁隆平的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 中说的

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

我们可以大致推定,杂交水稻产量约占6/11...我们还是当他1/2吧~

——————(游戏下到一半没网费了的分割线)——————

啊,应该没什么需要加的了。

那么按照以上内容,杂交水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12,而袁隆平的水稻约占1/30。

而产出的粮食中,还有一部分要用作畜牧业、工业等。

至于其他的小问题例如杂交的口感我查的帖子大多是普通口感好,但现实中我询问的人群中也存在部分喜欢杂交口感的。

——————(等我写完报告再来管这烂摊子的分割线)——————

到此为止我就没什么能编的了,只能说恭喜你浪费了人生中的2-∞+时间。

完结撒花~~~


老实讲,能问出这个问题真是不知道为了餐桌上多几个菜,前人付出了多少努力;


点赞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说明:此文章是观察者网,2017年窦农的文章,我看过后印象一直很深,因此转了过来。所有的赞与我无关,都是对作者窦农辛苦作文的褒奖。转载此文章时,我并没有联系作者本人和网站,不知道是否因此冒犯到了作者。但,为了表明个人对各农业学家的尊敬,以及对当今什么都有人无端质疑风气的讨厌,还有那么点希望弘扬正气的想法,还是决定暂不撤销此回答。如果作者或者观察者网有不同意见,请私信我,马上撤销。

请大家记住,此回答是转载观察者网,窦农先生的文章。

有多少人吃过袁隆平的米?我不知道,但这里有篇文章,你可以看看为了让中国人吃上鱼,多少人曾经做过多少努力:

【改革·印记】谁让我们的餐桌多了条鱼-窦农?

www.guancha.cn图标

【文/观察者网 窦农】

这些年,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在餐桌上开始抱怨海(河)鲜不鲜了,说养殖的不如「纯天然」的……真的是不鲜了吗?

在没做双盲测试的情况下,鲜与不鲜只是说说,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不鲜了,不如说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太快了,大家吃腻了。

试想,如果一年只吃个三五回鱼,谁会抱怨不鲜?如今哪怕我一天三顿都吃鱼,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那么,中国人的餐桌上什么时候开始多了一条鱼了呢?有人也许会说「自古以来」,然而,全国多数地方的普通人都吃上鱼,不过是近三十四年的事情。

每年大闸蟹季节,这张「解放前穷人吃大闸蟹度日」的老照片都会在网上出现。不过这张美国摄影师沃特·阿鲁法特(Walter Arrufat)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只是记录了上海一名小男孩正在吃螃蟹,是不是大闸蟹先不说,以图中的穿著和家什,绝不是当时的贫困家庭。

「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有一个「鱼刺事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水村田海民夫妻办起养鱼场,给了全村每家几条鱼,引起「轰动」——村里绝大部分人没吃过鱼,认为「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有些人家没来,因为不敢吃这面目狰狞的怪物。

即使是现在,到东部沿海上学的中西部学生,如果之前没见过,他们第一次见到螃蟹、海虾时,表情也很有趣。

怎么烹饪这几条鱼难倒了全村的家庭主妇。有的被这「怪东西」吓得不敢动刀,只好让男人上手,男人们又几乎用了杀牛的勇气来对付。至于做法,除了蒸煮红烧,还有在鱼外面糊上泥巴放在炉灶里用火灰烧的;有的竟然不知去鱼鳞、挖内脏,里里外外一点不剩都吃了……最严重的是,当天不知有多少人的喉咙上扎了鱼刺!后来,一个有经验的人——年轻时他在太原钢厂当过几年工人吃过几次鱼——提议大家回去用醋软化鱼刺。

《平凡的世界》的原型是陕西省的农村,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有点儿荒诞的小喜剧揭示了一个现在看来难以想像的事实:直到8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地方,如果不是生活在河边湖边,几乎没有吃过鱼。

传统剧目《打渔杀家》讲述的是英雄萧恩(阮小七隐居易名)父女反抗渔霸的斗争故事

或许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的确,一提起中国,人们的印象就是「地大物博」,而渔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行业,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国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传统悠久,经验技术丰富,你这个结论未免太夸张了。

实际情况是,古代权贵之家或许可做到「脍不厌细」,但对于没生活在水边的民众来说,鱼就代表「山珍海味」,在无法养鱼的条件下——不是说从河湖抓鱼回来养大,而是指从鱼苗养成鱼——水产品跟绝大多数人是绝缘的。

近代以来到解放前,由于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水产业更是奄奄一息,除了极少数,广大贫苦渔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内陆渔民有说法「鱼儿出水养三家,湖霸、鱼行和渔家」,沿海渔民则有「渔民头上三把刀,鱼行、税捐和强盗」。

到1949年,全国水产总产量只有45万吨,当时全国人口达「四万万五千万」,也就是每年人均吃鱼2斤,考虑到当时的保鲜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中位数是极低的。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创伤迅速被医治好,水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很快就超过战前最高年(1936)产量150万吨,1957年更达到346万吨。毛泽东主席曾预言「三山六水一分田,农业大有可为」。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政治、政策、技术等种种原因,水产业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吃鱼难」的呼声迭起。「吃鱼难」最终惊动了中央,水产业后来成为全行业试点。

谁说「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

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则是我们现在「吃鱼吃到腻」的坚强保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人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让西北边陲的农村也能告别「吃鱼难」。

以「四大家鱼」为例,青草鲢鳙现在几乎随便走进一家饭馆都可以点到,但在1957年以前,要在水产市场买到四大家鱼谈何容易?这巨大变化离不开一系列学者的汗水和智慧,谭玉钧、钟麟、刘筠……当广大吃货们在尽情享用清蒸鱼、水煮鱼、豆花鱼、糖醋鱼、烧烤鱼的时候,不妨也看看这串名字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当时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也有,但仍基本延续唐朝的传统——从自然江河里捕捉幼鱼,再实行人工养殖。千百年来,我国淡水养殖的鳙、鲢、青、草、鲮等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都是从长江、西江等河川装捞的,渔农必须到鱼苗产地购买。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购回鱼苗的成活率还很低。如果能够把池养的家鱼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那么,鱼苗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957年,谭玉钧受命负责江苏和浙江的家鱼繁殖,当时日本专家断言「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谭玉钧不信这个邪,在实践中提出了一条与英国专家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在1960年解决了鲢鱼、鳙鱼的人工养殖问题。

四大家鱼人工养殖之父—鱼类生理生态学家钟麟

钟麟则早在1953就系统地投入家鱼人工繁殖研究。1958年6月3日,他成功地使池养鲢、鳙在池中自然繁殖,获得了3万多尾体质健壮的鱼苗,从此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创淡水养鱼历史的新纪元。作为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先驱,钟麟的成果世界领先,1965年获国家发明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享有「家鱼人工繁殖之父」美称。

此后,钟麟又与科技人员,相继突破了草、鲮、鳊、青等鱼类人工繁殖关,使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刘筠是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副理事长,他被业界称为「鱼圣」、「鱼院士」。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在我国水产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我国「家鱼」养殖业的鱼苗依赖江河捕捞的历史,摆脱了自古养鱼「靠天吃饭」的状态。1988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390万吨,居世界第一。这是淡水养鱼史上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初中生物课本配图:主要淡水鱼的混合放养

非洲鲫鱼(罗非鱼)的成功引种和养殖也是一个范例。早在1978年7月,长江水产研究所率先引进22尾尼罗罗非鱼,开展了一系列的试养和研究工作,随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和国内有关科研教学机构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使罗非鱼养殖迅速在全国普及。近年来,我国罗非鱼养殖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珍贵的鲟鱼的养殖技术也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的,当时只是成功获得了人工繁育的鱼苗,直到90年代才突破了鲟鱼苗种全人工繁育、多模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瞩目的鲟鱼研究和养殖大国。2008年,我国的养殖鲟鱼产量达到2.14万吨,占世界的83.3%。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池塘人工养殖试验同样始于50年代。1958年就有不少地区捕来天然鱼苗进行试养,试验显示鳜鱼可以在小水体里养殖。70年代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在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人工养殖得到推广和发展。至80年代末,从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商品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工艺技术已基本得到完善。

吃河鲜不难,吃海鲜也不再难

淡水鱼之外,中国的水产养殖人也早早开始探索海鲜的养殖。上世纪50年代,黄海水产研究所就开始研究对虾养殖,从对虾高效养殖、配合饵料开发、全人工繁殖等环节进行攻关。上世纪80年代,「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使我国对虾养殖业进入到规模化时期,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二次浪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

人工养殖的对虾

如今,鳗鱼苗仍有「软黄金」的称号,也正是因为鱼苗的人工繁殖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只能捕捞野生的鱼苗进行养殖。实际上,我国对鳗苗人工繁殖问题也非常重视,从1970年代开始就一直被列为五五、六五、七五、八五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处在领先水平。2010年,日本第一次完全人工繁殖日本鳗鲡获得成功,但是离产业化仍有相当距离。

就在两月前,又一种鱼类接近人工养殖成功的新闻再次惊动了吃货。

带鱼的美味,也一直被吃货们所念叨。渔民捕捞这种鱼类的历史非常长,但渔业专家一直想攻克驯养技术,道路非常曲折。带鱼有著「离水即死」的魔咒,别说人工饲养,连老渔民都几乎没见过活的带鱼,国内也没有养活带鱼的记录。

这个世界性的大难题,被浙江的舟山水产研究所攻克了。

东海有四大著名的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除了带鱼,其他三种的养殖技术早已被人类攻克。人们现在能够吃到物美价廉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厥功甚伟。

带鱼生活在深海,带鱼一般是远洋拖网从深海捕捞上来的,上岸就死了。而且带鱼是洄游鱼类,根据水温的变化,每年千里大迁徙,在近海和远洋,以及南方的东海和北方的黄海、渤海之间游动。人工无法提供这样的洄游环境。

此外,带鱼体表没有大的鳞片,容易受外伤,带鱼生性凶猛,同类之间互相残杀,这些都给人类养殖带来了困难。

舟山水产研究所所长徐志进介绍,他们慢慢驯化带鱼,改变它的习性,就像野鸡变成家鸡一样,习性完全变了,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人工养殖的带鱼(舟山水产研究所供图)

如果顺利,明年上半年这批带鱼可以长到七八十厘米长,性腺成熟,进入繁殖期。虽然离产业化可能还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但就像中国目前还在人工培育松露一样,足够给吃货们留下想像的空间。

………………

除了直接的鱼虾蟹养殖技术,还有很多和水产养殖相关技术的突破也保障了养殖业的稳产、增产、高产,如70年代开始出现的水产养殖用叶轮式增氧机,90年代的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浅水海湾养殖容量、生态优化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等。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名单上,我们也总是不难发现和水产养殖相关的技术突破。

如今,随著时光的流逝,「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霁霖院士、「中国扇贝之父」张福绥院士、「养鱼院士」刘筠等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作为吃货,我们至少也要为他们上一束心香。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刘筠,2015年1月去世。

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水产养殖业的巨大贡献」

60多年来,我国水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养为主」的发展道路,不但成为世界水产总产量第一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惟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的水产大国,目前,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

1994年,美国粮食研究所的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R.Brown发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文中大胆预测:中国未来食物消费趋向不可逆转的情况会越来越明显,他们正在走西方曾经走过的路,沿著食物链向上,注重肉类食物的消费,而间接消耗掉大量的粮食。到2030年,全球将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中国。

2008年布朗来华,并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虽然仍然没有改变他的观点,但他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计划生育和淡水渔业。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淡水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斯特·布朗认为,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40年来,我国致力于对特种水产品的养殖、繁殖技术的研究以及特种水产品种类的引进和驯养,在贫困地区通过推广成套的综合养鱼技术,使千家万户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布朗曾在考察无锡淡水中心时兴奋地说:「中国真了不起!」 。

近三十年来,全世界水产品增量中有一半来自中国。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约70%来自中国。自2002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贸易大国。我国还是世界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8年,我国水产品产量4896万吨,是1949年的108倍。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由建国初的0.2%提高至10%左右,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由1949年微不足道的1公斤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水产蛋白人均消费量由几乎为零提升到目前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左右,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渔业二三十年来在增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和突破,从以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从「牧渔」变成「家养」,这是其他农业产业要花费上百年、上千年才完成的过程,改写了世界渔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更是了不起的贡献。

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渔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渔业经济在保持「量」稳定的同时,「质」正在提升。2016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与2015年持平,达6700 万吨,人均占有量约49公斤。

这些大数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体现?

现在犹记得2011年,我去甘肃最靠西北的小县城当志愿者,那是戈壁滩上的干旱地区,我却仿佛身处江南「鱼米之乡」。县城的餐馆并不缺鱼,当地的两个大水库提供了丰富的淡水鱼。有一次聚会甚至摆上了全鱼宴,一桌上了十几种鱼。

回到开头鲜不鲜的问题,在我家乡的东部一座滨海小城,野生鲍鱼120多元一斤,养殖鲍鱼,半个巴掌大的不到10块钱一个,鲜不鲜,还是问题么?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产量高这个不错,播种面积也不小也没问题,但是有一个事实却是袁隆平的杂家水稻口味差,直接吃的人并不多,或者说有别的米做选择的情况下没人愿意再吃袁系的杂交水稻。当然同时一定要明白,因为有高产的袁系杂交水稻来做替代,大家直接吃的口味好的粮食才能更多的生产出来;至于袁系杂交水稻干嘛用了,有做饲料的、有做米饼等加工产品的原料等等,总之扮演的角色就是量多价低的角色,很少会出现在直接吃的米饭的目录中。

袁隆平很伟大,杂交水稻的贡献用多少的话去赞扬都不为过;但是能不能别只用袁隆平来代替所有为中国农业做出贡献,或者说对中国杂交水稻做过贡献的广大从业者。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乃至中国农业的符号、旗帜不假,但是真心为袁老好,真的尊重袁老能不能别把袁老架在火上烤?把那么多的贡献、赞誉都压到袁老头上,是想把袁老压垮么?当然袁老也配的上这些赞誉,但是过犹不及,夸的太过是在害袁老,也是对李必湖,颜龙安等等也做过重大贡献的工作者的不公平。

「袁隆平让你吃太饱了」这类梗更是一群名为尊敬、推崇袁老的狂热粉丝为袁老挖的最大的坑,基本上算是黑粉招黑的最佳操作代表了。

先不说很多人爱吃面食不爱吃米制品,就算是爱吃米饭的众多人中也没多少真心爱吃袁系杂交水稻,甚至是吃都没吃过;况且最大的问题是,即便是去吃袁系杂交水稻也是掏钱买的,没吃白食。更何况袁老自己(儿子)也开种子公司(卖杂交水稻种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也不欠谁的(当然我还是很感谢袁老的贡献);袁老十分伟大,但是也没伟大到让大家吃饭不要钱或者说让大家吃袁系杂交水稻不要钱。说句很刻薄的话,袁老没那么大的脸去承担「袁隆平让你吃太饱了」这句话;袁老自己也不会去认这句话,太为袁老招灾,太败坏路人缘了。

说句心里话,这对袁老要恨到何种地步,才去大肆宣传「袁隆平让你吃太饱了」这样的言论或者梗;如果看过我这篇回答还继续宣传这句梗的,我只能确认一件事:这些人恨袁老至极,一再为袁老招灾,败坏袁老的路人缘,这些人最想的恐怕是让袁老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很抱歉我对农业现状的知识非常贫乏,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回答里那几个莫名其妙怼问题的人,真是不该让他们吃米。

偏题都偏到哪去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