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觉得他好像一个畅销书作家,尽管他的书到晚年才畅销。

在哲学史的书里面,又好像也没什么地位,被罗素嘲弄。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看到有单独一章介绍。

国内也没有什么课程涉及到这位哲学家,都是讲的其他的哲学家,也没办法让人去深入的了解他。

感觉就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一位边缘人。

能看到的译本我只见过一本商务印书社石冲白的译本,一些韦启昌的译本,还有台湾译本。再有就只是牛津通识读本了。

还是我太无知了?


谢邀。

这个问题,就当是普及哲学史知识了。

叔本华是不是哲学家里面的旁门左道呀?

如果叔本华是」旁门左道「,请问谁是哲学家里的正道?黑格尔么?黑格尔后来被骂成死狗的哦。

现在看,觉得他好像一个畅销书作家,尽管他的书到晚年才畅销。

他的书畅不畅销,和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关系不大。

在哲学史的书里面,又好像也没什么地位,被罗素嘲弄。

罗素又来了,你要拿罗素的话去评判一个哲学家伟不伟大,我只能苦笑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基本是哲学史里最烂的一本。而且罗素对德国哲学那种不理解,直接决定了他根本无法正确评价叔本华。

哲学入门有哪些书推荐??

www.zhihu.com图标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看到有单独一章介绍。

梯利都给出一章介绍了,我觉得很可以了。

国内也没有什么课程涉及到这位哲学家,都是讲的其他的哲学家,也没办法让人去深入的了解他。感觉就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一位边缘人。

国内没有人专门做叔本华,那只是国内学术界某种趣味的反映,跟叔本华本身没关系。举个例子,Leo Strauss在西方也不是非常主流的思想家(非经典化的哲学家),这两年随著刘小枫的大力引介,在国内哲学圈引起了热烈讨论(当然,也可以说是争议),难道就能说Leo Strauss已经成为经典哲学家了?从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角度讲,他确实可以说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一位边缘人」。

能看到的译本我只见过一本商务印书社石冲白的译本,一些韦启昌的译本,还有台湾译本。再有就只是牛津通识读本了。

港真,国内没有人翻译叔本华,导致叔本华很多年都是这些老的译本,这只是跟国内学术界的趣味有关,当然,也能看出叔本华确实不具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那种」绕不过必须做「,但是怎么样都和」旁门左道「没有半毛钱关系。

当时在北大借出来的叔本华,没有新版,都是花体字,这本还是洪谦先生的遗赠。

充其量只能说叔本华没有特别的哲学洞见,不是一个承上启下、开启潮流的人物。同时他研究的人类非理性部分,跟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也是相背离的,同时叔本华还是在解决康德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方法,因此叔本华没有得到相应重视

1.叔本华不是一个非常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很多都是建立在康德的基础上,对康德的修正和发挥。你要读叔本华,就必须要先读康德,没有对康德哲学有一定了解,你谈何了解叔本华?

2.叔本华不是一个划界型的哲学家,他并没有引领某一股潮流,比如笛卡尔、康德代表了哲学往主体性认识论方向的转换。所以在叔本华那里看不到西方哲学一个大概的走向,这样你会少一点全局观。或者说,在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里,叔本华开启的」非理性主义「潮流,在当时肯定不是主流。

这里的」非理性主义「传统我解释一下

DerIntellekt ist ?Gehirnph?nomen?. aber dasGehirn ist hier selbst als Erscheinung des Willens gemeint, so da? der Intellekt Willensfunktion ist.

叔本华的「特别」,简单地说就在于把德国古典哲学的智性Intellekt和」脑部现象「等同了起来,而且试图在表象和意志中间安插一个」身体「作为中介。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是尽力在消解这种个体性的,比如康德不会说智性是某种脑部现象,他会说智性是人类的某种禀赋或者能力。而身体不是作为一个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更多作为某种性质(比如接受性)的载体来谈论。一旦叔本华给身体留出了位置,就不再符合德国古典哲学纯思辨的传统了,那就是另一股潮流,也就是所谓非理性主义的潮流,他对于后世尼采弗洛伊德福柯的影响,都要从这里开始算起。

3.叔本华也没有对哲学最经典的几个论域,比如本体论,有自己的独特发挥。比如海德格尔就把所有问题全部转化成了存在问题。叔本华的「意志」Wille更多是某种试图弥合主客体差别的绝对整体,但这个提法并不算特别石破天惊。黑格尔比叔本华更彻底。

当然,叔本华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他论癫狂Wahnsinn,就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福柯。只是说作为哲学家而言,叔本华算是一个过渡人物。

在理性主义思辨的传统里,叔本华当然算不上一个特别牛逼的哲学家。

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思想家思维激荡碰撞的擂台,没有一种所谓」正道「的思想,只有」最有原创性「」影响最深远「的思想,这个意义上,就无所谓」旁门左道「。

下面是叔本华普及时间。

阅读叔本华的书从哪一本开始比较好??

www.zhihu.com图标为什么叔本华那么讨厌黑格尔??

www.zhihu.com图标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不推荐以叔本华的书作为哲学入门?叔本华在德地位如何?是否属于心灵鸡汤级别??

www.zhihu.com图标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在我们人类社会,其实人与人的差别是可以无限大的,由于各种因缘际会,家庭出身加上后天的养成,这导致了有些人的才学,见识,思维,是远超于整个人类社会之上的,且基本处于凌驾的水平。对于这样的人,尽管他在很多方面都很杰出,但相较于那些数量庞大生活在秩序和抽象概念体系之中的人们来说,他是弱势的,而且是无趣的,这是因为越到高处,风景越是一致,越在低处,越是吵吵闹闹。但是无论如何话不能你一个人讲,事也不可能你一个人做,欲与天公试比高嘛,但凡一个人类都想与天比,更何况在你面前的知识一个比你强一点的人类。所以当人类社会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尽管他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他也有人的缺点,尤其是有限的生命,所以其余的人几乎是本能的就要在这个人身上找出一些问题,以及因其生命之有限导致那些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这些领域不可避免的被这些人所占满,且沾沾自喜。

叔本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懂七国语言,家世也很好,品质卓越超群,他不需要为生活低头奔波,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让他进行纯粹的思考,叔本华的哲学清晰、简洁,诚实,尤其在概念的运用有母亲般的小心翼翼,生怕读者不懂一样从来不随便造生词。

这让那些依靠解读别人的哲学来生活的人无法在叔本华身上找到现实的收益,而哲学这个东西,如果没有实践的话说到底是锻炼人的思维,根本无伤大雅,所以你怎么说都行,关键是得有人听你说,能让你吃一口饭,至于究竟讲了什么,其实对现实世界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导致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语句不清的哲学,反而就特别有市场,尤其有些哲学家一生提出好几个哲学主张,每个主张的体系都很繁杂,30岁一个主张,50岁转型了又一个主张,于是研究这个哲学家就比较费劲,死掉的人的理论再精美也比不上一个大活人鹦鹉学舌来的起劲,这个哲学家年轻时一个主张影响了千万人,年老时又一个主张又影响了千万人,你不研究他不行,是对是你错你都得研究。而叔本华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主张,且十分爱惜羽毛,从不乱发表文章,乱发表观点,因此很好研究,似乎不需要怎么研究。但是人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好研究的意味著没什么能研究的,那些混乱谬误频出的才需要有人去分门别类,廓清门宇。黑格尔当年写哲学没人看,后来看到康德的长短句开窍了,果不其然,学习康德的写法以后,并且搞的更加晦涩难懂,然后爆红整个欧洲。

对于这种问题,我自己发明了一个辞汇叫做哲学pua,指当一个人费了千心万苦读了一个晦涩的哲学道理以后,即便发现他是错了,但是由于已经付出了这么多,那么也就倾向于认为他是对的了,并且还要传播开去,告诉别人这就是真理,这是人性使然。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事求是的活著,人总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的多方面影响,就以康德来说,虽然休谟打断他的独断美梦,可是至始至终他都没有摆脱这种独断论,因此小心翼翼的创造出十二范畴这样繁琐的体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是有的人就可以,叔本华就可以,除了因为这类人的品质卓越,思维超群,以及有著坚韧不拔的不会被任何体系所蒙蔽的精神之外,还因为他们的人生境遇,后天的环境,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要记住,在对于这类人的评价上,一般的世俗的通用的社会体系是无法评价的,这就好比你用薪酬考评体系去评价老板和股东,去给他们发奖,这是荒谬且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随意去对这些人进行评价和理解,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当你问出这个问题恰恰说明了叔本华的地位。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世人对待叔本华正是如此。


西哲有两条线。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马克思; 巴门尼德-奥古斯丁-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尼采。叔本华是第二条线里的。第二条线涉及西方的犹太-基督精神传统。国内一般只对第一条线讲的多。


利益相关。如同很多人一样,我是非常喜欢叔本华的哲学的,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叔本华的哲学以某些特定标准来看,确实是肤浅的。

叔本华在同一标准下,在历史上基本可算是哲学家里面的旁门左道了。无论是对分析哲学传统,现象学传统还是实证一点的传统来说,都是被批判和忽略的对象,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大部分提及叔本华的研究也只是把他的内容当做一个中介,去联系其它人罢了。

倘若再针对到哲学思想上,那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叔本华的就我所知的任何一个针对具体哲学问题的思考,以思想的深度和被磨砺的程度来讲,都不具有本质上的重要性。换言之,就是「肤浅性」。

以上就是从一方面出发而得到的确定性的结论。

接下来就是先抑后扬的扬了。

叔本华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若以一门世界观哲学及哲学人类学来考量,那么极难找到一本能比它语言更优美、思路更易理解、态度更恳切和综合性更高的书了。就类似于尼采所说的那句话事关自己思想的话,我会说:叔本华的哲学是人类历史和未来之中的一类极其重要的世界观之最好的先声。

因此,这个论断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这本书为后世的文化思想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深刻影响,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但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它在哲学上可被说是肤浅,且普遍地缺乏重视。这是因为它本身没有就任何具体方面进行更深刻的思想,它自身很容易就被耗尽了。然而这一切都没有矛盾:它,以它的具体性来说,已经是"过去了"的思想;而以它的普遍性而言,它时时刻刻激励著人们的思想。


贝克莱说「尽管只有少数人在思考,但人人都得有一个意见。」放叔本华身上,尽管大部分人可能也就看过《人生的智慧》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这么两本叔本华的书,但好像就多么了解叔本华哲学了似的。更多的是连《作》都没看过读了一些挂著叔本华名字的摘抄散文就开始夸夸其谈的。

之前那个 黑色笔记本 的回答让我笑出了声音,他怀疑第一个提出康德纯批一二版本区别的人,第一个提出康德伦理学的内衣是基督教的人,把整个哲学都以康德哲学为基础的人,是否看得懂第一批判......刘秩 的回答其实也挺可笑的,颇有当代一些一窍不通的哲学学者把两个对立的学派放一起,各打三十大板再提出什么中庸之道。柏拉图虽然这样这样啊,亚里士多德也有他的道理啊。黑格尔这个地方太偏激了啊,叔本华那个地方太过极端了啊。事实上我觉得还不如 黑色笔记本 那种对叔本华纯粹的鄙视,因为欲扬先抑之间所说的东西根本不对等。做哲学做成和事老是一件很恶心的事,他的回答完全缺乏叔本华的气质。叔本华最宝贵的不仅是他的哲学理论,还有那种治学的诚实态度,用尼采的话说就是「叔本华为了诚实甘愿受苦」。你在叔本华那里绝对看不到任何想要讨好某一方的废话,这也是霍克海默崇拜叔本华的原因「就拿康德和休谟来说吧,他们在信上经常签下您最谦卑和恭顺的仆人等字样,然而同时却在暗中捣毁神殿和祭坛的基石。」

我主要回复一下题主的问题补充:

现在看,觉得他好像一个畅销书作家,尽管他的书到晚年才畅销。

畅销的是他的散文,不是他的哲学。绝大多数看他散文的人看不进去《作》。即使是那些慕名去看《作》的人,也大都是连《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都没看过、康德哲学都不了解就开始当散文读了。

一个哲学家的散文能够畅销,说明了这个哲学家文笔优美让人阅读舒服,思路清晰能被大众理解,难道还是缺点?即使是《人生的智慧》这本国内最畅销的叔本华散文,也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畅销毒鸡汤。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正是通过这本书进入了叔本华哲学,法兰克福学派中的悲观主义有一部分就是由通过霍克海默带来的。因此,就像叔本华说的那样,由于每个人幽闭于自己的意识之中,在所有的客体中看到的究其根本无非是自己罢了。

在哲学史的书里面,又好像也没什么地位,被罗素嘲弄。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看到有单独一章介绍。

哲学家比皇帝还稀少,能进入哲学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罗素嘲弄叔本华的是叔本华的为人,而不是叔本华的哲学。在一部从泰勒斯写到现代的哲学通史中,罗素不会因为一个人值得嘲弄给他一章。你不理解在罗素的哲学史中获得一章意味著什么,而且罗素对叔本华的总结在我来看是很中肯的,叔本华开启了一些哲学上的新角度。至于罗素本身的谴责,可以说如果罗素像研究莱布尼茨那样研究叔本华,就不会发出那样的责难,至少会提一下叔本华本人的自辩:哲学家就像雕塑家,雕塑家雕塑美人,但不需要自己是美人,要求哲学家是圣人是一种奇怪的要求。

国内也没有什么课程涉及到这位哲学家,都是讲的其他的哲学家,也没办法让人去深入的了解他。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这是一条支流,共同特点是宏大叙事,关注国家。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这是另一条支流,共同特点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关注个体。一个哲学在本科几乎等于哲学史的国家,要怎么宣讲一个「想通过历史来做哲学比登天还难」、「个人传记很多时候比历史更有价值」、「哲学应该不问从哪来、到哪去、为什么,而只问是什么」的哲学家呢?然而,不仅因为国内的意识形态问题,即使在国外叔本华的课程也不多,因为叔本华本身足够清晰,对他哲学的二手书远少于那些一句话可能会有大量歧义的哲学家。叔本华本身就是反对大学哲学的,学校和国家从来不会为真理服务。叔本华也是反书本哲学的,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出自对生活的认识,而不是对哪位哲学家的书上的那段话的认识。

感觉就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一位边缘人。

没错,叔本华哲学如果能成为主流,那这个世界就要毁灭。叔本华哲学中有一种「反宇宙」的倾向,这是他自己承认的。正因如此,后世不会有叔本华派哲学,只会有从叔本华的立场出发,得到一些肯定这个世界的哲学;或者利用叔本华的方法,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些旧的问题。一些答案认为他劝人自杀,其实他是不认同自杀的,因为个体的自杀并不能阻止什么,自杀不仅不是否定意志反而是肯定了意志的力量。他的哲学就像他对自己书的评价一样,只是静静地等待少数人。「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能看到的译本我只见过一本商务印书社石冲白的译本,一些韦启昌的译本,还有台湾译本。再有就只是牛津通识读本了。

叔本华的译本少是真的,最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至今都没有中文版,全集更是遥遥无期。这里面有诸多原因,在此篇幅限制不赘述。

还是我太无知了?

是的。如果你想体会一下叔本华,在你无法正面消化叔本华哲学的时候,我建议通过侧面对照阅读感受一下。

读一下波普尔著作中关于叔本华的描述,特别是在他那些科学哲学而非政治哲学著作中提到叔本华的时刻。后者可能有意识形态党同伐异之嫌,但前者则纯粹是治学上的尊敬了。波普尔和叔本华同属于清晰程度甚至掩盖了深刻的哲学家。与跟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针锋相对命名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不同,提出「证伪理论」的那本《科学发现的逻辑》原标题是《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波普尔用来致敬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

读一下尼采的《教育家叔本华》《道德的彼岸》。前者可以让你了解一下作为学院学者的尼采为什么写出来的作品毫无学究的味道,以及叔本华的存在对于尼采来说意味著什么。后者作为尼采最有原创性的著作,有能力的话你可以分析一下论证的基础是什么,提出论点的方法又是什么,这些在叔本华那里又是怎么被表达的。

读一下维特根斯坦的《战时笔记》《逻辑哲学论》。《战时笔记》可以让你感受一下维特根斯坦在充满压抑和死亡的战场上思考的哲学问题是怎么回应叔本华的,是的,根本不需要分析,很多句子已经完全是对话了。《逻辑哲学论》可以让你看到维特根斯坦怎么通过逻辑的工具达到同一个神秘的否定境界。这是早期维特根斯坦,后期维斯根斯坦哲学与叔本华的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等于零,但谁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读过叔本华的书,谁要是研究过叔本华的概念圈,叔本华的语言观,就不可能认为后期维特根斯坦和叔本华毫无联系。

还有美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更多视角,我在这就不列举了。叔本华可以说是哲学史上最后一个体系哲学家,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归入德国古典哲学家之中,他的现代性更多是因为对理性本体论地位的反驳和对个体的关注。至于哲学之外,那就更多更大以至于提不过来了。

另外我要说是,通过百科了解哲学家是件非常愚蠢的事,哪怕是斯坦福哲学百科也是一样。对于一个严肃认真的人来说,即使是做分析哲学的,一个哲学家百科页面最有用的地方也只有著作列表。跳著翻阅一个哲学家的著作也比一个该哲学家的百科能提供更多且更真实的东西,不要通过网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