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农牧结合的东北地区,如果明朝在女真尚处原始时期之时,对东北殖民,大量安置犯人去开荒并修建城堡,岂不美哉?等东北殖民结束后再使用东北骑兵和汉民对蒙古草原渗透。


因为松辽分水岭挡在那里。

分水岭南边是辽河平原,明朝的时候已经是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了;

分水岭北边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直到清末都是人烟稀少的北大荒,清末能开始闯关东是因为列强(主要是日本和俄国)修铁路把松辽分水岭南北贯通了。

在铁路出现之前,人类朝内陆殖民扩张基本都是沿著河流的,例如先秦的诸夏沿著汉水和淮河水系南下至长江流域、欧洲殖民者沿著密西西比河水系殖民北美新大陆等等;松辽分水岭把东北平原一分为二,南北之间又没有河流连接,尚处于农业时代的明清是没有能力开发分水岭以北的。

而且东北(特别是分水岭以北)很冷的,种的是春小麦和从日本北海道引进的水稻等高寒地区作物,闯关东早期要靠矿石、大豆、棉花等物产从南方换粮食吃,列强矿场和工厂里的工人比外面农场的农民要多。

再者,女真并不都原始,分水岭以北的野人女真很原始、分水岭附近的海西女真比较原始、分水岭以南的建州女真只是比汉人要原始一些。

此外,明朝前期的北方人口损失严重(元朝的暴政和元末战乱),明初组织的几次大移民都是从长江下游和山西向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移民;明中后期北方人口多起来了,但此时的明朝官府也失去明初组织大移民的动员能力了。


英法荷西等殖民大国早些年对美洲的殖民即使对于殖民者自己来说也是充满痛苦的,而美洲的自然环境大部分都比苦哈哈的蒙古高原与满洲林海好上不少,但早些年的殖民者主力还是被驱逐的宗教异端(清教徒等)、罪犯与失去产业后选择去美洲最后一搏的破产者。

对于方才建国的大明来说,北方屡遭兵祸,人口稀少,是地多人少,还不到产生大量破产佃农的时候。而且大明早些年在满洲的「殖民」政策思路也是对的,先锤城堡稳固脚步,而后逐渐寻求扩大人口。但满洲的土地与政治局势并不适合种地生养。

事实上,就算在解放后,新中国即便手上有先进的农机、专业的农业人才和贯穿东北的铁路,改造「北大荒」的事业仍然艰险万分。在满洲乃至蒙古建立羁縻统治不算困难,但要将之彻底纳入统治,主要的阻碍还是生产力与人口。


参考俄罗斯征服中亚的操作,你需要能修筑游牧民族攻不破的堡垒,良好的道路建设、同等情况碾压游牧民族的军队,几百年持续不断的投入。

很抱歉,明朝没那能力。


「比如农牧结合的东北地区,如果明朝在女真尚处原始时期之时,对东北殖民,大量安置犯人去开荒并修建城堡,岂不美哉?等东北殖民结束后再使用东北骑兵和汉民对蒙古草原渗透。」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

首先在明初洪武年的时候,大明曾经大量向东北和漠南进行军事移民(军户垦荒),以及收编游弋东北的红巾军残部……用以对抗仍然虎踞东北,外联高丽的旧元蒙古宗王势力。同时大量收编被蒙古人和高丽人袭扰/驱逐的女真部落,将他们安置在今天的辽宁省,这也就是后来的「建州三卫」。

虽然说「殖民」不太准确,但很显然连题主能想到的战略规划,洪武爷当年没理由想不到。只不过后来朱棣的成功逆袭,完全不在他老人家的预料之中。靖难和南京明廷两军在华北华东的反复拉锯,使得明初刚有些起色的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并造成华北华东人口大量流失以至于十室九空的地步。

于是为了恢复北方的经济生产,同时也为了安抚在靖难之役支持朱棣的游牧民族(比如朵颜三卫)。永乐年间,那些原本安置在长城外军户被强制迁回内地,主要以填补华北的人口损失。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明朝放弃了长城外的据点,开始(临时?)转变战略规划:以长城为防卫重心,以大军团武装游弋威慑游牧民族。明朝的「九边」长城防御体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规模建起来的……

可以说这种战略转变对明朝之后的影响极大!后面的皇子皇孙们不说像洪武爷那样的多路主动出击,甚至连永乐那样的武装游行抗议都做不到了(土木堡之变),所以永乐时代的战略规划在他离世后就只剩下了「以长城为防御重心」。导致明军过度依赖长城作为对抗游牧民族的核心(军事防线+经济封锁),而不再去谋求其他政治/军事手段对抗和制衡。并在这种「路径依赖」中,从武官和基层士兵逐渐丧失大兵团作战能力,直至萨尔浒大战的全面失败。


明初北方五省人口1750万,比秦代时中原的人口密度还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的荒地都种不过来,去劳什子的草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