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良知,要心中有善恶观。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的逻辑结构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一、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围绕「无善无恶」→「起心」展开

他认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后就有了善恶之分。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起心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这时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二、「致良知」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致良知,突出良知的优先性,要求人们在做事做人过程中始终坚守端正本心,凸显诚意的修身方法,既不要为物欲所惑,更不要为知识所蔽。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三、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看来,当时的社会道德问题,并不在于去书册上体认儒家的伦理,而在于人们缺少道德实践的勇气,能知而不能行,应把儒家的伦理用之于道德实践,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强调知与行合一,但对于知的解释,不同于朱熹。他从心学的立场上给予解说,他认为,与道德实践相对应的知,并不是对于外在事物之理的认识,而是对于引起或指导道德实践的主观意念的克制与省察。知行合一,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万一有不善之念,就将不善的念彻底克制掉。王阳明把「一念发动」的促使行为的意识,纳入道德实践的范围,道德修养从道德行为本身扩大到道德意识,这是道德主义发展到极至的一种表现。

赶快加入我的圈子↓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每天学点儿心理学 - 知乎?

www.zhihu.com图标


好奇怪啊这位朋友

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吗?就这么几句话,树上骑个猴儿 地上一个猴儿 问你拢共几个猴儿?。。。。不是七个猴儿也不是骑七个猴儿----这难道不是俩猴儿吗?

善 恶 本体 意念 这几个词有啥听不懂的吗?

我仿佛听到张麻子质问师爷给我翻译翻译什么tmd叫tmd惊喜。

惊喜就是王阳明不是周润发,王老爷诚不欺你我,心学四句偈不用翻译。谜底就是谜面。


要理解心学,一定要理解什么是心。

当然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

大脑产生意识,有善有恶意之动的意。

心是超越意识的存在。


唉,传统文化是不需要理解的,需要的是体悟。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朱熹的灭人欲,存天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需要理解,你去做就可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