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坐不住」很正常

坐不住,专注力短暂这件事,其实跟孩子大脑发育阶段有关。

由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前额叶皮质尚未发育完全,所以他们控制感官信息(如图画,视觉信息)出入丘脑的能力较弱,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大量涌进大脑的各种信息给分散,所以难以在单一事件上停留较久的注意力。

这是大脑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孩子跳过这个阶段,一味地要求学龄前的孩子「专注、别分心」其实是在和人的自然生长规律过不去。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长大一点后,就能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集中更长时间的注意力了。

有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被干扰了

对于孩子专注力的干扰可以分为两种,环境的干扰和人为干扰。

1. 外部环境

如果你处在一个杂乱的环境中,注意力其实是很难集中的,环境的凌乱导致你没法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可能你四周都是吸引你的东西,反而一个都专注不了。

堆满房间的玩具,摆满绘本的书架,这是很常见的儿童房场景。没有规律的摆放,过多的选择,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消耗和分散著孩子的注意力。

100本绘本和2本绘本的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摆放的玩具和一堆没有分类的玩具,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

书和玩具可以采取轮流摆放的方法,这周放这些,下周换一批,而不是一股脑全堆在那里。

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房间的布置需要简化,不要提供过多的选择,花里胡哨的装饰。

2. 人为干扰

有时候家长的一些行为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干扰,比如在孩子专心看绘本的时候,问一些无聊且显而易见的问题,这是只熊吗?这个是他哥哥吗?这些问题不会引发他思考,而是对孩子的一种打断。

想像一下,孩子兴致勃勃地看书,被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拉回到现实,再想进入到这种专注的状态里面,可能就找不回当时那种感觉了。

就跟你在专注打游戏时,你妈妈突然揪著耳朵叫你吃饭,就是那个感觉。

虽然你有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一种打扰,在明白之后希望能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和安全的空间,让他干他想干的事情。

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我们只是把兴趣缺失和「专注力不足」搞混在了一起,他坐不住不是没有专注力,而是没兴趣。

你让他端端正正坐著练字,他坐不住,但是放他一个人玩沙子时,一个小时都停不下来;你让他去跑步,他可能跑几步就停下来,但是听你讲故事却要求再来一个,再来一个;你让他读英语单词,读几个就跑,搭积木能搭上半个多小时。

有没有发现,在某些领域,孩子特别专注,但很多我们认为他坐不住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想让他去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其实没有绝对的「专注力不足」,只是没有激发起孩子的兴趣。

只要孩子感兴趣,他们就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把周围调成静音。

可以采用CAT法则:

C(curiosity)指好奇心。提有趣的问题来获得孩子的关注,鼓励他们尝试。

1、利用提问让事情变有趣

要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最好的办法就用有趣的问题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

孩子不愿意继续看回绘本了,你可以这样问:「你知道我们昨天没读完的那个故事后来发生了什么吗?」

「我昨天新买的那本还没看过,看封面好像是讲恐龙的。」

「哇,我们可以跟著这本书里的人一起画画。」

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等待孩子「上钩」,自然地沉浸在有兴趣的事物里。

A(anticipation)指期望值。把重复的事情用多样的方式来做,每次都值得新的期待。

2、把重复的事,玩出新花样

我们都知道,重复是对兴趣最大的消耗,所以我们要通过改变做法和创新来让孩子已经做过、或者重复了很多遍的事情重新变得值得期待,也就是提高孩子对事情的期望值。

比如家务活,你已经示范很多遍如何去拖地、擦桌子、摆放碗筷等,孩子第一次做的时候充满兴奋,认认真真按照你示范的步骤,打水、拖地,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奇好玩的,但多做几次他可能就厌烦了。

不如和他玩个游戏,把「翻翻乐」的游戏加入其中,给每一种家务制作卡片,还可以制作一些其他内容的卡片:看一小时动画、吃一个冰淇淋、请妈妈念一个故事等(也可以请孩子把他想要加的内容说出来,放置进去),将这些卡片打乱放置在一个平面上,卡片外部都是一样的图案,每次让孩子抽取一张,翻牌之前,谁都不知道今天会是什么惊喜。

当然也可以直接地替换一些工具或流程来创新,平时都用拖把拖地,今天用吸尘器吸地,平时都用洗碗布洗碗,今天用海绵洗碗,平时都整理自己的房间,今天可以整理爸妈的房间。

T(timely interest)指定时转换任务。根据注意力的时限来调整孩子所做的事情,用分段式小目标防止他们陷入昏昏欲睡的「省电模式」。

3、给孩子休息的时间,集中注意力

就像我们在学校上课那样,我们都会在课间休息十分钟,人不可能一直转一直转的,人能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产生分神很正常。

我们要设置合理的分段小目标,给孩子休息的时间,而不是磨时间,让孩子习惯于低专注力、敷衍的运作方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换脑子,如果看书看了20分钟,那可以鼓励孩子去户外玩玩;如果觉得家务无聊,不如来唱首歌;语文作业做腻了,换数学作业。

有充足合理的「换脑」休息时间,孩子才会更加专注和有精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

不要焦虑,更不要急著怀疑孩子有毛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你想想,假设有这么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教室里一坐就是一小时都不动弹,回家做作业,一口气做了半小时都不开小差,那你不担心吗?

说一下我自己的建议吧:

1.要少干扰孩子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恨不得每时每刻都要指导孩子,你要这么做,你要那么做。比如说,孩子在纸上随便画画,你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著急,「太阳不可以涂绿色,草地要是这样的! 这样的家长,虽然他口口声声要孩子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其实孩子自己在集中注意力,是家长在破坏孩子的注意力。

2. 要有计划

有的家长就是想起一出是一出了。只要他想起了什么,那不管孩子在做什么,都要先做他想出来的事,家长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不要过度干扰孩子,你要真正去注意孩子的需求

3.在你需要孩子专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提供给他们做这件事情的一个合适的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内源性刺激和外源性刺激影响,孩子对外源性刺激,比如说环境的刺激,这方面抑制能力很糟糕。所以想要孩子集中注意力,我们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没有这么多刺激的微环境。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把他的房间收拾好。仅仅提供他想要玩的,不要给他过多的选择。

4.给孩子树立一个专注的榜样

其实孩子最爱模仿大人了,他的行为模式受你的影响非常大。你就算做到了前面三条,孩子做作业,你也不打搅他,但是你在干吗呢?你坐在他旁边玩手机,孩子是会注意到你的,如果看到你坐立不安,因为孩子会学大人的行为模式,所以,怎么让孩子变得专注呢?就是你也尽量变成一个专注的人!而不是孩子在专注,你在旁边表演不专注。


1.首先要正确认识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注意力特点。好动,爱玩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特点。

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些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都能够提升孩子的全方位状态。不仅如此,运动还能提高孩子的心肺功能、血管功能,改善代谢,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调节体脂,让孩子更有活力!要知道,只有孩子的身体好,他才能学得好玩得好,才能交到好朋友,才能获得受益一生的各项能力,拥有一个好未来。

2.不要刻意去套孩子的多动症等各种问题。

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建议通过运动来刺激孩子的大脑发展进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发现,在长期运动的效应这方面,就是改善注意力功能,而这功能取决于你的前额叶皮质。

你不但会有更佳的专注和注意力,海马回的容量也会增加。

最后,你做运动会得到的不只是心情上的立即效应,还会有长期的效应。所以,你的好心情神经传递质就能得到持续增加

博主可以私信沟通一下哦!


像幼儿园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家长应该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对孩子的注意力有一个合理的认知,不能过分强求。

相信家长也看到了很多关于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包括家长不去打扰孩子做事情的过程,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做一些提高注意力的游戏,还有一些专业的注意力训练,像舒尔特注意训练等等,所以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孩子注意力训练的相关方法了。我在这里想强调孩子的注意力提高的系统干预问题,更侧重儿童的心理发展,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全面发展的也是受孩子各方面心理能力影响的。像孩子注意力提高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单独把孩子的注意力提出来进行训练是不太现实的。可以说像上述提出的一些训练方法只是在一定的理想环境下才可以的,当家长单纯地使用注意力训练来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时候会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适得其反,效果更差。因为这其中忽略了一个因素,就是孩子注意力也会受心理状态,以及自我抑制的影响,这也是诸多通过大量注意力训练改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却效果甚微的家长经常困惑的地方。

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会受孩子情绪状态的影响,孩子如果处于一个比较焦虑、紧张、压抑的情绪状态时,是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的。家长应该首先关注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如果孩子当下的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家长就有必要去探究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是否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定的压力呢?这种压力包括家长对孩子的训斥、批评,也包括孩子在幼儿园受到老师的指责、批评,也包括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不愉快,产生同伴矛盾。这样的事件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处理自身负面情绪能力偏差,孩子通常会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有些孩子表现为明显的不悦,急躁,焦虑。而有些孩子则表现为相对的压抑,可能不为父母所觉察。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注意去疏导孩子的情绪还是一味地给孩子做注意力训练,往往会收到相反的效果。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先去观察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去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如何,是否跟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了呢?如果孩子有一定的情绪,要引导孩子说出当下的感受,去支持理解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这些问题。

除此之外,会有一些生理性的因素影响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情况,像孩子的气质更多是否是活泼好动型的孩子呢?像这样的孩子自我抑制能力较差,就相应的需要更多的意志活动来完成当下的任务。也可能是孩子转移注意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上有所缺乏,也不排除自闭症,自闭谱系障碍的可能。关于孩子行为抑制差,出现多动冲动的行为,经常情绪不稳定,易怒,暴躁的情况并且持续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就有必要考虑孩子是否有多动症的可能。如果孩子长时间表现为在自我沉浸,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偏差的情况,就有必要考虑孩子是否有自闭或自闭谱系的可能。不管属于上述哪种情况,都有必要及时带孩子去专业的医院及时就诊,及早让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行为干预。

综合上述所说,我们家长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即孩子的注意力不是单独拿出来进行训练干预的,应该考虑到孩子改变的整体因素。所以家长有必要平时对孩子多进行观察,多去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心理生理评估,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基础上再去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采用那些方法才会有一定的效果。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可惜,大多数教育者及教养者都不明白一件事:

  在孩子不存在躯体疾病的前提下,只要你能做到「不去破坏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就根本不需要你刻意去培养。

  当然,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学前儿童大脑抑制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备,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在教育教学上我们需要做到: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动静交替……

  最最关键的是:「寓教于乐」!

 谢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