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勉力作答,还请指正。

个人认为,儒学只是一种学问,是一种文化,而不是精神宗教。

一、儒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从起源来看,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当中的一家。诸子的思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儒学只是其中最重要、最接地气、被历史选择的一家而已。

儒学给中华文明的贡献很多,将个人的理解,勉强整理如下:

1、儒家价值观的起点是将人性当中对自己的爱推广出去。对自己的爱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是建立在人性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但与西方不同之处是,儒学选择将这种对自己的爱推广到别人身上,将其升华。这种推己及人,从积极的角度去做该做的事,就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角度不去做不该做的事,就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心思,用来对君主是忠,对父母是孝,对朋友是义,对兄弟是悌。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这种心思,发挥人性中的善。后来阳明心学也解释了这一点。

所以儒家讲性善,个人认为,与其说人性本善,不如说人性向善,有条件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人,也都希望身边人是好人,这就是对善的向往。将这种爱推广出去,就是恻隐之心,就是「仁」。(以上参考《论语》对「仁」的阐释,孟子四心说,和告子篇开头关于人性的辩论)

2、与推己及人的价值观相对应的,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就是家国一体。既然是推己及人,最先被爱的必定是离自己最近的人,也就是家人。把对自己的爱推广到别人身上;然后进一步,把对父母的爱,推广到别人的父母身上;把对子女的爱,推广到别人子女身上。发展到极致,就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习惯说「这是我家的」「这是你家的」多过说「这是我的」「这是你的」,习惯说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姊妹篇;从前,皇帝是「君父」,百姓是「子民」;说好官是「爱民如子」,而「公仆」的概念却是近现代,向西方学习后才有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见《论语》),从来是放在一起说,所以古代有一个思维习惯,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见《后汉书》)。

我已经分辨不清,到底是儒家提出了这种家国一体的概念,还是中国文化先有了这个习惯,又被儒家吸纳了进去。但这种人际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直到今天。

3、儒家对中国人的终极贡献,或许是君子人格。君子的本意是「君之子」,是先秦的贵族阶层,但孔子将这个概念升华为道德概念。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君子喻于义(见《论语》)。但如何判断是不是君子?

君子首先要有道德坚持。孔子困于陈蔡之间,问话于子路、子贡和颜回,「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困境?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也,而天下不能容,如果是我们的道有问题,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道没问题,别人不能用,那是别人的耻辱,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很高兴。(见《论语》)

所以,君子要在穷困(古时的「穷」并非指没有财富,而是陷入困境,理想不能实现,才华不能施展。表示没有财富,用的是「贫」)的时候仍然有所坚持,有所不为(君子固穷),而小人却会在原则和底线上让步(小人穷斯滥矣)。(见《论语》)君子不一定要具体做什么事,但是一定要有道德精神。

但只谈个人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最终是要做事,要承担家国责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是要落到百姓头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还是要为家国天下做出贡献。(见《大学》)

诸葛亮讲道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见《诫子书》),也讲务实作为,「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出师表》)。

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岳飞讲「精忠报国」。文天祥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直到如邓稼先,钱学森,南仁东;如焦裕禄,孔繁森。他们未必背过四书五经,但他们的人格和行为,与古代的英烈先贤,是一样的。

二、儒学是宗教吗?

个人对宗教的了解和思考,远远不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尽力而为。

我们拿西方的几个一神教作为参照系,与儒家思想作对比吧。

1、宗教排斥异端,儒学混杂诸子。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脉相承,但是教派不同,可有人一边信仰伊斯兰教,一边去天主教堂做礼拜的?甚至于基督教的三个分支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互相不能兼容,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也要泾渭分明。宗教信仰一定要纯粹,要黑白分明。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儒,却从来不排斥道家、释家、诸子思想。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韩愈、王守仁也都受到佛家思想的滋养,很多人读王守仁心学,都会恍惚,这是儒学还是禅宗呢?以至于王守仁的《传习录》当中,要专门解释,为何心学是儒而非释了。古代书籍分类为「经史子集」,其中「子」就是诸子学说,虽然列在儒家经典之后,但也是非常重要,鼓励人们阅读学习的。

2、宗教神本,儒学人本。我曾经随朋友参加过基督教会的团契,也和几位信教的朋友深入交谈。在我的粗浅理解中,基督教的基础和核心,就是信仰上帝和赞美上帝。

伊斯兰教,据我所知,其教义核心也是信仰真主,和赞美真主。教外人如果要皈依,第一就是念诵清真言和作证言(具体内容不便粘贴,请百度)。

儒家呢?第一,孔孟都是人,不是神,他们说的话并非金科玉律不可批评,论语中也记载了很多孔子没有面子的事情,如宰我不赞同三年之丧,孔子气的说不出话来。又如孔子在郑国东门,被人说成像丧家狗,孔子却说,确实像啊。第二,孔子认为人上面有天,有道,但是超自然的力量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事情,就存而不论了,子不语怪力乱神。(见《论语》)第三,儒家的精神,都是建立在人世间的,关注的是百姓。能够爱护百姓的是圣人,如尧舜;不能爱护百姓的是贼,如桀纣,可以人人得而诛之。(见《孟子》)

关于宗教,实在所学不多,抱歉抱歉!但愚以为,中国没有宗教信仰,实在是幸运的事情。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读儒家,也可以批评儒家,一切学说都可以批评。所以,中国文化才朴实简单,才更加包容,才能够以更小的阻力与时俱进。

最后,我想说一点自己想说的话。我们不要黑儒家,因为儒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做过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在滋养著现代的人们;我们也不要神化儒家、抱著不放,那些与时代不符合的地方就放下吧。因为便是在儒家自己心里,中华民族的福祉,也要比他一家学说的荣誉更重、更大。


说到底,这要看个人自己的理解。有人努力吸收他正面的东西,而不是采取迷信的态度,那就还不算宗教。有的人一肚子天经地义,要骂倒反儒的人(在他心里,起码这个反儒的,不能是中国人)他简直要说人家,这么好的道理你都不信,你不是人了,是禽兽……那么这号人心里,儒学还不够宗教吗?


儒家是一种认知,学问是这种认知的皮,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甚至升级到了信仰层面是因为这种认知目前还比较符合人性的结果。

另其实今日的儒家已经被中国人(各种大儒)融合佛,道(泛指诸子百家吧)认知,再不断主观解释的方式进化得符合当前社会形势,并非两千年前的原文儒家。(请莫误会后人污染儒家,认知长存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进化,这样理解更符合儒家原意)

so,儒家是怎么认知人性的?说三个小故事:

1.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2.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再加点东西:


儒家是一种意识形态,主要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为社会提供一套道德价值标准。

十三经中的大经如《三礼》,《春秋三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法学基础,政体组织方式,政治理论等等。


儒家跟所有中外喜欢玩诡辩的贤哲一样

喜欢假设

他所假设的就是,在一个相对靠谱的规则与秩序下,做到苦自己,利亲人

这是一套挺有人情味的系统,比墨子紊乱的人相爱科学也精进了不少

后来民权玩家孟子开始完善,要不怎么说亚圣呢,虽然观点亲民,但是有些是自相矛盾,解释起来也不如孔子说话那么有趣

汉以后儒家可以忽略了,最多最多把王阳明翻出来镇场子

假设毕竟是假设,大家到底让孔子老人家失望了

大家似乎更愿意让国家负责一切,赡养老人嫌负担大,教育子女则盼著国家出台好政策只利自己不利他人

毕竟已经撕破脸了,大家天天看著糟老头子膈应的不行,索性毁了他吧

最影响中国的实际是法家,没有法家,杨朱学派就不至于灭亡,这也是最符合很多人利益的,当然不是全部

我相信还是会有愿意遵循儒墨道的后生

杨朱称霸学坛,诸子也就不太会灭亡了


看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颇有感触。

儒家到底是什么呢?

儒在孔子之前,就有这一概念,就是当时通俗的六艺教育,孔子述而不作,意思是把前人的史书春秋,诗经,周易等拿过来夹带私货的解释删减一番,而这些东西本来是当时贵族学龄儿童少年都要学的,孔子之前学的好的都叫大儒。

给冷猪肉,孔子教育平民,开私教之先。渐渐把持了话语权,要学儒,就只能学孔子私货之儒了,这也是墨家,法家为何源于儒家了。

墨家法家等受孔子私货的儒家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墨家创始人意识到孔子私货里屁股坐在统治者,而墨子却是屁股坐在平民,所以从儒家中分离。法家创始人认识到孔子私货不能富国强兵,满足当时国家强盛的目的,逐渐创立法家。

这一行为的性质实际上和罗贯中看了三国志,一屁股坐到刘备一边,写了夹带私货的三国演义,而易中天们一屁股坐到曹操一边,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所以这时儒家思想就是孔子在这个过程中夹带的私货。

而后来的儒家教育呢?有一句话叫为往圣继绝学,怎么继呢?还有一句话叫五经注我,当然是在孔子孟子的指定几本教科书里加入自己的解释,加入自己的私货,这些私货或有利于当时统治者,或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不一而足。

到最后渐渐发展为你有了思想,就必须依托孔子儒家来展开夹带私货,不然就为主流思想界排斥。

所以儒家思想是一个框,没本事的就在这个框里翻翻捡捡,有本事的把自己的东西装进去,说这就是儒家。

至于儒家这个框里有什么,当然是什么都有。几千年过去了,多少人在里面放东西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