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经济学课老师说到「经济」二字是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的「Economy」一词时借用古汉语的「经世济民」而来。但当时已经是19世纪后半叶,片假名应该已经产生,那为什么没有被翻译成「イコノミ」之类的呢?

同时有类似的词是外来语但翻译成了汉字的吗?


有时候由于历史习惯等因素 日语的外来语发音并不总是完全的贴近英语。

"イコノミ"很明显日语没有这个词,你要模仿的话长音不能没有吧,如果一定也模仿你得写成"イコノミー」。很多日语外来语在转换的时候并不是尽力只按照英语发音。也要考虑拼写的。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要把 "Economy"翻译成经济,你要是坐飞机,经济舱怎么讲?这个时候就不用「経済」了,「エコノミークラス」。

日语中对于一些行业用于和专业属于采取外来语直接翻译的时候即使汉字词 词语整体也可能使用片假名写,比如用 シェアリングエコノミー这个词表示共享经济等。


科学(かがく)、化学(かがく)、物理(ぶつり)、俱楽部(クラブ)……【经评论区提醒,调查之后,化学一词应为中国人所造。】

恰恰是因为那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所以日本人才倾向「汉字化」的翻译方式……

在那个时代,日本为近现代辞汇的汉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另外据说,有诸如XX主义,XX社会,XX时代,XX化,XX的,等词尾的辞汇,很多都是那个时代日本造的词)

现在嘛……


明治维新到二战这段时间是和制汉字词发展的重要时期。那时的日本有文化自信,不认为汉字属于外来语而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在一群汉学家的影响下,很多西方外来词被翻译为了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的词,借用了中国诸多古典著作。甚至在战时为了和英美鬼畜划清界限,用意译的汉字词代替音译的外来词。

实际上日本的汉字使用能力最强的就是那个时期,有汉文训读体_侯文的广泛应用。更早的江户时代,白话训读词反而因为汉字能力两极分化(平民男性也有很多不识字的)多不写成汉字而是平假名。

相反,同期的中国却采用音译居多,意译词有部分是借日本的(当然网上说70%是日本词就太扯了),或者是和日本学者、传教士共同翻译的。时至今日,中国近代的纯音译词,不合理的部分已被淘汰,如"德律风""梵婀玲""康拜因"等,转为意译,这是中文表意强大的结果。因为即使是表面纯音译的"巧克力""坦克"也有表意的成分。这是后来日本用片假名音译达不到的。所以,辞汇越来越冗长,又要弄个截头去尾的缩写,不伦不类,这个体系总有一天会崩溃。

为什么可以不用汉字或者直接用英文?每个国家都有民族主义,他有使用本民族发明文字的权利。


所以,不是イコノミ,而是エコノミー。

参考文献

福翁自伝(1899)〈福沢谕吉〉王政维新「丁度あの时私は英书で経済(エコノミー)の讲釈をして居ました」。

庆応义塾大学メディアセンター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的网站上有《福翁自伝》的原版影印pdf

http://iiif.lib.keio.ac.jp/FKZ/F7-A52/pdf/F7-A52.pdf

至于你问「有类似的词是外来语但翻译成了汉字的吗?」

这个太多了,

比如

雑志 magazineの訳语として、柳河春三が庆応3年(1867)刊の「西洋雑志」で最初に使った。

社会 英语 society の訳语として「社会」を当てたのは、明治初期の福地桜痴(源一郎)である。


二战前的日本翻译西方的辞汇还是比较体面的,极少用假名的。

大量采用假名那得是二战后了。都变殖民地了,自然也就没法儿体面了。


其实跟很多外来语一样 属于平假片假双向存在的情况

毕竟 アベノミクス这种词还是很常用的嘛/狗头


要综合考虑当时的国民教育程度。

当时日本的文盲率还处在初步下降阶段,因此日本的国策是将受教于人群分成两种:广大国民以国语(也就是日本语)为主的基础教育,以及以外来语(包括像海军这种完全英语教学)为主的针对少数精专人才的专业教育。

所以同时期翻译文献,比如医药学还是大量使用片假名。

像经济这种纯概念性辞汇(其实这个词并不涉及经济学本身的前沿理念),为了面向普通百姓,就比较多转译成汉字形式的日本语。

到了文化普及率极高的现代(包括基础外语教学提升后)日本语才出现了更多片假名的译音。


日本在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的时候倾向翻译成假名。这期间翻译出的汉字词大多数原产中国。主要是科学科技类,以及部分外交国际法用词(中学为体的洋务运动)

日俄战争前后到二战战败,倾向翻译为汉字。这期间以梁启超始到1927年前后,大量日本制的汉字词传人中国。主要倾向政经以及洋务运动之后出现的新技术。

二战战败到70年代,倾向使用为假名

70年代到2000前后,倾向使用为汉字

2000年之后,汉字势力目测稳步下降中。真名、假名、片假名三分日本。


虽然有点讽刺,但日本的确是认为自己强的时候认可汉字,认为自己弱的时候认可非汉字。


エコノミー这个字眼在商务日语很常用的

尤其因为中国的共享经济的发展,日本现在越来越重视シェアリングエコノミー


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维新时期又先于中国接触西方文化,很多词都是日本翻译的。经济,哲学,人民,共和等等太多了,以前国内出过相关的书籍,现在生活中已离不开他们翻译的汉词了。日本有个节目找了汉学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分之二来自日本,三个词除了中华…… 虽然很多汉字也是中国古籍里的词,比如革命,但古籍里完全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意思。那时还是和制汉词的时代,后来日本简化的和制汉字又多了起来。


假名很早就有了,汉语对日本人来说是外语,必须有一套注音系统。假名就是日语拼音。但是地位不高只是辅助用。毕竟是汉字文化圈,汉字被视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进入近代以来在东西方巨大落差的刺激下,东亚包括中国都产生了一股废除汉字的激进思想。有主张废除和主张保留的两派。但是二十世纪初期的日本是国力最强的时期民族主义盛行,翻译肯定用传统汉字,二战更甚,用音译就是通敌鬼畜米英。所以二战战败后美国就想要废除军国主义时期用的汉字,主张废除派也占了上风,所以日本就开始正式限制汉字。虽然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和汉字输入问题的解决,日本最终并没和朝韩一样废除汉字,但是规定了常用汉字,并且基本上风气已经定下来了。加上二战后推崇美国文化,假名翻译成了主流,年轻一代也觉得这样不用写汉字方便,更加时髦和国际化。


因为当时日本是列强。

现在变成美国殖民地了,所以很多外来语用假名而不是汉字,这样更能满足他们精神美国人的需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