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位的回答都跑偏了。

古代汉语中,有三种解释:

1.「然」,表示前面一事已告一段落。「后」,下面的一句文言文表示前事的发展状况。「然后」可译为从那以后或从此以后。

2.「然后」连译表示事情的承接。「然后」直译为然后。3.「然」通『燃』,因此「然后」文言文中有可译为『燃烧以后』的,但很少见。

这年头,是不是以为识字就等于通晓汉语了?知乎 药丸 。


你认为翻译成什么呢?难道保留不翻译?如果要翻译,就只能翻译成「这以后」「这样之后」。你说呢?


有的「然后」可以翻译成「然后」,有的「然后」一定是「这样之后」。有不同,还是跟语境有关的。

抱歉,一时半会举不出例,多做题会遇到的。


然后根据上下文有不同的解释哦~


本来就是一个意思啊,难不成翻译前和翻译后是两个意思?

然。

这样,如此:当~。~后。~则。

别说文言文了,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然后」也是「这样以后」的意思。


优秀的翻译作品,不但能用受众容易理解的内容诠释原作,还能够在语感的层面,鲜活作品本身。

说到「然后」,举个例子:

《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是一段包含好多个「然后」的文言文,如果单纯的把「然后」都用「这样之后」,或者保留「然后」,都是不恰当的。

「学然后知不足」和「教然后知困」,这两个「然后」,前面是单字,这两个单字在现代文字里,单独使用很突兀,最好变成词语,这时候直接保留「然后」就很别扭,如果翻译成「。。。之后」,就通顺合理不少。比如「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当然这句翻译本身就加了料,更符合现代说话习惯。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这两个「然后」,因为前面是可以独立成句的短语,所以保留「然后」比较合理。比如「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

现代人工智慧在语义识别和翻译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可以在翻译方面,有限度的代替纯人工。但是,目前的人工智慧还做不到语感风格,所以翻译作品仍然需要润色。

翻译不是单纯的以词换词,本身就是个二次创作的过程,无论翻译文言文还是翻译外文作品,都不能机械的划等号。

说个题外的,《茶花女》最早是林纾翻译的,林纾本人并不懂外文,而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言文爱好者,这个翻译中间倒了好几手,可以说跟原著差别不小,因此被很多人评价「译文不忠」。

但是,林纾深厚的文学功底,给这部《巴黎茶花女遗事》,增添了很多味道,影响了后世包括鲁迅、许寿裳在内的很多文人。


是为了告诉你,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