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发现名著的翻译与我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出入。用词和语序都使得阅读体验十分糟糕。那么从小看名著长大的同学当时读书都是怎样一种感觉?有多吃力?


谢邀~首先,我要说的是,之所以出现这种在你看来颠三倒四不明所以的句子,绝对不是翻译工作者的错!明明就是原著作者脑洞就有这么大好吗。。。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嘛,信是最起码嘛,很多时候人家歪果仁脑子里的世界和逻辑真的跟我们相差甚远。

但是,很多时候,很多拗口的事情翻来覆去读几次,真的能明白很多新鲜的道理,我想这就是读外国名著的乐趣吧。

其实不用把读外国名著当成多大一件事情,可以简单地想成,就是跟一个外国人聊天罢了,听他讲故事罢了,他有他自己的说话习惯罢了。那些拗口的事情若真的变成绝对通畅的汉语,一定会丢掉很多信息,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作品的事情,每个句子都需要深思熟虑,即使如此可能也无可避免地要删掉或者规避掉一些无法翻译的东西,那些东西是无可避免的损失。

就是每次看到五六七八九至正无穷个字的人名的时候就会激动的把它背下来(●°u°●)? 」

然后凡是聊天提到这个人物的时候,就背一大串人名出来装逼(⊙ω⊙)

然而,当幼小的我看到同学们看/写的玛丽苏女主的时候

。。。

方高能预

。。。

我就知道我输了(╥﹏╥)
说个我的例子,小学的时候看《简爱》看完之后感觉这什么玩意……初中又看了一遍表示没有太大感觉,然而看了11年的电影《简爱》差点没哭成 论翻译的重要性……

我要怒答!

结论就是:小孩子不要看歪果名著啊!因为实在是太黄啦!黄啦!啦!都是些什么三观啊我摔!

什么《羊脂球》,什么《茶花女》,什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小孩子能看吗???

还有那个狄更斯啊,我就看过他的《大卫科波菲尔》,导致我到现在都没女朋友啊!因为我看每一个女性朋友都觉得她闺蜜挺不错的啊!

对了还有意识流,别跟我提意识流啊,意识流就是意淫流啊,就卡夫卡一个正人君子啊,《尤利西斯》小孩子能看吗?还有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勒个去啊,我那时候还是初中生啊,塞林格教会我什么叫意淫啊,真是大街上随便见一个女的就能脑补一篇5000字小黄文啊。

还有前几年特别有名的那个《追风筝的人》,我一个大学同学啊,好哥们儿啊,看完之后人就变了啊!

我几个月前,看完了号称马尔克斯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完之后发现:

卧槽这他妈不就是一个梁思成死了之后金岳霖上位的故事嘛这都是什么三观啊!你们可是文学大师啊!输出文字语言的同时顾忌一下人生观啊!总之就是,小孩子,还在发育阶段的时候,没事背背什么诗经啊,看看什么史记啊(算了史记也别看了,妈的突然想起来司马迁也好黄),背背什么新华字典啊,背背什么山海经啊,什么庄子啊。反正就是尽量挑那些看不懂的背下来,以后自己长大了也可以慢慢消化。就算看金陵十二钗也比看歪果名著好啊,好歹我朝名著文风迤逦,偶尔描述个啪啪啪还能作个诗避个讳。
谢邀,我并没有从小读名著。第一本读到的名著是高一在图书馆借的《傲慢与偏见》。感觉就是太好看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