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發現名著的翻譯與我們的語言習慣有很大出入。用詞和語序都使得閱讀體驗十分糟糕。那麼從小看名著長大的同學當時讀書都是怎樣一種感覺?有多喫力?


謝邀~首先,我要說的是,之所以出現這種在你看來顛三倒四不明所以的句子,絕對不是翻譯工作者的錯!明明就是原著作者腦洞就有這麼大好嗎。。。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嘛,信是最起碼嘛,很多時候人家歪果仁腦子裡的世界和邏輯真的跟我們相差甚遠。

但是,很多時候,很多拗口的事情翻來覆去讀幾次,真的能明白很多新鮮的道理,我想這就是讀外國名著的樂趣吧。

其實不用把讀外國名著當成多大一件事情,可以簡單地想成,就是跟一個外國人聊天罷了,聽他講故事罷了,他有他自己的說話習慣罷了。那些拗口的事情若真的變成絕對通暢的漢語,一定會丟掉很多信息,翻譯工作者在翻譯作品的事情,每個句子都需要深思熟慮,即使如此可能也無可避免地要刪掉或者規避掉一些無法翻譯的東西,那些東西是無可避免的損失。

就是每次看到五六七八九至正無窮個字的人名的時候就會激動的把它背下來(●°u°●)? 」

然後凡是聊天提到這個人物的時候,就背一大串人名出來裝逼(⊙ω⊙)

然而,當幼小的我看到同學們看/寫的瑪麗蘇女主的時候

。。。

方高能預

。。。

我就知道我輸了(╥﹏╥)
說個我的例子,小學的時候看《簡愛》看完之後感覺這什麼玩意……初中又看了一遍表示沒有太大感覺,然而看了11年的電影《簡愛》差點沒哭成 論翻譯的重要性……

我要怒答!

結論就是:小孩子不要看歪果名著啊!因為實在是太黃啦!黃啦!啦!都是些什麼三觀啊我摔!

什麼《羊脂球》,什麼《茶花女》,什麼《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小孩子能看嗎???

還有那個狄更斯啊,我就看過他的《大衛科波菲爾》,導致我到現在都沒女朋友啊!因為我看每一個女性朋友都覺得她閨蜜挺不錯的啊!

對了還有意識流,別跟我提意識流啊,意識流就是意淫流啊,就卡夫卡一個正人君子啊,《尤利西斯》小孩子能看嗎?還有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勒個去啊,我那時候還是初中生啊,塞林格教會我什麼叫意淫啊,真是大街上隨便見一個女的就能腦補一篇5000字小黃文啊。

還有前幾年特別有名的那個《追風箏的人》,我一個大學同學啊,好哥們兒啊,看完之後人就變了啊!

我幾個月前,看完了號稱馬爾克斯認為自己最好的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看完之後發現:

臥槽這他媽不就是一個梁思成死了之後金嶽霖上位的故事嘛這都是什麼三觀啊!你們可是文學大師啊!輸出文字語言的同時顧忌一下人生觀啊!總之就是,小孩子,還在發育階段的時候,沒事背背什麼詩經啊,看看什麼史記啊(算了史記也別看了,媽的突然想起來司馬遷也好黃),背背什麼新華字典啊,背背什麼山海經啊,什麼莊子啊。反正就是盡量挑那些看不懂的背下來,以後自己長大了也可以慢慢消化。就算看金陵十二釵也比看歪果名著好啊,好歹我朝名著文風迤邐,偶爾描述個啪啪啪還能作個詩避個諱。
謝邀,我並沒有從小讀名著。第一本讀到的名著是高一在圖書館借的《傲慢與偏見》。感覺就是太好看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