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家如:杰克凯鲁亚克/太宰治/张爱玲/海子/芥川龙之介

他们的心里状态可以说是异于主流,或者说作品里的人物有许多边缘型特征

那么心理学家分析他们和他们笔下人物的时候,侧重点会不会放在对他们人格的分析上,分析他们的早期经历/人格类型划分等等

如此一来在心理学家看待文学的时候会不会就像看待病人一般

ps文学里的美学价值除外


这个问题下有俩天然的例子居然没人提出来太不正常了。施尼茨勒和佛洛依德这俩人都是犹太人,都受过医学教育而且都是心理医生,但施尼茨勒选择当一个作家,而佛洛依德则老老实实的选择当他的心理医生。这俩人的关系刚好能体现一个心理学家怎么看待作家。

佛洛依德是本分人家的老实孩子。佛洛依德一家是外省体面中产但是孩子多,而且财产受到1873年股市崩盘的巨大影响。所以七八十年代对佛洛依德来说是一段艰难岁月。努力挣钱努力还债。结婚生孩子从诊所助手开始一步一步往上攀登社会的金字塔。

而施尼茨勒是高富帅,他爸爸是喉科专家,弗洛伊德干过的事他爸爸都替他干了。他爷爷是个细木工还运气不好没赚到什么钱,他爸爸凭著好学上进考上大学从医生做起一直升到医学权威和教授,算是爬到了他这个领域的顶端。所以施尼茨勒自然也要当医生。但是施尼茨勒更想当个作家,他从小就喜欢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包括自己的X生活。他爸爸偷看他的日记之后把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丢给他一本论梅毒的论文让他大声朗读。从此他把自己的日记藏的更严但依然笔耕不辍。

世纪末的维也纳施尼茨勒被叫做文学领域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关注一个人的理性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关系。而施尼茨勒则热衷于描写和分析一个人为什么会疯,一个人疯了以后什么样。当然还有施尼茨勒最喜欢的欲望。这两个人的关系基本上就是弗洛伊德是一个规矩本分挣钱养家的施尼茨勒,把自己的所有冲动、困惑都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还有自己的病人的案例结合在一起写成《梦的解析》。而施尼茨勒则是一个富二代版的弗洛伊德,上班就是打发时间,主要精力用在啪啪啪上,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和自己的所有冲动和困惑都写在小说里。

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是他们两个人关系里的平等性,从教育背景和职业素养上说弗洛伊德和施尼茨勒都受过系统的医科教育,都是心理医生而且都有自己的诊所。但从文学成就上说弗洛伊德的书写完了没人看,《梦的解析》这本书出版以后销量惨淡,但施尼茨勒红透维也纳半边天。所以事实上在这两个人的关系里施尼茨勒很多时候是领先弗洛伊德半个身位的。

同时在社会荣誉方面,弗洛伊德长期得不到官方的认可,他的教授头衔是教育大臣哈特尔为了要一副画才批准的。弗洛伊德自己说奥匈帝国唯一曾经承认过他学术地位的官方机构是维也纳税务局,他们写信给弗洛伊德说「为什么你都驰名世界了申报的个人收入却这么低?」而施尼茨勒尽管红透维也纳半边天,但也迟迟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弗洛伊德既没流量也没地位,施尼茨勒是流量大V却得不到主流认可从处境上说俩人高度一致。但是对当时的维也纳社会来说,尤其是从当时维也纳社会普遍接受的马赫哲学的角度上看,这俩人的地位却是不同的。依照马赫的感觉论来说,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科学家用科学的方式来编排和理解自己的感觉所以形成了精神分析学说。而施尼茨勒作为一个作家用自己的感受直接来分析和编排自己的感受,得出了和弗洛伊德相似的结论。这在马赫的哲学观念里实际上也比弗洛伊德要高明。

所以在世纪末的维也纳无论是个人名望还是在普遍观念里的地位施尼茨勒实际上都要领先弗洛伊德。尤其是弗洛伊德在治疗女性歇斯底里症的时候,违背了十九世纪社会里认为「女性是没有理性的感情动物」这个普遍观念,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是被理性和本能的二重性所支配和折磨的动物这个观点激怒了很多体面绅士。此外弗洛伊德拥有大批脑残粉,滥用精神分析学说的方法,在弗洛伊德的学术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的同时,这些脑残粉又给他惹了不少麻烦。其中最大的一个无疑是他们招惹了维也纳最不该招惹也最不好对付的一个人卡尔-克劳斯。卡尔-克劳斯不是维也纳文坛的黑帮,因为他并不需要一个帮派,他自己的战斗力就比得上一个帮派而且还绰绰有余。带上阿道夫-卢斯和勋伯格其实完全是出于好心而不是需要。这位文坛小霸王卡尔-克劳斯有多可怕可以参考当时维也纳的另一个当事人罗伯特-穆齐尔的观点,他说「有两件事你没法反对,因为它太大、太肥而且没头没尾,一个是精神分析学说另一个是卡尔-克劳斯。」

在弗洛伊德如此尴尬的岁月里,施尼茨勒对他的称赞就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这两个人的友谊里弗洛伊德的身段放的比施尼茨勒要低那么一点点。比如施尼茨勒就喜欢拿弗洛伊德开玩笑,1913年有个男孩被一匹马咬伤了下体被送到施尼茨勒的诊所,施尼茨勒果断的吩咐「赶紧把伤员送到急救中心去」言下之意就是(我这儿可治不了这个)。然后他又补充说「把马送到弗洛伊德大夫那去。」言下之意是这匹马咬人的那里,应该是有性冲动被压抑了。

在世纪末的维也纳弗洛伊德和施尼茨勒的主要关系是商业互吹,施尼茨勒是公开承认弗洛伊德的成就的维也纳名人。而且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卡尔-克劳斯,卡尔-克劳斯厌恶精神分析学说也厌恶施尼茨勒,这成了这俩人友好关系的重要保障。这两个人之间保持著通信的关系,当然主要是弗洛伊德写信给施尼茨勒。而施尼茨勒一般是写明信片或者生日卡。比如弗洛伊德给施尼茨勒那封著名的信,就是说「我真不知道你从哪得来的关于心理问题的如此深刻的认识和知识」的那封就是施尼茨勒给弗洛伊德寄了生日卡之后弗洛伊德给施尼茨勒的回信。

但这两个人在商业互吹的同时还保持著一种奇妙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就是在维也纳这样的小城市,这两个人互相写信互相赞赏,但却始终没见面。这在维也纳也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这只能证明一点就是商业互吹的两个人其实在日常生活里始终互相回避才可能做到互相不见面。

简单的说对心理学家来说每一个作家都是一个普通人,但事实上心理学家眼中的自己也一样是一个普通人。而且当一个心理学家想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内心世界对他敞开的最完整的人恰恰是他自己。所以一个心理学家未必有功夫去观察作家,相反作为一个在社会上生活的普通人,一个心理学家,哪怕是弗洛伊德这样的人物,他对作家很多时候也是要微微仰视的。同样有趣的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捅马蜂窝的那次,也就是去分析卡尔-克劳斯的那一次,弗洛伊德自己马上站出来表示「这个人太过分而且太过于简单粗暴了。」这非常好的说明了一个心理医生碰上一个维也纳文坛小霸王时的紧张情绪。


谢邀

不谈作家,只谈作品。

个人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需要追求戏剧冲突,而戏剧冲突更容易产生于极端情境。

从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或人格异于主流,不如说他们更容易走向极端,产生异于常人的行为,乃至于艺术上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许多主人公会为爱癫狂,牺牲一切甚至生命。这种情绪和冲动,人们在生活中常有所体会,但我们很少会真去那么干。

举个例子——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

莎乐美向约翰求爱,被拒,而后她为希律王献舞,借此索要约翰的头颅。希律王因迷恋莎乐美,满足了她的请求,结果莎乐美捧起约翰的头颅亲吻。最终,莎乐美也被判处死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走向极端的例子,这种行为肯定是病态的,但也成了一种艺术美感。

莎乐美心理活动的内在逻辑很容易理解,但她的行为是过激的。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某个时间,你爱上一个人,无法自拔,但因被拒绝,又因爱生恨,爱恨交织。但绝少有人会像莎乐美那么干。

现实生活中,你深爱一个人,结果对方不爱你,很可能几个月之后,这份感情就淡了,或者你已经换了一个目标。更有可能,你回头想想,发现这事其实挺可笑。当然,你也可能会因爱生恨,偷偷画个圈诅咒对方不会得到幸福,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真的把对方怎么样,更不会致其余死地。

但文学作品这么写就没意思了。

情绪只有在最极端的情境下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爆发。

作品中的人物既然是虚构的,就不能过于真实而变得市侩。人物的心理走向极端,客观现实又逼得他们穷途末路,最后致使他们做出种种反常甚至病态行为。从而寻找极端特例中蕴含的普遍性。

笔者本科心理学,有个破证书,给人做过一次不太正规的咨询,才疏学浅。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心理极端的人,我会努力去开导他,帮助他走出困境,因为这是职责所在。

但作为读者,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态,我甚至期待那些人物更极端、更疯狂,因为这样才好看,才更能让人深思。

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做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分析很不靠谱,因为真正的心理分析要参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很多情况下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而文学作品只能给出一些片面的情境。

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很细腻,但要以心理学的角度看,仍然很粗犷。

当然,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学是有推动作用的。比如意识流小说的产生。

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做心理分析不靠谱,完全按照心理分析(完全理论上的)的方法去写小说也会很乏味。

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荣格对它的评价很高。但没多少人真正看完乃至理解这本书。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但以阅读性而言,真的不敢恭维(肯定有人要喷)。

《尤利西斯》号称描写了人类潜意识的活动。

其实,这种说法在心理学上是很可笑,而且根本不成立。很简单的道理,任何想法只要诉诸文字,就一定是经过意识加工的。换句话说,你永远无法用意识去描写潜意识的活动,这是个很明显的悖论。

我觉得,乔伊斯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种悖论,所以写了个更神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干脆自己造词,但从理论意义上而言,仍是无用功。

当然,作品是乔伊斯创造的,若他说这就是主人公的潜意识,我们也没法反驳。但道理得清楚。

结论就是,心理学家不会把文学中的人物当成真正的病人,但可以将其看作是理想化的病例。

个人愚见


心理学家可真滴累,大众都希望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工作,看谁都跟看变态似的,然鹅人家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啊……怎么就不能老老实实看个小说放松一下呢?

————————正经答的分界线————————

你说的这个还是属于文学范畴的问题,通过心理学原理反推作家的经历,这是文学干的事儿啊……心理学家拿著科研费用跑来研究文学,系知道里面会生气的吧,你研究文学去文学系啊好不好,在这儿浪费我们本来就不多的社科经费

至于心理学,当代心理学是基于实验和统计的一门学科,如果你现在还能把张爱玲拉过来接受一下实验或者访谈的话心理学家大概会很有兴趣,至于其他的,NBCS好的吧

别说心理学家了,我一个心理学民科都替心理学累得慌

————————想来一个事儿————————

荣格好像确实研究过文学,但是那是十九世纪啊大哥,当下就连弗洛伊德的理论也不是当代心理学主要研究的领域了啊


要写太麻烦啦。请看阿城老师《常识与通识》里《爱情与化学》、《艺术与催眠》、《跟著感觉走》三篇文章。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应该是吧,文学和心理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文学科,心理学家眼中,估计文学家塑造的经典角色大多有心理疾病……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都是有原因的,而作家这么写也是基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这种人性洞察和心理学家对于人性的理解并不一定有很大的差异。

推荐看欧文亚隆写的《诊疗椅上的谎言》,他写这个小说的动机也是想把自己对心理治疗的经验和理解用小说的形式写下来,而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但这本小说人物性格很立体,叙述方式也很自然,并都没有刻意分析的痕迹。

而且心理治疗师关于看待病人,和医生看待生理上有疾病的病人也是不一样的。并不只是单纯把病人放进理论架构分析,也需要共情和理解,这跟文学家的方式是有些类似的,当然心理治疗师的方式要理性的多。


应该不是心理学,是伦理学。


我是学文学的。

我平时分析作品,也会用到描述里的这些方法。

至于心理学家,可能会更加专业,并不把作品看得太重,而注重通过作品研究作家心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