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死直接原因是什么?到现在明史学家还在争论不休?


袁崇焕争议大是因为资料足够多,多到足够找到某一种观点的间接佐证;同时又恰到好处的缺失了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袁崇焕案的卷宗。

如果是更早的历史,人们只能选择相信司马迁、司马光、陈寿、裴松之等等史家的著述,因为不信他们就没东西了。直到宋史都有这种现象,一个勤奋一点的历史系研究生,可以在其研究生那两年里看完所有现阶段已知的宋史相关材料,因为真没多少东西。

而清代则是另一端的,清代有清宫档案留下了,想看能看一辈子。很多有争议的事随著档案的整理,会出现原来的看法被彻底证伪或者传言找到证据的现象。比如「乾隆帝和和珅是把兄弟」这个说法,猛一看挺假的,结果随著档案整理,清乾隆四十二年左右,和珅负责管理崇文门税关时,给乾隆帝的奏折署名是「奴才和珅金兰谨奏」。

明史正好处在中间,有足够多的奏疏留下了,却又缺失了最关键的部分,自然是发表自己观点的好地方。


谢邀!

袁崇焕在历史学界和国家层面没有什么争议,他是保家卫国却被冤杀的英烈。

将全部的明末档案完整阅读一遍,同样结论是袁崇焕没有任何争议。

在明末,袁崇焕即被人诋毁。反应出的是明末的腐朽和黑暗到无可救药。

主要是因为他是被朱由检残忍杀害,导致很多人出于对朱由检这个历史罪人挽尊的心理,对他进行恶毒的诋毁。甚至不惜洗地通敌叛国被诛的毛文龙向其泼脏水,并伪造各种故事进行中伤。明末政治的黑暗和肮脏,在袁崇焕一案可见一斑。

站在今天完整复原的历史基础上,可以盖棺定论的是,袁崇焕是保家卫国的英烈,他甚至是民族英雄中的典范和楷模。


首先:争论不休的是民间历史爱好者,史学界其实早有定论,无非两个方面:欺君、擅权。

至于为什么后世民间争议那么大,因为不论哪个历史人物,他的历史形象都是随著时间推进,不断层层积累;沉淀后的产物。所以要保证一成不变几乎不可能,最夸张的要属关羽…

从陈寿《三国志》笔下的「莽夫(刚而自矜)」,到武德充沛唐代追封为「武圣」,宋元在佛、道影响下变成了「伽蓝菩萨」和「关圣帝君」……明清又在晋商的传教下终于进化到究极体------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类似的情况还有被《说唐》黑得一塌糊涂的苏定方;被后世称为食人魔的张巡。

回到题目,其实袁崇焕也是一样。他的形象在明末清初时,被不满清朝统治的民间文人描绘为一个「奸臣害死大将」的秦桧式人物。但是到了近代,在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的引领下又变成了岳飞一样「被皇帝逼死」的爱国将领。

一个历史人物同时具备秦桧和岳飞两种矛盾的民间形象时,历史爱好者们自然就会两极分化,甚至水火不容。而真正遍及史料的史学界是不屑用岳飞和秦桧给一个历史人物上标签的,除非他有其他的政治目的……


现在明史学家争议不休?哪个明史学家现在说袁崇焕争议大,请指出来。


因为他不是岳飞没有当朝政权的平反。清朝的历史评价民国后又被汉人忽视。加上他杀毛文龙,毛文龙投敌的证据记载于晦涩的满文老档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所以如果袁崇焕是忠臣,明朝崇祯就是昏君。毛文龙就是叛将。平反一人把满清南下夺取政权正义性提高,把明朝汉人政权正统性降低。实在让史学家很纠结很矛盾。长期以来他们无法回避袁崇焕被冤杀的事实,只能突出他杀毛文龙的错误。只能夸大毛文龙所谓的敌后根据地的作用。意图造成崇祯杀袁崇焕是有利的潜台词。


因为前期被 清朝包衣奴才的后代们 洗白美化太严重了,现在渐渐被客观评价而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袁崇焕在己巳之变前,矫诏杀毛文龙分解皮岛不设总兵分两协分别给陈继盛(死忠毛派)和刘兴祚(亲袁派)统领造成两派内斗。皇太极在毛死三个多月后才能无后顾之忧的入关。己巳之变前还和蒙古科尔沁部互市资米,缓解了后金的粮荒,还有一个月前削弱蓟镇防守兵力。此种诡异行为,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用心蓄谋已久。己巳之变中的表现就更加诡异了,比如让赵率教帅兵4000骑兵先其增援遵化,后金10月27入关,28日至11月1日诡异的按兵不动四日,专等赵自投罗网.11月2日在遵化和三屯营附近伏击赵部全军覆没,11月3日一日之内在内应接应下攻破遵化和三屯营,巡抚王元雅,蓟镇总兵朱国彦自杀殉国。11.5袁才率9000骑兵匆匆出发,11.10布防蓟州,却以牛酒慰劳金兵,将勤王各路兵马分散部署各地。昌平总兵尤世威去昌平保卫陵墓,把蓟辽总督刘策赶回密云,把宣府总兵侯世禄驻三河,把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如此分散兵力,自己却躲在蓟州等皇太极攻城,问题人家皇太极绕道进攻通州,自己只能帅军回援北京。在广渠门之战后进宫恐吓众臣,要求皇帝带兵入城议饷,军中还自带喇嘛准备议和。凡此种种,只有一种解释才能说明袁种种诡异行为,胁兵议和。袁对清得天下就如某少帅的作用是一样大,所以乾隆才给袁平反立传


争议个鬼。

历史系相对很穷的好吧。有个吊炸天的新理论,简直等于发财。

袁崇焕算个什么东西,凭什么维护他?

如果袁崇焕真的争论大,学术界早有人靠这个课题发财了。

历史是人文学科,不像理科那样有个标准在那里。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确实可以变化,只要你证据过硬,理论翔实。

知乎上有关明清的一大堆千奇百怪想法,其实都人专业学界玩剩的。

本朝现在历史讨论真没那么像某些人讲的那么不自由,当然当代史相对麻烦点。

至于袁崇焕这个人,他真算不上啥需重点研究的人物。

有个鬼争议啊?顶多有关杀毛文龙过分点,确有人讨论过,大方向上评价此人还是正面。

至于民科在争论,我就一句话:酸葡萄心理加人咬狗心态。


「争议大」只是表象,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群体:知识界支持袁崇焕,肯定其历史功绩;网路水军黑他。

当代黑袁之风始于YY小说《窃明》,一些媒体推波助澜,打著「思想自由」的旗号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怼「学术霸权」,不仅黑袁崇焕,还黑岳飞、文天祥,把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黑了个遍……

其实我很赞同「人无完人」——英雄也是有缺点的。但是不认同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英雄!

英雄不是完人,有缺点,会犯错,但是他抗击外敌,为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就是英雄!

用基本事实检验:从后金立国到满清入关,明军对清军(后金)主力仅有的两次胜仗都是袁崇焕指挥的,巩固关宁锦防线,明军在辽东主战场从战略防御转入相持,功勋卓著。下狱前几天还在广渠门血战退敌!

网路水军黑他——有什么科学依据?

就事论事:袁崇焕为什么遭黑?

主要是因为「己巳之变」后金犯阙,崇祯推卸责任,甩锅给袁崇焕。

现代早已经不是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犯错也要自己担责!

崇祯钦定袁崇焕若干罪名有些不是事实;有些虽然是事实,但是袁崇焕没错,错的是当时的人不懂军事、不懂外交,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对军事、政治、外交规律的认识远胜古人!

——袁崇焕死于党争,党争误国!

袁崇焕在南明已经平反,谥「襄愍」;被公认为民族英雄始于民国,直至今日。

毛主席称之为「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迟防长题词「爱国护民,英名永辉」,当代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或者军事家否定袁崇焕的历史功绩,支持他的比比皆是。

附:崇祯钦定袁崇焕若干罪名辩

我认为「咐托不效」不成立,原因是当朝认不清形势,对袁崇焕寄予了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

宁远守城战、宁锦之战,袁崇焕两次击败后金主力,巩固关宁锦防线,明军在辽东主战场转入相持;以及大力整训辽镇明军,后世所称「关宁铁骑」在任上编练成军。

历史事实证明袁崇焕主辽卓有成效。

「专恃欺隐」,「专恃」是有,崇祯有放纵之责。

袁崇焕斩帅之后,上书请罪,崇祯对侵犯君权有所不满,不说给什么处分,起码可以下旨申斥一下吧?崇祯只是认可,没有对维护君权作出恰当的反应。

袁崇焕误以为深得皇帝信用,才会在没有接到圣旨的情况下入卫京师,招致杀身之祸。

袁崇焕之死是不教而诛。

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崇祯帝对袁崇焕相当猜忌。

「欺隐」不好说,当今世界各国在交战期间也都会作一些「正面宣传」。

「欺隐」怎么界定,如何定罪,还要具体清况具体分析。

「以市米则资盗」颠倒黑白!

市米抚蒙古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史料和分析看都说崇祯刚愎自用不信任手下,那我问问崇祯哪件事没信任袁崇焕?)

当时,明朝需要拉拢蒙古中立全力对付后金;蒙古也希望保持中立,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捞取好处。

崇祯元年冬,蒙古大荒,求开边市活命。

崇祯二年春,袁崇焕开高台堡市米招抚蒙古。

四月,崇祯叫停市米;六月,东蒙古倒向后金。

崇祯叫停市米将东蒙古推上后金战车,导致战略环境急剧恶化,为满清绕道蒙古入犯创造了条件,是「己巳之变」第一直接责任人!为推卸责任,把毛文龙抬出来遮丑,让袁崇焕背锅。

当时,明朝对后金军事尚处于劣势,再把蒙古推向后金,数千里长城,敌只需突破一点,明朝根本守不住!

「以谋款则斩帅」。

「斩帅」是实,但对国家有益,当时已下旨赦免。

「以谋款则斩帅」无实据,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袁崇焕公开主张「款为旁著」,经朝廷授权与后金进行外交接触。

当时的情况是后金求款,明朝不允,袁崇焕根据朝廷的意见回绝后金。

天启七年正月的圣旨提了指导性意见:「侵地当谕令还,叛人当谕令献,当不止去僣号、奉正朔,一纸夷书数字改换便可释憾消疑也」,袁崇焕一直坚持了这个原则。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提出「还侵地、归叛人、存朝鲜」三原则在朝中讨论,御史毛羽健上书反对。

七月(斩帅后一个月),袁崇焕根据朝廷的意见回绝后金求款,要皇太极「反躬自问」,表示不拿出诚意不可能罢兵。

「以谋款则斩帅」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直接证据,与已知事实相悖,而且存在直接反证。

现代可以确定为构陷。

「纵敌长驱」不实。「纵」指有能力却不制止。

当时明军对后金主力野战必败,明军能与八旗野战争锋的只有袁崇焕麾下两万辽镇精锐。

怎么可能不依托城防击退五万后金蒙古联军?

「顿兵不战」不实!广渠门之战就是反证。

「遣散援兵」是实,袁崇焕指挥无误,不应入罪。

当时,能与后金野战争锋的只有袁崇焕麾下两万辽镇精锐,其他部队能守城就不错了。

冷兵器时代,弱旅在野战中先溃,反过来冲垮本方阵营,导致更大败绩的战例不胜枚举。

朝廷不懂军事,以为把几路援兵拼凑起来就可以野战退敌,却不知那是乌合之众,如「昔唐九节度兵而溃"。

袁崇焕分遣各路援军把守各处要害,作纵深防御部署。

敌不攻城所获不多,难以支撑大军消耗,攻城则必有损失,辽镇可相机破敌。

崇祯将袁崇焕下狱,拼凑了四万大军让满桂出城退敌,永定门之战全军覆灭,敌军伤亡极小,几可忽略。

皇太极歼灭明军有生力量后,分兵大掠四方,明朝的损失远胜于前。

「潜携喇嘛」——这是什么罪?

《孙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现代战争打打谈谈、边打边谈再正常不过。

明末党争误国,把正常的外交接触污为"谋款",作为打击对手的政争借口,我看就是一群精神病。

袁崇焕经朝廷授权与后金进行外交接触,携带喇嘛只是为朝廷提供了一种可用的手段。

用谈判来拖延时间,争取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变化不是罪。

现代人要讲科学,不要学明末死脑筋。

历史证明:死脑筋们亡了天下!

「坚请入城」。

袁崇焕守城之能天下皆知,从战术上讲,依托京师城防与女真对决,相机破敌的思路也不算错。

这可以是一个战术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政治问题。

明朝有什么怀疑不许就是,岂可入罪?


@辽宁总冠军 @自然宽和 @abo @walqlwq @凌云飞渡 @虎王骑士

崇祯没做错,只是袁崇焕案争议大的这个理由跟袁崇焕的罪名敲定的理由差不多。

因为袁崇焕这个骗局闹太大了,明朝政府还倒霉得被崇祯搞倒了,不得不说袁崇焕这大妖星确实很有运气,正好碰上了崇祯这亡国君。

袁崇焕谋逆案背后有多少人?

当年崇祯定罪的时候都怂了,因为袁崇焕是朝廷大员+地方大员=极为复杂的关系网路,背后还是整个宁锦,如果袁是叛国,那么这些人该怎么办?

于是最后想来想去,还是不敢给袁崇焕定罪为谋反,甚至从者皆不论。

这不仅仅是宽大还是宽大过头了。当时崇祯抓魏忠贤也是宽大为主,放过了袁崇焕,这次又宽大为主放过了袁崇焕的手下,他们能饶了你?

袁崇焕死后,明朝包括南明混得也很差,如果这两个都能再撑个五六十年,袁崇焕支持者和幕僚都死光了也许就盖棺定论了,然而世界没有如果。明亡后,袁崇焕的幕僚们因为远离朝廷,受损比较少,所以又开始活跃起来。当然并不是他们骨头贱。而是因为他们的人生也被袁崇焕的一生绑架了,他们不想承认自己参与过叛国,有意无意的就美化了袁崇焕。

著书立传的人多倾向于东林党孙承宗,辣笔痛斥袁崇焕的人也有,然而党争那么复杂谁说得清楚。

清朝平定天下后,清朝皇帝开始立忠臣牌坊,袁崇焕这几个人因为死得特别惨就光荣的成为了清朝牌坊。

清朝晚期,反清势力崛起。历史上的抗清名将就变成了新的舆论宠儿。

等一个世纪过去,部分人开始回头看历史的时候赫然发现,袁崇焕已经在地摊文历史杂志和主流理论界成为了新一代类似岳飞于谦的地标。

你要打倒袁崇焕?你凭啥呢?

首先袁崇焕做错的事情再多也就是一个废物蠢材笨蛋,他未必就是真的叛国呀。你如何论证他的心也是一个叛国者呢?毕竟他是没有来得及叛国篡位云云就被崇祯抓起来了,你怎么论证他是在叛国和篡位的路上被抓起来了呢?

既然他的心是好的,那么他就是一个民族英雄。

好吧好吧,你摆出一大堆犯罪证据和作恶证据。其次如果袁是不是一个好人办了坏事?

或者他就是在做好事,就是被后来蠢材坏了他的一锅粥?你咋反驳?

也许你可以反驳,但是太复杂了。等在网路上开始讨论,也就不用讨论深了,对方已经可以在社会层面上消灭你了。

再而,当年国家定下一个调子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说现在宣传什么民族英雄,国家并不想从法理上论证xxx是「民族」「英雄」,只需要xxx作为民族英雄有宣传作用就行了。你说破大天,没用的。你去和袁黑袁粉争得头破血流,国家只会觉得你不识抬举,不识大体,给国家人民添堵。

退一万步,你成功消灭一个活在概念上的民族英雄,除了道德上优越感你得不到任何现实利益。甚至还会被东菀广东甚至政府国家人民集体拉黑。

这就是争议特别大的原因:真相和既成事实是冲突的,而且修改既成事实不比革命简单。

难了,难了,祝你好运吧。


直接原因是私自议和谋款斩帅。

没有任何专家能否定袁崇焕私自议和谋款斩帅,这是写在正史明史里的。这点没有争议,所以袁崇焕和秦桧一样是汉奸。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