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其实挺复杂,你看现在官方版的美国革命历史回忆录,就像看现在中国革命史差不多。

真实的历史,都是隐藏著龌龊,阴谋、野心、权术,愚弄的。

有一点很有意思,当年美洲大陆某些人用过的手法,现在一直被重复,前不久的乌克兰,今天的香港……

我喜欢从不同的角度看历史,因为有时候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换另外的一个学科的角度,会发现就像拼图恰好缺的那一块一样,瞬间了解了过去,前段时间在看一个葡萄酒的发展史的时候,发现了关于美国独立战争有趣的事情,很多人包括之前的历史课本都写著,美国独立的导火线是波士顿倾茶事件,结果突然却从这种酒的历史里发现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为防止法国崛起,英国人居然在酒上耍花样

咱们今天要讲马德拉葡萄酒的故事。

啥?你不知道马德拉是什么?

马德拉是个群岛,位于葡萄牙西南方的大西洋上,前不著村后不著地,离哪里都远,但是相比于葡萄牙,那里还是距离非洲稍微近一点。

△ 圈里的就是马德拉群岛

因为离大陆远,人迹罕至,所以直到15世纪初葡萄牙才开始殖民马德拉群岛。

相比于欧洲大陆,马德拉群岛更靠近热带,因此更适合甘蔗这样的热带经济作物。葡萄牙人在岛上种甘蔗,为此引进了黑奴,所以现在岛上很多居民肤色偏黑,那可不全是晒的。

△虽然C罗出生于马德拉群岛可能有黑人血统,但他深色的皮肤确实是晒出来的

不过好景不长,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殖民巴西,此后巴西成为了主要的蔗糖生产地。

失去了竞争优势的马德拉群岛不得不打起了其它经济作物的主意,比如葡萄。

然而当时欧洲的几大葡萄产区种植技术已相当成熟,罗讷河谷、勃艮第、波尔多等地的葡萄酒更是早早享誉全欧,马德拉群岛的葡萄酒怎么会有竞争力呢?

但是有时候命运啊,就是一个玄乎又神奇的东西。谁都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的葡萄牙逐渐衰落,海上的霸主变成了英国。而这时候奉行重商主义的英国,怎么能让欧洲这些妖艳贱货的商品直接运到英国殖民地去呢。想要运去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你得先运到英国再转运。

△英国当年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和川普今天的想法差不多

然而英国这个法令里,欧洲可不包括离非洲更近的马德拉群岛。于是马德拉群岛的葡萄酒就可以直接运往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了。

你以为这就是英国送给马德拉群岛最大的礼物吗?马上还有一份大礼!1703年,英国和葡萄牙签署《梅休恩条约》, 葡萄牙的酒类进入英国可享受低于法国酒1/3的关税优惠。这项条约让马德拉葡萄酒更容易进入英国市场了。

这又是咋回事?哪怕葡萄牙和英国是好基友,也不至于凭空送上这份大礼呀?这是因为法国崛起了。

△当时的法国国王就是这个爱穿白丝袜高跟鞋的路易十四

别看路易十四爱穿白丝袜高跟鞋,他可是个纯爷们,一直希望打破英国在海上的霸权,于是成天和英国打仗。

英国受不了哇,就采取报复性措施。你们法国不是产葡萄酒吗?涨关税!让你们法国酒卖不出去!

这可急坏了英国的酒虫子们,买不起法国葡萄酒了可怎么办?英国就只好拉上葡萄牙,让葡萄牙的葡萄酒满足英国人的喉咙。马德拉葡萄酒抱上了英国的大粗腿,开始在英国和它的北美殖民地流行起来。

二、大事不好啦,喜欢喝马德拉葡萄酒的北美独立了

由于马德拉葡萄酒能够直接运往北美殖民地,且英国在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当时都没有自产的葡萄酒,所以马德拉葡萄酒迅速受到了北美殖民地的欢迎。

这么受欢迎的酒,收了税就贵了,卖不出去那可怎么办?走私呗。走私不是违法吗?

那就给官员行贿,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这都是潜规则,不说出去,就没事儿。

你还别说,当时马萨诸塞最大的土豪,约翰·汉考克,就是个走私贩子,他向北美走私烟草、朗姆酒和葡萄酒。

△大土豪、走私犯汉考克靓照

1768年5月9号,土豪汉考克的「自由号」装载著一船马德拉葡萄酒,来到了波士顿港。合法文件?没问题。足额纳税?都交齐了。

然而第二天检查的时候,只在他的船上找到25桶马德拉葡萄酒。

这么大的船,才装这么点酒,连船总容量的四分之一都不到,是想亏本吗?一定是晚上偷偷卸货,想要逃税。

一个月之后,有人招供,说海关官员接受了贿赂,对自由号逃税的事情保持沉默。

△海运货船

于是自由号被扣留了。

扣留自由号的时候,波士顿的人民愤怒了。他们聚集起来,攻击英国官员,砸烂了与他们家的窗户。愤怒的殖民地人民甚至起来号召抵制英国货。

汉考克被指控走私马德拉葡萄酒。 8月中旬,自由号被海关没收,汉考克还得支付9,000英镑的走私罚款。

汉考克没办法,只能请律师来打官司。土豪请到的律师也不一般,律师名为约翰·亚当斯也就是后来美国历史上的第二任总统。然而就是请了这样大牌的律师,他的自由号还是没有被要回来,最终自由号被没收,成了英国皇家海军的物资。

这次闹事和后来在波士顿发生的倾茶事件一道,成为了美国独立的先声。

△波士顿倾茶事件

汉考克这次虽然被扣了船,但他可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之下,他开始支持美国独立运动,出钱出力,甚至在签署独立宣言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签得特别显眼。要知道那个年代造反可是掉脑袋的大罪,汉考克这是铁了心要报复。所幸美国独立成功,汉考克也成为了第一任马萨诸塞州州长。

所以千万别得罪爱喝酒的人,不然哪怕你是世界第一大国,他们也会报复你。

△签字浮夸的汉考克

虽然说这种酒随著之后美国禁酒令等事情渐渐衰落,至今更多是用来作为烹饪用酒,可是,这留在历史中的痕迹,是不会褪色的。

——————————

以上回答来自酒研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系我。

喜欢社长的请点关注,社长给你最棒的谈资和最美味的葡萄酒~~


一直以来,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宣传都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从一个邪恶的大英帝国手中夺取自由的战争。事实真是这样吗?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反抗大英帝国统治的人其实是北美殖民地臣民中最富裕的。

在17世纪70年代,北美新英格兰地区人口差不多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当地的人均收入至少与英国本土持平,与当时英国本土的人相比,新英格兰人的农庄更大,受教育程度也更高。更讽刺的是,新英格兰人支付的税收其实更少,1763年,英国人均缴税额为每年26先令,而马萨诸塞的纳税人平均每年只需支付1先令,这看上去完全不是对外宣称的英国高税收压迫嘛。对这些人来说,做英国臣民其实可以享受很多好处,可是,最先起来反抗大英帝国统治的却是他们,而不是弗吉尼亚的契约劳工,也不是牙买加的奴隶。

在很多的材料里,美国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负担,说是因为英国政府政府希望补偿他们在「七年战争」里巨大的战争开支,对北美殖民地增加巨额的税收。可是当我们仔细研究了历史以后,你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关于征税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取消赋税的故事。

17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印花税法」,这就意味著所有的商品都要被征税。这项征税非常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被取消了。2年后,新的财政部部长查尔斯再次尝试增税,这次是开征一些新的海关关税。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些税项,他们也作出了一些让步,比如当时殖民地消费品中最受欢迎的商品是茶,税收就从每磅一先令降低到了每磅3便士。即使是这样新的税收也得到了抵制,所以到了1770年1月,所有的新征税项都被取消,但是针对茶叶的那项减税却保存下来了。

我们都学过 1773年12月16日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历史书上说是这次事件诱发了北美独立战争,因为善良的北美人民已经无法忍受茶叶税的增加。真的吗?其实是善良的北美走私者无法忍受东印度公司的低价倾销,一手策划了倾茶事件。当时的英国政府给予东印度公司一定的回扣,东印度公司也改变经营模式,砍掉了中间商自己直营,所以当时新英格兰地区茶叶价格直接跳水到了市场价以下,这就直接损害了当地茶叶走私者的利益,所以这些走私者就偷偷策划了「波士顿倾茶事件」。

当时英国的一些富有远见的思想者,比如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不同的方案来解决困局,试图给予北美殖民地更大的自治权力,但是英国政府否决了所有的解决方案。陷入僵局之后,很快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莱克星顿的第一枪,然后不到一年工夫,这场暴乱就演变成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到了1776年7月4日,在宾夕法尼亚议会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来自13个殖民地的代表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如果你仔细地看《独立宣言》,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在控诉英国国王给殖民地人民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但是杰斐逊的文笔太好了,现在人们只记住了他写的导言:「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你看好莱坞拍摄的关于独立战争的电影,看到的场景肯定是英勇的爱国者与邪恶的英国军人之间勇敢的斗争,但是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导致社会阶层,甚至家庭分裂的内战。最暴力的斗争往往不涉及英国常规军,而是在发起暴动的殖民者与那些仍然效忠于王室的同胞之间发生的。比如费城的基督教堂被视为革命的摇篮,当时《独立宣言》的很多签名人都在那里做礼拜。但实际上,在教会的会众中,《独立宣言》的支持者只占少数,大约只有1/3的人支持独立,其他人要么反对,要么保持中立,这其实也切实的反应了当初北美殖民地人民对独立战争态度,三分之一的人坚决独立,三分之一的人效忠英王,还有三分之一保持中立。这场独立战争使得很多的家庭四分五裂。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加入大陆会议,坚定的参加了独立战争,而他的儿子威廉,当时的新泽西的总督,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却始终效忠于英国王室。父子俩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话。

当时的牧师的压力很大,按照教义他们必须效忠英王,因为英王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而作为同胞和当地教会的牧者,他们又同情自己教会中支持革命的教徒。这场战争让牧师们陷入了一个困境。

再看当时英国的本土,很多人也对殖民地人民怀有同情,在议会里辉格党领袖查尔斯·詹姆士甚至穿上了象征华盛顿爱国者军队的米色和蓝色相间的衣服,来表示对殖民地人民的支持。很多人在心底一直把殖民地人民看做是自己的同胞,不愿意刀兵相见,这也是为什么英国总司令威廉豪在战争中一直态度含糊,他在长岛之战中明明可以一举摧毁华盛顿的军队,却放弃机会,最终导致失败。

从经济上来说,当时美洲殖民地的地位远逊于加勒比海沿岸殖民地,对英国而言,战争的短期成本显然远远高于短期收益,所以英国一直没有真正的使出全力,既没有给出充足的军力,也没有委派足够优秀的将军。另外,独立战争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一次绝好的机会,来报七年战争之仇,而法国也的确是毫不迟疑地出钱出人来支持北美人民,可以不夸张的说,法国是以举国之力帮助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也导致了法国财政紧张,大举外债,间接的诱发了几年之后的法国大革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以自由的名义赢得了独立,美国的殖民地人民却仍在南部各州保留了奴隶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0年后,英国人先是废除了奴隶贸易,后又在整个大英帝国范围内废除了奴隶制,而美国要拖到几十年后的南北战争中才彻底的废除奴隶制。


推荐题主看一部片子:

The Patriot (2000 film)

整部片子很生动地讲述了为什么北美殖民地老百姓要造反,要分裂自己的国家。

摘自全球通史:

欧洲殖民地从一开始起就有著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的多种多样起因于诸母国不同的政治背景。例如,西班牙由马德里朝廷实行专制统治,自然,西班牙殖民地也受到同样方式的统治。派往殖民地的官员实际上具有绝对的权力,因此,殖民者除接受命令外几乎别无他法。殖民者很少被授予行政职务。672名在拉丁美洲殖民地任职的总督、总司令和地方长官中,只有18人是殖民地的长期居民,其余97.4%的人都是西班牙的长期居民。法国殖民地也受到专制统治,因为那里的权力集中在总督和地方行政长官的手中;总督负责每个殖民地的防御,地方行政长官则处理经济事务。

  相反,英国各殖民地都有民选的代议制机构,这反映了母国欣欣向荣的议会制政体。这些代议制机构的确切性质因殖民地不同而多少相异。在弗吉尼亚,移居者早在1619年就获准选举地方议会。这一机构的权力日益增长,到美国革命时,它的影响已超过王室总督。在新英格兰,不是个别移居者去荒原冒险,而是成群结队的人迁移到边远地区,建立新的城镇。在那里,他们发展了一种市政际它定期召开「市政会议」,在会议上作出种种决定和选举各种官员。尽管政权的确切形式存在著这些差别,但十三个殖民地都有一个共同点:民众参与公共事务,而这导致了民选议员和王室官员之间的不断摩擦。1774年,一位名叫威廉·诺克斯的官员悲哀地将英国殖民地的桀骜不驯同法国殖民地的良好纪律作了对比:

  法国殖民地的治理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我们效仿;他们采您了明智、谨慎的国家所来政的每一项预防措施,以确保良好的秩序和治理;任命总督时给总督以适当的权力,而建立议会不仅是为了维护王室的权利,还为了给总督以帮助。……由于没有我们的同胞为之得意的民众政府的那些傲慢思想,人民是幸福的。……如果采纳这样的计划来治理我们的殖民地,我们这个王国也将是幸福的。


1.虽然我是殖民地,但是我也想有权利,我一直呼号但是你不理我,好算了我忍了。

2.你忙于和法国打仗不怎么理我了,好,我自己玩,我自力更生做起生意发展贸易,我有了自己的乳酪,我好像成长了许多,不需要你宗主国的的保护了。(英法七年战争时期,英国对美国各种限制法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忙于战争)

3.你和法国打完了,仗打完你好像没钱了,你就要来压榨我欺负我了,你要收我喝的茶,收我喝的酒,你要动我的乳酪??我不高兴了,我毛了!

4,于是我越想越气,我要的政治权你不给我,我要的茶酒不给我,你居然敢动我最爱的乳酪,我雄赳赳气昂昂来了,我要政治权利我要经济权利我还要人权,宗主你不罩著我了,我也没必要做你小弟了。

PS:别人的乳酪动不得

都是英国给的自由过了火


(2012·黄冈)「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接受了这个挑战」。与这句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


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吗?
楼上回答的言简意赅,殖民地管理其实也比当下社会又人性,闭经殖民者还是有议会的。
最新考证发现美国独立其实是和土地私有化有关,至于民主,自由,税收等等都是借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