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其實挺複雜,你看現在官方版的美國革命歷史回憶錄,就像看現在中國革命史差不多。

真實的歷史,都是隱藏著齷齪,陰謀、野心、權術,愚弄的。

有一點很有意思,當年美洲大陸某些人用過的手法,現在一直被重複,前不久的烏克蘭,今天的香港……

我喜歡從不同的角度看歷史,因為有時候很多難以解釋的事情換另外的一個學科的角度,會發現就像拼圖恰好缺的那一塊一樣,瞬間瞭解了過去,前段時間在看一個葡萄酒的發展史的時候,發現了關於美國獨立戰爭有趣的事情,很多人包括之前的歷史課本都寫著,美國獨立的導火線是波士頓傾茶事件,結果突然卻從這種酒的歷史裡發現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請聽我慢慢道來:

一、為防止法國崛起,英國人居然在酒上耍花樣

咱們今天要講馬德拉葡萄酒的故事。

啥?你不知道馬德拉是什麼?

馬德拉是個羣島,位於葡萄牙西南方的大西洋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地,離哪裡都遠,但是相比於葡萄牙,那裡還是距離非洲稍微近一點。

△ 圈裡的就是馬德拉羣島

因為離大陸遠,人跡罕至,所以直到15世紀初葡萄牙才開始殖民馬德拉羣島。

相比於歐洲大陸,馬德拉羣島更靠近熱帶,因此更適合甘蔗這樣的熱帶經濟作物。葡萄牙人在島上種甘蔗,為此引進了黑奴,所以現在島上很多居民膚色偏黑,那可不全是曬的。

△雖然C羅出生於馬德拉羣島可能有黑人血統,但他深色的皮膚確實是曬出來的

不過好景不長,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殖民巴西,此後巴西成為了主要的蔗糖生產地。

失去了競爭優勢的馬德拉羣島不得不打起了其它經濟作物的主意,比如葡萄。

然而當時歐洲的幾大葡萄產區種植技術已相當成熟,羅訥河谷、勃艮第、波爾多等地的葡萄酒更是早早享譽全歐,馬德拉羣島的葡萄酒怎麼會有競爭力呢?

但是有時候命運啊,就是一個玄乎又神奇的東西。誰都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的葡萄牙逐漸衰落,海上的霸主變成了英國。而這時候奉行重商主義的英國,怎麼能讓歐洲這些妖艷賤貨的商品直接運到英國殖民地去呢。想要運去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你得先運到英國再轉運。

△英國當年這種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和川普今天的想法差不多

然而英國這個法令裏,歐洲可不包括離非洲更近的馬德拉羣島。於是馬德拉羣島的葡萄酒就可以直接運往英國的北美殖民地了。

你以為這就是英國送給馬德拉羣島最大的禮物嗎?馬上還有一份大禮!1703年,英國和葡萄牙籤署《梅休恩條約》, 葡萄牙的酒類進入英國可享受低於法國酒1/3的關稅優惠。這項條約讓馬德拉葡萄酒更容易進入英國市場了。

這又是咋回事?哪怕葡萄牙和英國是好基友,也不至於憑空送上這份大禮呀?這是因為法國崛起了。

△當時的法國國王就是這個愛穿白絲襪高跟鞋的路易十四

別看路易十四愛穿白絲襪高跟鞋,他可是個純爺們,一直希望打破英國在海上的霸權,於是成天和英國打仗。

英國受不了哇,就採取報復性措施。你們法國不是產葡萄酒嗎?漲關稅!讓你們法國酒賣不出去!

這可急壞了英國的酒蟲子們,買不起法國葡萄酒了可怎麼辦?英國就只好拉上葡萄牙,讓葡萄牙的葡萄酒滿足英國人的喉嚨。馬德拉葡萄酒抱上了英國的大粗腿,開始在英國和它的北美殖民地流行起來。

二、大事不好啦,喜歡喝馬德拉葡萄酒的北美獨立了

由於馬德拉葡萄酒能夠直接運往北美殖民地,且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當時都沒有自產的葡萄酒,所以馬德拉葡萄酒迅速受到了北美殖民地的歡迎。

這麼受歡迎的酒,收了稅就貴了,賣不出去那可怎麼辦?走私唄。走私不是違法嗎?

那就給官員行賄,他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這都是潛規則,不說出去,就沒事兒。

你還別說,當時馬薩諸塞最大的土豪,約翰·漢考克,就是個走私販子,他向北美走私煙草、朗姆酒和葡萄酒。

△大土豪、走私犯漢考克靚照

1768年5月9號,土豪漢考克的「自由號」裝載著一船馬德拉葡萄酒,來到了波士頓港。合法文件?沒問題。足額納稅?都交齊了。

然而第二天檢查的時候,只在他的船上找到25桶馬德拉葡萄酒。

這麼大的船,才裝這麼點酒,連船總容量的四分之一都不到,是想虧本嗎?一定是晚上偷偷卸貨,想要逃稅。

一個月之後,有人招供,說海關官員接受了賄賂,對自由號逃稅的事情保持沉默。

△海運貨船

於是自由號被扣留了。

扣留自由號的時候,波士頓的人民憤怒了。他們聚集起來,攻擊英國官員,砸爛了與他們家的窗戶。憤怒的殖民地人民甚至起來號召抵制英國貨。

漢考克被指控走私馬德拉葡萄酒。 8月中旬,自由號被海關沒收,漢考克還得支付9,000英鎊的走私罰款。

漢考克沒辦法,只能請律師來打官司。土豪請到的律師也不一般,律師名為約翰·亞當斯也就是後來美國歷史上的第二任總統。然而就是請了這樣大牌的律師,他的自由號還是沒有被要回來,最終自由號被沒收,成了英國皇家海軍的物資。

這次鬧事和後來在波士頓發生的傾茶事件一道,成為了美國獨立的先聲。

△波士頓傾茶事件

漢考克這次雖然被扣了船,但他可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之下,他開始支持美國獨立運動,出錢出力,甚至在簽署獨立宣言的時候,把自己的名字簽得特別顯眼。要知道那個年代造反可是掉腦袋的大罪,漢考克這是鐵了心要報復。所幸美國獨立成功,漢考克也成為了第一任馬薩諸塞州州長。

所以千萬別得罪愛喝酒的人,不然哪怕你是世界第一大國,他們也會報復你。

△簽字浮誇的漢考克

雖然說這種酒隨著之後美國禁酒令等事情漸漸衰落,至今更多是用來作為烹飪用酒,可是,這留在歷史中的痕跡,是不會褪色的。

——————————

以上回答來自酒研社,版權所有,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繫我。

喜歡社長的請點關注,社長給你最棒的談資和最美味的葡萄酒~~


一直以來,關於美國獨立戰爭的宣傳都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從一個邪惡的大英帝國手中奪取自由的戰爭。事實真是這樣嗎?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反抗大英帝國統治的人其實是北美殖民地臣民中最富裕的。

在17世紀70年代,北美新英格蘭地區人口差不多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當地的人均收入至少與英國本土持平,與當時英國本土的人相比,新英格蘭人的農莊更大,受教育程度也更高。更諷刺的是,新英格蘭人支付的稅收其實更少,1763年,英國人均繳稅額為每年26先令,而馬薩諸塞的納稅人平均每年只需支付1先令,這看上去完全不是對外宣稱的英國高稅收壓迫嘛。對這些人來說,做英國臣民其實可以享受很多好處,可是,最先起來反抗大英帝國統治的卻是他們,而不是弗吉尼亞的契約勞工,也不是牙買加的奴隸。

在很多的材料裏,美國革命爆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負擔,說是因為英國政府政府希望補償他們在「七年戰爭」裏巨大的戰爭開支,對北美殖民地增加巨額的稅收。可是當我們仔細研究了歷史以後,你會發現,這不是一個關於徵稅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取消賦稅的故事。

17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印花稅法」,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商品都要被徵稅。這項徵稅非常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被取消了。2年後,新的財政部部長查爾斯再次嘗試增稅,這次是開徵一些新的海關關稅。為了讓大家接受這些稅項,他們也作出了一些讓步,比如當時殖民地消費品中最受歡迎的商品是茶,稅收就從每磅一先令降低到了每磅3便士。即使是這樣新的稅收也得到了抵制,所以到了1770年1月,所有的新徵稅項都被取消,但是針對茶葉的那項減稅卻保存下來了。

我們都學過 1773年12月16日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歷史書上說是這次事件誘發了北美獨立戰爭,因為善良的北美人民已經無法忍受茶葉稅的增加。真的嗎?其實是善良的北美走私者無法忍受東印度公司的低價傾銷,一手策劃了傾茶事件。當時的英國政府給予東印度公司一定的回扣,東印度公司也改變經營模式,砍掉了中間商自己直營,所以當時新英格蘭地區茶葉價格直接跳水到了市場價以下,這就直接損害了當地茶葉走私者的利益,所以這些走私者就偷偷策劃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當時英國的一些富有遠見的思想者,比如偉大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不同的方案來解決困局,試圖給予北美殖民地更大的自治權力,但是英國政府否決了所有的解決方案。陷入僵局之後,很快就是我們都熟悉的萊剋星頓的第一槍,然後不到一年工夫,這場暴亂就演變成了一場徹底的革命。到了1776年7月4日,在賓夕法尼亞議會的一間簡陋的小屋裡,來自13個殖民地的代表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如果你仔細地看《獨立宣言》,你會發現大部分都是在控訴英國國王給殖民地人民所造成的心理傷害,但是傑斐遜的文筆太好了,現在人們只記住了他寫的導言:「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如果你看好萊塢拍攝的關於獨立戰爭的電影,看到的場景肯定是英勇的愛國者與邪惡的英國軍人之間勇敢的鬥爭,但是實際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場導致社會階層,甚至家庭分裂的內戰。最暴力的鬥爭往往不涉及英國常規軍,而是在發起暴動的殖民者與那些仍然效忠於王室的同胞之間發生的。比如費城的基督教堂被視為革命的搖籃,當時《獨立宣言》的很多簽名人都在那裡做禮拜。但實際上,在教會的會眾中,《獨立宣言》的支持者只佔少數,大約只有1/3的人支持獨立,其他人要麼反對,要麼保持中立,這其實也切實的反應了當初北美殖民地人民對獨立戰爭態度,三分之一的人堅決獨立,三分之一的人效忠英王,還有三分之一保持中立。這場獨立戰爭使得很多的家庭四分五裂。國父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加入大陸會議,堅定的參加了獨立戰爭,而他的兒子威廉,當時的新澤西的總督,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卻始終效忠於英國王室。父子倆從此再也沒有說過話。

當時的牧師的壓力很大,按照教義他們必須效忠英王,因為英王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而作為同胞和當地教會的牧者,他們又同情自己教會中支持革命的教徒。這場戰爭讓牧師們陷入了一個困境。

再看當時英國的本土,很多人也對殖民地人民懷有同情,在議會裡輝格黨領袖查爾斯·詹姆士甚至穿上了象徵華盛頓愛國者軍隊的米色和藍色相間的衣服,來表示對殖民地人民的支持。很多人在心底一直把殖民地人民看做是自己的同胞,不願意刀兵相見,這也是為什麼英國總司令威廉豪在戰爭中一直態度含糊,他在長島之戰中明明可以一舉摧毀華盛頓的軍隊,卻放棄機會,最終導致失敗。

從經濟上來說,當時美洲殖民地的地位遠遜於加勒比海沿岸殖民地,對英國而言,戰爭的短期成本顯然遠遠高於短期收益,所以英國一直沒有真正的使出全力,既沒有給出充足的軍力,也沒有委派足夠優秀的將軍。另外,獨立戰爭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一次絕好的機會,來報七年戰爭之仇,而法國也的確是毫不遲疑地出錢出人來支持北美人民,可以不誇張的說,法國是以舉國之力幫助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也導致了法國財政緊張,大舉外債,間接的誘發了幾年之後的法國大革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以自由的名義贏得了獨立,美國的殖民地人民卻仍在南部各州保留了奴隸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10年後,英國人先是廢除了奴隸貿易,後又在整個大英帝國範圍內廢除了奴隸制,而美國要拖到幾十年後的南北戰爭中才徹底的廢除奴隸制。


推薦題主看一部片子:

The Patriot (2000 film)

整部片子很生動地講述了為什麼北美殖民地老百姓要造反,要分裂自己的國家。

摘自全球通史:

歐洲殖民地從一開始起就有著各種各樣的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的多種多樣起因於諸母國不同的政治背景。例如,西班牙由馬德里朝廷實行專制統治,自然,西班牙殖民地也受到同樣方式的統治。派往殖民地的官員實際上具有絕對的權力,因此,殖民者除接受命令外幾乎別無他法。殖民者很少被授予行政職務。672名在拉丁美洲殖民地任職的總督、總司令和地方長官中,只有18人是殖民地的長期居民,其餘97.4%的人都是西班牙的長期居民。法國殖民地也受到專制統治,因為那裡的權力集中在總督和地方行政長官的手中;總督負責每個殖民地的防禦,地方行政長官則處理經濟事務。

  相反,英國各殖民地都有民選的代議制機構,這反映了母國欣欣向榮的議會制政體。這些代議制機構的確切性質因殖民地不同而多少相異。在弗吉尼亞,移居者早在1619年就獲準選舉地方議會。這一機構的權力日益增長,到美國革命時,它的影響已超過王室總督。在新英格蘭,不是個別移居者去荒原冒險,而是成羣結隊的人遷移到邊遠地區,建立新的城鎮。在那裡,他們發展了一種市政際它定期召開「市政會議」,在會議上作出種種決定和選舉各種官員。儘管政權的確切形式存在著這些差別,但十三個殖民地都有一個共同點:民眾參與公共事務,而這導致了民選議員和王室官員之間的不斷摩擦。1774年,一位名叫威廉·諾克斯的官員悲哀地將英國殖民地的桀驁不馴同法國殖民地的良好紀律作了對比:

  法國殖民地的治理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值得我們效仿;他們採您了明智、謹慎的國家所來政的每一項預防措施,以確保良好的秩序和治理;任命總督時給總督以適當的權力,而建立議會不僅是為了維護王室的權利,還為了給總督以幫助。……由於沒有我們的同胞為之得意的民眾政府的那些傲慢思想,人民是幸福的。……如果採納這樣的計劃來治理我們的殖民地,我們這個王國也將是幸福的。


1.雖然我是殖民地,但是我也想有權利,我一直呼號但是你不理我,好算了我忍了。

2.你忙於和法國打仗不怎麼理我了,好,我自己玩,我自力更生做起生意發展貿易,我有了自己的乳酪,我好像成長了許多,不需要你宗主國的的保護了。(英法七年戰爭時期,英國對美國各種限制法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於忙於戰爭)

3.你和法國打完了,仗打完你好像沒錢了,你就要來壓榨我欺負我了,你要收我喝的茶,收我喝的酒,你要動我的乳酪??我不高興了,我毛了!

4,於是我越想越氣,我要的政治權你不給我,我要的茶酒不給我,你居然敢動我最愛的乳酪,我雄赳赳氣昂昂來了,我要政治權利我要經濟權利我還要人權,宗主你不罩著我了,我也沒必要做你小弟了。

PS:別人的乳酪動不得

都是英國給的自由過了火


(2012·黃岡)「訴諸武力的辦法是由英王選擇的,北美大陸已接受了這個挑戰」。與這句話相關的歷史事件是美國獨立戰爭。


不是湯姆叔叔的小屋嗎?
樓上回答的言簡意賅,殖民地管理其實也比當下社會又人性,閉經殖民者還是有議會的。
最新考證發現美國獨立其實是和土地私有化有關,至於民主,自由,稅收等等都是藉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