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代汉,晋代魏,基本都善待前朝皇室,也没有前朝复辟的先例,为什么到了南北朝,禅位之后还是要把前朝皇帝杀掉呢?


有两种类型的朝代。

第一种是自然衰亡,也就是说皇族的势力已经无可救药的衰败,这股权力对新生政权不能形成威胁。

第二种是非自然衰亡,皇族的统治基础还有,对新生政权的潜在威胁会比较大。

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自然衰亡的国家就是北魏。北魏也是整个南北朝享国最久最强盛的国家。他在后期经历六镇之乱便开始衰败,皇族的统治基础荡然无存,为权臣所掌握。不会有人打著兴复北魏的旗子与高欢、宇文泰相争,因为那个旗号已经是自然倒塌了。所以针对元氏皇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清洗。甚至元氏皇族还是新政权的有力助手,比如元欣积极与宇文泰合作位列八柱国。当然,两魏的末路君主是难逃厄运了。

最大规模的清洗发生在隋代北周,宇文皇族自德皇帝宇文肱(追赠)一脉开始悉数遭遇屠戮,甚至宇文泰的长兄宇文颢一脉也没有逃过毒手。杨坚对宇文家族的清洗,出发点在于北周皇族的统治基础仍然较为坚固,宇文泰建立的八柱国制度对宇文皇族形成了藩卫之势,这里面杨坚的父亲杨忠地位并没有那么显赫。在杨坚开始掌权后,尉迟迥等老臣很快就站出来反对。只要宇文氏一脉还有人在世,就有很大的隐患。杨氏虽然清洗了宇文氏,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并没有完全建立,以至于杨坚晚年疑神疑鬼。而杨氏最终遭遇了宇文氏相似的噩运,这不过这次不是被某一个家族清洗,而是为多方势力清洗。在八柱国的后人眼里,杨氏的崛起之祖杨忠远不如自己的先祖显赫,一旦有机会趁乱而起毫无心理包袱。

北魏与北周的皇族命运可谓完全相反。而南朝的情况则普遍与北周模式相像。

南齐代刘宋,刘宋的皇族普遍分封在各地,宋明帝为保证自己一脉的稳固,对其他枝属宗室进行了清洗,而自己的诸子又重新分封,他们在各地有自己的实权,萧道成必须尽数诛灭才能保证新生政权的稳定。

南齐本身比较奇葩,虽然仅仅存在24年。齐武帝立皇太孙,最终帝系落入到了萧鸾(齐高帝侄子)手中,这等同于改朝换代一般,萧鸾对萧道成一系进行了大肆屠戮,而萧道成一系的根基不容小觑,最终萧子良派属的萧衍代齐自立,而萧衍对萧鸾一系进行了清算。与刘宋一样,内部清算加上继任者清算,南齐享国本就不久,皇族也是所剩无几。

南梁梁武帝在位时间48年,本身对于一个新生政权来说极为有利。可是梁武帝酿成的侯景之乱将这一切付之一炬,南梁的宗室比之刘宋、南齐要幸运,反而因大规模动荡,投往北边的不少。一部分遭遇侯景屠戮,一部分死于内斗,一部分为陈霸先所杀,一部分归属北朝。

南陈的宗室最为幸运,遭遇侯景之乱后,南朝实力大减,已经不复有与北朝相争的能力,而杨坚汉人即为,重视汉人道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南陈宗室自然怀柔。

南北朝以北周、南齐、刘宋的宗室最为悲惨,分封制下,一旦帝系有变,必然对之前的帝系宗室进行清算,而这种清算带来的后果又是削弱宗室力量,新的分封不稳固,惧怕权臣作乱便对有实力的臣子动手,最终被反噬。

这一切源自政权来源的不合法性,以及南北朝的政治构造,东晋是一个合作型的政权,那些大家族各有据点,家族之间往往形成冲突,谁得势就可以操控晋帝。刘裕代晋后,自然不希望成为那样的合作政权,于是大肆分封宗室以避免异姓大家族的兴起。可是这些宗室又成为新帝的大麻烦。

不独是继任者诛杀前朝的皇族,内部杀戮其实并不比继任者少。


因为前朝皇室后裔为了「复仇」可能会和其他势力合作,这样的例子在魏晋南北朝比比皆是,所以新朝建立后,新君当然需要为了王朝稳固,把一些人送上西天了。

西晋永嘉之乱时,虽然魏武帝曹操的后裔――陈留王曹励逃跑到东晋首都建康城,投奔晋元帝司马睿数年后,被晋元帝司马睿的嫡长孙――晋成帝司马衍封为「陈留王」,以继承魏元帝曹奂的爵位,同时「陈留王」爵位也一直在东晋王朝继续世袭,但是当宋武帝刘裕篡位时,陈留王曹励的后裔――陈留王曹虔嗣却与傅亮、徐羡之等人一起协助刘宋代晋,间接的造成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的死亡(晋恭帝司马德文是晋元帝司马睿的曾孙),后来当齐高帝萧道成篡刘宋时,陈留王曹虔嗣后裔――陈留王曹粲又与王敬则、陈显达等人一起劝说宋顺帝刘准退位,所以齐高帝萧道成在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后,干脆在萧齐建元元年即公元479年「八月癸巳,省陈留国(废陈留王曹粲)。丁巳,立皇子(萧)钧为衡阳王。」。而在齐高帝萧道成废陈留王曹粲的三个月前又发生了一件事――「(五月)己未,汝阴王(刘准)殂,齐志也,追封为宋顺帝。辛酉,诛(刘宋)阴安公刘燮等。」。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宋顺帝刘准之死与之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之死一样,不过是新朝皇帝对亡国皇帝的迫害罢了,但是因为齐高帝萧道成与宋武帝刘裕一样,表面上都要模仿魏文帝曹丕善待汉献帝刘协,以及晋武帝司马炎善待魏元帝曹奂故事,所以齐高帝萧道成就找到了与刘宋皇室基本上八竿子打不著的亲戚――彭城人刘胤来世袭宋顺帝刘准的汝阴王爵位,如同宋武帝刘裕寻找河内温人司马元瑜来世袭晋恭帝司马德文的零陵王爵位,并且尊晋恭帝皇后褚灵媛为零陵王太妃一般。除此之外,因为东吴大帝孙权的曾孙孙璠曾经在晋元帝司马睿刚称帝时期,联合一些东吴遗民打算攻打东晋首都建康城,却很快被晋元帝司马睿的姐夫――东晋江州牧、武昌公王敦等人击退,北魏孝文帝元宏等人对齐高帝萧道成等人的「篡位行为」评价也很低,所以说后来的南北朝皇帝很可能都是「吸取了这些教训」的。

虽然根据东晋史学家孙盛所著的《晋阳秋》记载,晋元帝司马睿很可能是其母――琅琊王太妃夏侯光姬与小吏牛金的私生子,但是因为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左仍然算是一个精神领袖,所以东晋的「正统性」还是可以得到北方部分政权的肯定的,虽然如此,但是到了晋元帝司马睿孙子――晋孝武帝司马曜时期,这种肯定似乎也开始动摇了,比如说当前秦天王苻坚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后,便开始以「中国」自称了,同时前秦天王苻坚还认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未宾王化」:

车师前部王弥窴、鄯善王休密驮(到前秦首都长安)朝于(前秦天王苻)坚,坚赐以朝服,引见西堂。窴等观其宫宇壮丽,仪卫严肃,甚惧,因请年年贡献。坚以西域路遥,不许,令三年一贡,九年一朝,以为永制。窴等请曰:「大宛诸国虽通贡献,然诚节未纯,请乞依汉置都护故事。若王师出关,请为乡导。」坚于是以骁骑吕光为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 与陵江将军姜飞、轻骑将军彭晃等配兵七万,以讨定西域。苻融以虚秏中国,投兵万里之外,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可耕,固谏以为不可。坚曰:「二汉力不能制匈奴,犹出师西域。今匈奴既平,易若摧朽,虽劳师远役,可传檄而定,化被昆山, 垂芳千载,不亦美哉!」朝臣又屡谏,皆不纳。

晋将军朱绰焚践沔北屯田,掠六百余户而还。坚引群臣会议,曰:「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𫗦,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略计兵杖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 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

虽然如此,但是因为东晋冠军将军谢玄和龙襄将军刘牢之以八万人在淮淝击退前秦天王苻坚率领的八十万大军,所以前秦的这种「正统」自然而然的烟消云散了,可是因为宋武帝刘裕未在西晋故都洛阳,或者西晋故都长安称帝,而不顾众人的挽留,执意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城称帝的行为,可以说彻底让中州士女心灰意冷,所以说迅速崛起的北魏王朝自然而然也可以来和刘宋争个「正统性」了。本来前秦天王苻坚还只是批评东晋南郡公桓温,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北魏孝文帝元宏便是直接指责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齐高帝萧道成、齐明帝萧鸾的称帝行为了,因为这时候的南北朝史书习惯于互黑,北魏、西魏、北周朝廷习惯于接纳东晋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刘宋义阳王刘昶、萧齐建安王萧宝夤、萧梁岳阳王萧詧等人来实现夺取江南地区的目的,晋孝武帝司马曜、梁武帝萧衍等南朝皇帝又习惯于接纳前秦皇太子苻宏、北魏北海王元颢等人,所以新朝皇帝更需要「以防万一」了,这个不好的头还是宋武帝刘裕开的:

(宋)高祖(刘裕)将还,三秦父老诣门流涕诉曰: 「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矣。始睹衣冠,方仰圣泽。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数千间,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高祖为之愍然,慰譬曰:「受命(于东晋)朝廷, 不得擅留。感诸君恋本之意,今留第二儿(东晋桂阳公刘义真),令文武贤才(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蒯恩)共镇此境。


北朝就不说了,北朝是蛮夷。主要是南朝。

从刘裕开始,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420年登基。宋少帝刘义符(406年-424年),当刘裕病重不起临终托孤时,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少帝刘义符。三人深恐有负先帝托付之恩,便与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一起商议,决计将刘义符废掉,以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徐羡之又派人杀刘义真于新安,后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刘裕老年登基,根基不稳,儿子还小,不赶尽杀绝,这些大臣指不定扶个司马家的上位)

萧道成(427年―482年),479年—482年在位。齐武帝萧赜(440年—493年)。萧道成也是老年登基,根基不稳。

陈霸先(503年—559年),557年称帝,亲儿子还在北方做人质,侄儿上位,陈文帝陈蒨(522-566)。陈霸先也是老年登基,根基不稳。


这个应该分两方面讲。一个是南朝的诸多皇帝,那其中最厉害的刘裕举例,刘裕在征伐关中后听说刘穆之一死就匆忙撤回建康。可见即使是刘裕这样靠军功一点点上位的也是根基不稳。其实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刘裕和他亲信的成分大多都是寒门,他们的上位打破了东晋的贵族共和。刘裕称帝后皇帝拥有了权力,寒门又挤占了世家的位置,因此世家是不可能真心拥护刘宋统治的,更何况刘裕的几个儿子都太小,一旦出了问题世族很可能打著复兴东晋的旗号搞事,所以要把和皇位有直接联系的人都干掉,其他南朝君主同理。

至于北周和隋朝,他们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但中央的权力确实八柱国共享,宇文泰在的时候有足够的威望压服别人,但他死后宇文护有何德何能,所以只能快速完成禅代,占著大义名分再去清理对手,这种权力来源是十分脆弱的,宇文家的亲信少,其它家人都想的是你能上我也能上,所以杨坚一掌握大权就篡了位,更因如此要杀光宇文家只留了个远支。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那个时代皇权的神圣性彻底漰塌 大家都想的是一朝权在手变把位来窜,也因此根基不稳,自然要暴力消灭所有威胁者


简单写点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耳熟能详,魏晋南北朝便是身份社会的巅峰,直到李唐,门第之见依然。

《旧唐书·李义府传》:初,贞观中,太宗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及四方士大夫谙练门阀者修《氏族志》,勒成百卷,升降去取,时称允当,颁下诸州,藏为永式。义府耻其家代无名,乃奏改此书。......义府为子求婚不得,乃奏陇西李等七家,不得相与为婚。

或许有人会指出,李义府名声不太好,不过房玄龄、魏征这些名臣亦求婚于望族。

《新唐书·杜羔传》: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反不若崔卢耶!」

晋代是门阀大族的权力巅峰期,王、庾、桓、谢为门阀捍卫中央权力作了最后挣扎,最终被寒门出身的刘裕击败,看似寒门已经战胜了门阀,其实不然。

自曹魏开始,九品官人法,即是官职的品位和个人的中正品要一致,通常便是士族士人的「门品」决定「人品」。

「人品」即是任官资格,也就是"乡品",所谓"乡品"便是中正,根据清议和乡论做出的评判。

文散官和将军号也成为个人资位,为了便于理解,用军衔举例,少将副军长,少将相当于个人品级,副军长相当于职位品级。

秦汉时期,官员俸禄来自副军长这个职务品级,个人品级即是职务品级,自魏晋开始,个人品级和职务品级逐渐被分离开,并且个人品级的分量越来越重,俸禄也开始向个人品级倾斜。

唐高宗干丰元年,将非钱币形态都折算为钱,个人身份品级一品可得122千钱,这是无论是否在职,都可领取的,官职一品可得33千钱,个人身份一品且在职,再领414千钱,比如个人身份一品做三品官,按照个人品级领取,由此可见个人品级的重要。

《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自是世禄之盛,习为旧准,羽仪所隆,人怀羡慕,君臣之节,徒致虚名。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革,宠贵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一。

表面上看,刘裕击败了门阀势力,寒门获得了政治军事权力,实际上,是门阀厌倦了权力斗争,在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身份社会中,门阀完全可以拥有尊贵的身份,领取丰厚的俸禄,冷眼旁观正在上演的寒门大乱斗,置身事外,反而不受牵连。

门阀在地方上不仅拥有土地,也拥有部曲,参与政权更迭的权力斗争,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可如果斗争失败,也必定付出惨痛代价,王朝既然做出了妥协,门阀便逐渐主动退出了权力角斗场,不不过要注意的是,门阀放弃的是中央权力,而不是其在地方上的经济和军事权力。

自汉武帝时代,豪门大族逐渐出现萌芽,西汉灭亡后,豪门大族支持刘秀中兴汉室,豪门所看重的,并不是刘秀具有正统性,而是支持刘秀,可以将豪门的地方力量强化为全国性力量,增强自己的实力才是豪门所关注的。

晋南北朝时代,是不需要合法性的,无论王朝有没有合法性,大多数民众都不会效忠,地方民众的效忠对象是门阀大族,而不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对大多数地方,是没有实际控制力的。

自东汉至李唐,并不是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统治,门阀权力来自地方民众的效忠,而不是中央王朝的赋予,无论王朝有无合法性,门阀都不需要效忠。

正因为门阀具有不需要王朝赋予,便可拥有的地方性权力,九品官人法,当然是中央王朝为了拉拢地方门阀支持,必须要做出的让步,当门阀士人成为官僚集团主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儒家士大夫群体,便无法形成,而儒家士大夫群体,很重要的一项作用便是对皇权产生舆论压力,皇权也是要考虑官僚集团的意见。

回到原题,

1、地方民众和中央王朝是离心的。

2、掌握地方实权的门阀是看戏的。

3、官僚集团对皇权没有舆论压力。

4、各朝皇族之间存在的私人恩怨。

现实生活中看到杀人场面,大家会报警吧,但恐怕没人在电影里看到杀人场面,拿起电话报警,中央王朝的内斗,对当时的门阀和地方民众而言,不过是磕著瓜子,看一场&而已。

同理,既然是电影,那演员自然撒开了演,爱怎么演便怎么演,反正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参考文献:

宫崎市定.(2008).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中华书局.

谷川道雄.(2010).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华书局.

田余庆.(1989).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炜.(2009).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白寿彝.(1999).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吕思勉.(2005).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治安 ,杜家骥.(2015).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华书局.


个人认为是因为自司马氏以后,历朝历代的篡位者合法性都越来越低

曹老板不必说,除了具备高超的军事政治素养外,迁都许都和统一北方都算是功在社稷了。

司马懿没有曹老板那么有魄力,但也好歹和武侯在汉中对峙了那么长时间,还拖死了对方,彻底打压了最有活力的一支反魏势力。

刘裕虽然收复关洛,但他达到目的就马上撤兵,说明他此时已经不得不顾及后方的局势了,更进一步说明他没有彻底收拢江南各大势力的心。

萧道成和杨坚就更不必说,他俩都算单纯意义上的权臣篡位,萧道成纯粹靠耍阴谋诡计上台,杨坚则是靠外戚身份夺位(不过他比王莽聪明,所以比王莽上位的快也统治的久)。二人都没有特别大的功劳。而刘裕以复兴东晋为起家资本,萧衍、陈霸先和李渊则一样靠武力间接夺取政权。所以萧道成和杨坚杀先朝皇室都很狠,杨坚把宇文泰的后人杀了个精光。萧道成则把刘裕的后人杀了个精光。萧衍好歹给残疾的巴陵王萧宝义弄了个公爵,甚至还让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写南齐书。刘裕也给司马睿的曾孙司马宝弄了个西丰侯当当,这些个人都是正牌的龙子龙孙,如果某人要打著复兴前朝的名号,这些人比起刘道邻(刘裕的弟弟)和宇文仲(宇文泰的堂伯父)的后代更合适作为傀儡。要是换做萧道成和杨坚,早就利用各种借口杀光了。


善待?

大大的「?」

魏代汉还好,汉献帝也没什么幺蛾子,也就善终,也就【善】终了,这个【善】还得打个引号。

晋代魏之前发生的事,不就是优良传统?

杀曹爽全家灭门,然后把整个曹魏宗室像迁猪羊一样迁到邺城,跟养猪一样养起来,废立就不说了,这个没啥吐槽。政权不动荡,领导人没疯的情况下,当场直接弑帝这还真是头一遭。

然后就是八王之乱,你了解了八王之乱你就不会疑惑了,什么叫杀王如杀狗,屠王如屠鸡。接著司马睿建立的东晋继承了祖辈的优良传统,几乎整朝都在内斗。刘裕就是其中学的很好的学生,接著别人有样学样呗。


说刘寄奴开了好头的人,是不是忘了几十年前苻坚妇人之仁被反噬的前车之鉴了?

王猛生前不止一次建议苻坚,对待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要斩草除根,苻坚都没听。

淝水之战前秦翻车以后,原本臣服的各族首领纷纷叛乱自立。其中最典型的是前燕末代皇帝慕容𬀩,慕容冲造反兵临长安城下,他企图做内应,苻坚这才下令诛灭长安城内的慕容宗族,然而为时已晚。

有这样的案例在先,刘裕篡晋又面临司马宗室部分北逃、高门大族心怀叵测的问题,杀掉司马德文,使潜在的反抗者失去拥立对象,就成为必然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大分裂时期南北对峙,时有亡国宗室逃往敌国、为敌国所用的现象,禅位皇帝不再是花瓶,而是定时炸弹。


一切源于宋裕开了个不好的头,把司马家都屠杀光。政权的来源有点不合法。导致后面所有的政权都跟刘宋朝廷学。


论不要脸 还是萧道成和杨坚 完全赶尽杀绝, 刘裕命好一点 宋文帝儿子逃到南朝取了三个公主,看史书感觉 杨坚祖坟被宇文家挖了一样 才会如此狠辣 不过隋朝宗室结局还是很爽被赶尽杀绝 唯一活著回来那个是遗腹子 哈哈最后结局后代还在唐玄宗被集体赐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