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有四组问题,是我们人一生绕不开的话题,他们是:死亡: 人必定死亡的现实想要继续生存的愿望

自由: 我们无根基的现实想要寻找根基的愿望

孤独: 人注定孤独的现实想要寻找依赖的愿望无意义: 人生无意义的现实$想要寻找意义的愿望我们对自己的思考总会最后落到这四组问题的其中一个,而这样结果便是我们看到了现实,却又有逃避现实的诉求。在这样的拉扯中,我们会感到悲伤和无助。

心理学上讲,其实很多时候,反思并不是一个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有效途径。我们会放大某些自己的缺点。特别是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看不开。这个时候忘掉自己的存在,去外界探索可能才是认识自己更好的方法。

一定的思考有利于掌握人生的方向,但想太多,往往会错过了很多事情。有时候,放手去做才是人生。

作为一个中年人,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些总是显得深刻、忧郁的人,往往是因为智商不够。


深刻的思考一般都会触及到那些终极命题,而不是仅仅在世俗化生活的表层推演,是一种「出世」的状态,而通常我们为了生存都是在尽可能的「入世」状态下追求名利钱权声色犬马。所以,偶尔的深刻是与日常生活的逻辑矛盾的,价值观几乎全是相反的。所以,那种在「出世」状态下省视自己平常的「入世」行为顿时感觉毫无意义,手足无措,同时又有种彻底的无力感。最后人们一般会把这种强烈的无意义感理解为一种「悲伤」。

就这样。


有一部分原因大概是你深刻思考过后得到的东西大多都跟你最初设想的不一样甚至是背离的吧。
因为你肯定会思考死亡。
悲伤是对在你思考过后,有些问题已成为了过去的告别。凡有告别,必有悲伤。

泻药。

因为消极内心的人总是占多数的!


如同大海,岸边沙滩散步不错,浅水处冲浪也不错,深水处游艇还不错,深海处潜艇看景更不错。关键是你有没有适应不同深度的根基和工具。
因为思考得足够深刻。

「深刻的思考」是「一个非常感性概念」,我无法仅就此作出「严谨的回答」

———————————————————————

不管怎样,「成熟的思考(至少不是非常感性的概念)」是不会带来「悲伤(以及「自怨自艾和多愁善感」之类的)」而是「从容淡定」和「坦然豁达」,或者这么说:「带来悲伤的思考」不是「成熟(足够深刻)的思考———————————————————————我觉得:你所认知的「思考」是「知觉认知状况」而非「思维方式(智力状态)」—由于:「(对应于「题主」所认知的「深刻的思考」的)特定的理解状况所带来的认知状况」在「思维方式所对应的心智成熟程度处于成长期」时会带来「题主所认知的悲凉」,所以:「题主」所认知的「深刻的思考」才会带来「悲凉」,而根据上述结论:使得「深刻的思考不会带来悲凉」的「情况」为[「心智成熟程度」为「非·成长期(「未熟期」或者「成熟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